2009年中考现代文备考专项能力训练(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9年中考现代文备考专项能力训练(二)(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9年中考现代文备考专项能力训练(二)(一)汉文化与筷子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
试题预览
2009年中考现代文备考专项能力训练(二)
(一)
汉文化与筷子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请简述理由。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得知我国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                     (       )
②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                                     (       )
③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                   (       )
4.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二)
欲望的筷子
筷子是最简单的中国货了,其实筷子自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两根竹棍挟在指间,一撇一捺,不就是个“人”么?在中国所有国粹式的筵席上,最风光的是谁呢?没有别人,只有筷子。 
食色性也,筷子是中国式的欲望外在物化的形式。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从皇上到百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皆是请吃一顿。日日相见的邻居当然不能天天请吃,但天天见面也要说一句“吃了吗?”以示友好。吃是头等的大事,于是筷子便成了世界上最忙的了,正好像我们一些当了两天半领导的人,见人就诉苦:“忙啊忙得很哟,一个星期都没能在家吃一顿安稳饭了!”你便知道花公款吃酒席也很辛苦。筷子在中国的筵席上鏖战了数千年,屡战屡胜,皇帝、公侯、军阀、贵族……纷纷退场,永不下战场的只有筷子。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只要这个中国人还有一个中国胃(有的中国人虽然还有颗中国心,但改吃洋饭了,他们自然和筷子告别了),筷子永远会把美好的东西送进这个胃里,然后打一个心满意足的饱嗝。 
筷子生活得又体面又快活,只要桌面上出现冒着热气的佳肴,筷子便被一种激情所鼓动,很快地伸出,它像一只久经沙场的猎狗。筷子不断地攫取,不断地供奉,它以供奉的虔诚获取主人的欢心,这样主人的那只手也成为筷子的奴仆,把筷子送到美味的跟前。这是欲望之间的友谊,这也是欲望之间最原始最久远的交换方式。当主人们退出酒席,当新的筷子来到厨房的时候,资深的老筷子就会自豪地对后来的说:“所有的人不管他地位多高,不管他有多少钱,都是吃我们筷子吃剩下的!” 
这些新加盟筷子大军的竹棍,来自另一个天地。竹子们长年累月喝清风饮甘露沐月华,天生一副郑板桥的清高骨头,一个个饿得精瘦精瘦,却长得青翠挺拔,活像一群大学里的教授,少了点油气,多了点骨气。自从进了厨房有了“筷子”这个新职称,也算是投身于市场经济下了海,不用多教,几股肉汤的香味一熏,几回席桌上见见世面,一根根新筷也个个满脸的油光。筷子们一个个活在世上都那么把脖子伸得长长的,让人一想到欲望能这么支配他们,也有点可怜这些美食家们。筷子们习以为常了,他们几乎不去思考这类形而上学无用的问题,他们从几千年的实践中得到一个世代相传的信心:人类的胃和人类的欲望一样,是永远填不满的,因此筷子的欲望也永远会得到供奉。 
在东方文化中有筷子的一席之地,在东方人中间当然也有一种人像筷子,如同我们所说的有枪杆子这类人和笔杆子这类人一样,筷子们永远是以愉快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且无处不在……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只有筷子是最风光的,请简要解释其原因?
2.“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只要这个中国人还有一个中国胃,筷子永远会把美好的东西送进这个胃里,然后打一个心满意足的饱嗝。”请结合全文解释本句话的含义。
3.作者在写“筷子”时,还插入了“筷子”由“喝清风饮甘露沐月华”“青翠挺拔”到“满脸油光”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4.作者以拟人手法,将筷子赋予人的灵性,用反讽的口吻将筷子与人性的关系抒写得诙谐幽默,请从文章中举例赏析。

(三)
象棋和围棋
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条大河有儒道文化两条主支,象棋、围棋正好映射出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不同精神。象棋有多达七种不同的棋子,“帅士象车马炮兵”都有各自的社会象征意义,是在模拟社会实际,具有社会性。如在儒家看来,国君为最高统治者,因而象棋以主帅的“存亡”为“国之存亡”;士、象的作用如“总统卫队”;车、马、炮、兵的走法一如实际情形,数量上兵最多,是宝塔型的“社会结构”。围棋则仅黑白二子“以法阴阳”,人们认为,围棋开始是一种天文工具,棋盘如天,棋子是星,下棋伊始黑白相间,似时空的演替,如宇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流年。与象棋相比,围棋具有自然性,更多是在模拟自然景象。它们都源于我们古人“仰观俯察”的智慧,区别在围棋是“仰则观察于天”的结晶,象棋是“俯则察法于地”的成果。 
象棋河界分明,敌我阵地划定,棋子位置、作用和行走路线不同而固定,表现某种确定性、规范性,符合儒家的社会秩序与等级伦理;围棋没有固定的阵地划分,棋子没有固定的路线和作用,表现某种随意性、流动性,暗含道家不受羁束、放达超逸的精神。 
象棋尚刚,棋子满盘活动,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车、马、炮冲锋陷阵积极拼杀,“过河卒子不回头”,有如壮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如儒家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入世”、“有为”。围棋尚柔,落子后不再移动,静止的棋子却像细胞生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围棋讲究“品之道,简易而得之者为上,战争而得之者为中,孤危而得之者为下”,如道家理想:“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无事取天下”、“修身养性”、“自正”、“自富”。 
象棋复杂的战斗象征着社会多元矛盾,下象棋如勇士驰骋沙场,能体验人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围棋的文化消长则体现出自然阴阳对立的“太极”,下围棋如“仙人”吐纳运动,可体会人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智慧。
1.能否给文章换个标题?
2.比较文中对围棋和象棋的介绍,它们有什么不同?
3. 画横线的句子让你想到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中一个成语“图穷匕见”作何解释?
4.棋如人生,你喜欢象棋还是围棋,请简述理由。
(四)
清明上河图
①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②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梁染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③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④《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人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⑤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1.请简述《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内容。
2.试着给文章分段并指出其结构方式。
3.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遵循怎样的说明顺序?
4.哪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2)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3)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旋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未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4)黄河孕育了中华氏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5)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6)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解说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
2.解说“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   
3.本文第(4)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用原句作答。
4.本文第(3)段的“相传”和第(4)段的“之一”能否省略?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
长  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并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前门被堵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大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嶔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喀嚓喀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睛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文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
2.第二段中用“春闺梦里人”借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3.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联系全文看,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附答案:
(一)
1.不行。“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说明不准确。
2.①分类别    ②作比较   ③举例子         
3.不能。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
4.用筷子更文明。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

(二)
1.①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是头等大事,因此,筷子是世界上最“忙”、最风光;②筷子生活得又体面又快活地伸出双手;③“筷子”在东方文化中有筷子一席之地,筷子是中国式的欲望外在物化的形式。
2.作者用调侃讽刺的口吻,用拟人手法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筷子是“欲望”的物化与外化。
3.“筷子”变迁的实质是“欲望”的变迁;“筷子”“欲望”同人的欲望一样,得到供奉。
4.本文的反讽手法运用非常成功。反讽包括讽刺与幽默,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的手法或者以幽默的口吻来对现象表达讽刺及批评之意。如“其实筷子自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两根竹棍挟在指间,一撇一捺,不就是个‘人’么?”将“筷子”与人“欲望”之间的关系用诙谐的语气表达了出来。

(三)
1.答案不唯一。如:棋与文化
2.①象棋尚刚,围棋尚柔。②象棋讲“动”,围棋讲“静”。③ 象棋模拟儒家文化,围棋模拟道家文化。④下象棋能体验人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下围棋可体会人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智慧。
3.荆柯刺秦王。图穷匕见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4.二者选其一都可以。如:下象棋时能感受一中运筹帷幄的快意,体验拼杀的乐趣;下围棋时能感受谋略布局的精妙,体验构思的愉悦。

(四)
1.《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以梁染为中心,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
2.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总分结构。
3.从整体到局部。
4.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
1.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2.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地区
3.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一” 表述更严密。

(六)
1.①凄婉的历史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2.代指阵亡的将士,更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
 3.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4.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  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116.207.59.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江西省上高二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一语文第六次月考试卷』  下一个『2009年中考现代文备考专项能力训练(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