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这份试卷出自江苏名校,主要用于高三临门一脚之用,有较大参考价值。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扬州中学)(本卷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贝壳/躯壳手腕
试题预览
这份试卷出自江苏名校,主要用于高三临门一脚之用,有较大参考价值。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扬州中学)
(本卷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贝壳/躯壳            手腕/扼腕叹息            获益匪浅/匪夷所思  
B.玩弄/弄堂            数伏/恒河沙数            鸡爪子/张牙舞爪 
C.靓女/靓妆            忽地/倏地闪过            形单影只/只言片语 
D.下载/载体            泥墙/泥古不化            不假思索/狐假虎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此前美国国会研究处的一份报告认为,陈水扁家庭及身边亲信的弊案,已使他的政治前途岌岌可危了。     
B.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C.食堂的泔水桶里净是馒头、包子,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了。 
D.这些桌子,从70年代开始就伴随我了,如今已是老态龙钟了,在纸上擦擦橡皮也会吱吱作响。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词成为汉语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中有不少外来词翻译得绝妙,把音义与汉语结合到极致。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提供的五个外来词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不超过70字)(5分)
外来词:雪碧Sprite、 波音Boeing、可口可乐cocacola、迷你裙miniskirt、秀Show
示例:雷达,音译自radar,指无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雷”字,自然让人想到电闪与雷鸣,突出了这种“千里眼”探测速度之快。
示例:托福,音译自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托福”是中国人的日常口头语,含有吉利话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寄予了学子们顺利通过考试的美好愿望。
                                                                           
                                                                           
4. 根据下面提示,请仿写句子。(4分)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                    。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琴史•尽美
宋   朱长文
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以发,故为之参弹复徽,攫援标拂①,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当其援琴而鼓之也,其视也必专,其听也必切,其容也必恭,其思也必和,调之不乱,醳②之甚愉,不使放声③邪气得奸其间,发于心,应于手,而后可于言妙也。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尧之《神人》,舜之《南风》,武王之《克商》,周公之《越裳》,所以观政也。许由之《箕山》,伯夷之《采薇》,夫子之《猗兰》,王通之《汾亭》,所以守命也。又若子贱以治一邑,邹忌以相一国,彼皆至命也,又有所自得也。夫丝与梧桐皆至清之物也,而可见人心者,至诚之所动也。是故孔子辨文王之操,子期识伯牙之心者,昭见精微,如亲授于言也。故曰:惟乐不可以伪为。又曰,至诚贯金石,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吾于乐益知诚之不可不明也。夫金石丝桐,无情之物,犹可以诚动,况穹穹而天,冥冥而神,诚之所格,犹影响也。君子慎独,不媿屋漏④,可不戒哉。是故皇帝作而鬼神会,后夔成而凤凰至,子野奏而云鹤翔,瓠巴作而流鱼听,师文弹而寒暑变,可谓诚至也。是故良质而遇善斫,善斫既成,而得妙指,妙指既调,而资于正心,然后为天下之善琴也。
注:①参弹复徽:指奏琴时手上的各种动作。攫援标拂:都是弹奏古琴时右手的各种指法。    ②醳:通“释”,释放。    ③放声:指放纵恣肆的声音。    ④不媿屋漏:媿,即“愧”。屋漏,比喻室内隐蔽无人之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味之而无厌                   厌:厌倦
B.当其援琴而鼓之也             援:取,持
C.犹可以诚动                   动,使……感动
D.而资于正心                   资:凭借
6.作者主张“惟乐不可以伪为”下列选项,全是理由的一项是(3分)(    ) 
①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        ②不使放声邪气得奸其间,发于心,应于手,而后可于言妙也        ③君子慎独,不媿屋漏        ④孔子辨文王之操,子期识伯牙之心者,昭见精微,如亲授于言也        ⑤至诚贯金石,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⑥尧之《神人》,舜之《南风》,武王之《克商》,周公之《越裳》,所以观政也。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一个高妙的演奏者能把琴中所包蕴的“天地万物之声”弹奏出来,必须视专、听切、容恭、思和,也就是要正心诚意,心手相应。
B.在作者看来,君子对于琴,不能只是听它优美的旋律,还要透过它优美的旋律体味出内在的精神意蕴。
C.文章主张君子慎独,不愧屋漏,那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天空神灵都是有情之物,较金石丝桐更易感应,因而不可不戒。
D. 要成为“天下之善琴”,材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遇到一位好的制作者;就演奏者来说,高妙灵动的指法是第一位的,凭借“正心”则是其次的事。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为之参弹复徽,攫援标拂,尽其和以至其变。(4分)
译文:
                                                                              
(2)昭见精微,如亲授于言也。(3分)
译文:
                                                                               
(3)至诚贯金石,不诚未有能动者也。(3分)
译文: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野老:自称。  ②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  ③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集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此处以海鸥比喻淳朴而无机心的农民。
(1)对诗歌的颔联,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如何理解沈德潜所说的“妙”?又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死句”?(5分)
                                                                                         
                                                                                  
                                                                                 
(2)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最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3)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4)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6)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8)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秋  水          徐讯
①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分外敏锐——那时候,在疲惫的田间劳动之后,有时,我也像其他的乡亲一样到水里冲洗一番。直到有一天站在水中央,忽然发觉身边的水变得异样的稠密,温凉,掬在手心的一捧在指缝间透明着四散流溢,手指有种酽酽滑腻的感觉。湿淋淋地从水里爬起来,浑身禁不住打了个冷噤——这时,我才感觉节候真的是立秋了。
②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封起了它那张开的智慧的壳。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
③无法涉入秋水。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稼穑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濠梁之上观看秋水的。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飞。他两人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一个刚失掉相位,但恰如秋水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哗,转入到这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就像秋水般祥和,十分清亮。于是一个说:你总害怕相位让我取而代之,因此将大梁城瞎折腾了一番,现在尝到了失意的滋味了吧?另一个嘴巴也不饶人,说:你老婆死了,你却鼓盆而歌,自以为惊世骇俗,就不怕留下那千古骂名?——面对秋水,两人已不再尖锐对立了。只哈哈一笑,眼睛就一齐投向了水中的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④秋水无言。两位哲人那袒露的襟怀,就如同一条更为清澈明晰的秋水。生命的彻悟有时竟就是秋水所滋生的。
⑤立秋前后的水真的迥然不同。刚刚过去的夏天因为阳光的渗透,水过于炙热和喧闹,作足了表面上文章;而曾经汹涌四至的春水,又是水性杨花,春心泛滥,似乎肩负着过重的责任,努力地孕育着生命,无疑它也就拥有生命成长的冲动和朝气了。滞后的冬天,山瘦水寒,形容枯瘦,在不断地冻结和流失。只有秋天的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既无孕育生命的痕迹,又没有冬天的刺骨寒冷。它平静地流涌,只需保证自然生命必备的涵养。它横淌在生命的存在与死亡之间。
⑥秋水茫茫。在秋阳的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出的层层涟漪,也会轻轻扣击着岸边的岩石和青草。但那样子就似刚刚生产过的产妇对男人的轻吻,然后就美丽地躺着,呈现出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空中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南飞,漠漠青田,最后一行白鹭也钻入了云霄。水面上的浮萍,红莲,水草由绿色渐渐变成褐红色。一片荷花开谢过的池塘,荷叶饱胀得像穿着绿裙子的少妇,体态丰腴,凸显出膨胀的生命被释放过后的轻松。使人在看到生命回光返照的同时,领略到“望穿秋水”的真正含义。
⑦在秋水浩淼的季节,庄稼人有着短暂的消闲时期。但紧接着秋收的到来,他们随即就在田里做一年最后的一次征战。秋天的肃杀之气也一天天出现在水里,这时候人们似乎才感觉到,在秋水美丽的表面,那其中生命的挣扎,抵抗和搏斗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水里的所有生命都参与了这场不愠不热而又异常严肃的斗争……生存与扼杀,温暖与寒冷,成长与抑制,正义抑或邪恶,自然以它本身的法则作着生命痛苦的抉择。因此伴着秋风落叶声的如贯盈耳,秋水渺渺,我们已经无法下水,亲身体会鱼的快乐与不快乐了。
⑧有了这些,我就陡然明白了庄稼人为什么对节气总充满了生命的敬畏,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紧赶慢赶,要将所有的农作物赶在立秋之前拾掇完毕。同是姓“庄”,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庄子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叹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但与许多人一样,我自那个立秋的日子误入秋水,像一尾快乐的鱼爬到岸上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再涉入那同样的秋水中去了。现在,所谓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悄然地磨钝了我的嗅觉和触觉,就连“望穿秋水”也成为我的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了。
(选自《半堵墙》,文化艺术出版社)
11.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春水”、“夏水”、“秋水”、“冬水”的特点,作者对秋水怀着怎样的感情?(5分)
                                                                                         
                                                                                  
                                                                                 
12.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庄子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呢?(6分)
                                                                                         
                                                                                  
                                                                                 
13.第6段文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6分)
                                                                                         
                                                                                  
                                                                                 
14.深入探究:秋水引起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论 潇 洒       姚雪垠
①潇洒,无论在中国人的生活或艺术上,都是个好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闲散、清雅和飘逸。究竟什么时候它就被用作代表一种美的观念,我们没有完备的词典,一时很难查出;大概说来,它被人们热烈地提倡、崇拜,是开始在魏晋时代。在当时,它是以反抗礼教与权臣高压而出现,和清谈有着同样的意义。虽然清谈受老庄的影响最大,潇洒是由于五石散的服用,但清谈之祖也就是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何晏,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二者的关系了。
②据鲁迅先生的研究,五石散几乎等于清末的鸦片,在当时成了—种很普遍的嗜好。服了五石散以后,须吃冷食,喝热酒,并以冷水浇身和出外散步。服五石散的人,因皮肤易于擦破,便不穿鞋而穿屐;因身上发热,便宽衣缓带。至于服了五石散的人是否就清瘦起来,鲁迅先生虽没有说明,但想来是不会不清瘦的。人一清瘦了,再宽衣缓带起来,又不参加筋肉劳作,于是就自然潇洒了。所以提到“潇洒”二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隐士、诗人以及魏晋人物来。鲁迅先生说魏晋时服五石散的都不是穷人;其实不唯不是穷人,连商人也同样不配;因为过去的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大腹商人被认做恶浊俗物,讲潇洒的只是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由这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
③潇洒不仅以反抗的姿态在历史上出现,并且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也和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地结合着。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生活是闲散的,且以参加筋肉劳作为有失身份,比如养长指甲,和男人的包脚,穿长衫,都是要表示他自己是有闲的,有身份的人。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于是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在绘画上,山水画特别发达,又被人重视,便表现了人们对于潇洒生活的向往。山水画是地主阶级对于闲散欲求的扩展,希望摆脱扰攘的尘寰,到山林里边与清风明月共处。他们又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竹子就成为潇洒的代表;可怜的渔夫樵子也都是美的诗画题材了。
④在音乐方面,我们看见在历史上清唱与箫板之特别流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一方面是由于地主与士大夫生活之优美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不是受爱潇洒观念的影响。唐朝人歌七言绝句,旗亭画壁的故事,千古令人神往。至于提到宋朝人歌诗时,我们便马上会想到月明之夜,诗人们携妓泛舟,和“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情景来。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但它也以缠绵清雅为主,多是文静细曲,唱时没有锣鼓和科白,所以又叫做清曲。最讲究潇洒的袁中郎在《虎丘记》上说:“比至夜深,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坊,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这是多么的清雅!
⑤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自然。自然有二:一是风物上的自然,一是人性上的自然。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
⑥但潇洒虽是一个好的名词,却不能忘掉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的拥护者是封建地主阶级与由此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现在适应它的社会条件已经崩溃,如果再来提倡,就不会得到多数人的同情了。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潇洒”在生活上或艺术上都是个好词,其含义为闲散、清雅和飘逸,它的思想渊源是老庄哲学,从西汉开始,它被人们热烈地提倡、崇拜。
B. 第二段引用鲁迅的研究揭示了“潇洒”之人的身份特征:都是“清瘦”,“宽衣缓带”, “不参加筋肉劳作”的封建地主阶级,尤其“由这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
C.潇洒的出现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以及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结合,习尚规定生活,影响美的观念,于是一切闲散的嗜好都成为高雅的了。
D.在陶渊明时代的文坛,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没有自我;在袁中郎的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文章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
16.作者认为潇洒的个性呈现有哪些?请分条概述。(6分)
                                                                              
                                                                              
                                                                              
17.从全文看,如何理解作者对“潇洒”的看法?(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传统手工艺:如何走出“人亡艺绝”的宿命?
53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时间的紧迫。
摆在他眼前的,是由他牵头立项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报告透露,从1979年到现在,我们国家共评授了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目前还剩下290位了。在全部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生存困难的536个,占28.74%;濒危的253个,占13.57%;停产的117个,占6.72%。这其中既有手工景泰蓝,也有天津“风筝魏”,它们都难以逃脱的困境是技艺后继乏人。  
  资金来了,大师去了 
王山接任秘书长不久,便意识到在世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个个年事已高,便决定组织拍摄一部专题纪录片,对大师们的技艺进行抢救性拍摄,以防“人亡艺绝”。卢进桥被确定为第一个拍摄对象。为了拍摄这位全国石雕专业唯一的一位国家级大师,他们整整等了3年零7个月。05年7月,开拍仪式在北戴河隆重举行,但由于资金难以到位,专题片拍摄不得不搁置。2009年资金终于到位,拍摄工作才在2月17日重新启动。 接到电话后,王秘书长便领着十几号人,载着大大小小的摄像设备,冒着小雪出发了,只是车还未驶出北京,王山便接到电话:卢进桥大师昨晚突然昏迷,凌晨已被送到北京救治。然而还没等他们赶到医院,大师已宣告不治。
  资源少了,一些工艺品类濒危 
  与在世的大师一样越来越少的,是一些工艺品的原材料。 
  “大多数工艺美术原材料资源濒临枯竭。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内蒙古巴林石已枯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广东端砚石、河南独山玉储量稀少。”王山介绍道。 
  不少玉器厂领导也经常向王山抱怨,现在他们要做东西,得费很大的劲儿去找内线,才能淘到大块的籽料,而这些籽料多为一些家庭早年的囤积。 
  原材料的日渐匮乏致使一些玉器厂开始衰落。一家在80年代非常红火的玉器厂,鼎盛时期职工人数达到2000人,目前在厂里挂名的仅剩100多人,平时在岗只有80多人,真正在一线从事生产加工的不超过40人。不仅如此,玉器厂的主要收入也并非来自玉器加工,而是来自工厂大楼的房屋租金。“说他们现在是房地产企业,或许更名副其实。”王山形容说。
  “年轻人都不愿学,我们死后就没人会做了” 
在青藏高原,酥油雕塑因制作繁难,创作条件艰苦,从而导致艺僧减少;在江苏无锡,曾深受世人欢迎的传统惠山泥人也已濒危;在四川,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成都漆艺和凉山州“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早已陷入濒危状态…… 
  贵州省大方县生产的皮胎漆器在日本很受欢迎,常被作为豪华奢侈的艺术品收藏,但在国内基本没有市场。在大方县的村里,王山和调查人员看到,只有一群老人在做这种漆器。带头的两个老人,一个65岁,一个70岁。 
  “年轻人都不愿学,我们死后就没人会做了。”老人说。  
  北京珐琅厂的总工艺师钟连盛也感到无奈,他在工艺美术协会专门给大师发放的调查问卷里,写下了“后继乏人”4个字。
  钟连盛介绍,这家工厂在鼎盛时期有2000多个工人,目前还剩300多人,真正在生产一线的100多人。作为北京市的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常常有一车又一车的人来参观生产流程。隔着玻璃,有条不紊工作的工人,大多在40岁以上。也能见到三四个年轻人,但钟连盛介绍,那是从特殊教育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不久的聋哑人。 
  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类的“风雨飘摇”,王山比较频繁地提到的两个词是“痛心”和“无能为力”。 
  在工艺美术品中,烟花爆竹行业因为需求较大,相对比较繁盛。但在王山眼里,“研发人才的缺乏”,随时可能给这个在低技术水平上徘徊的行业带来危机。他介绍,奥运会开幕式时用烟花打出的大脚印,其烟火造型技术,加拿大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研发出来。 
  作为培养人才重镇的工艺美术院校,曾经为国家的工艺美术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前后评授出的300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有70%或者从工艺美术院校毕业,或者在这些院校进修过。但随着全国院校合并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专业调整,王山认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教学定位,不再注重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传授。即便是接受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就业时也大多转向了平面设计等方向。而从业的技艺人员大多对现代艺术了解不多,对传统技艺继承也不够,“有些不伦不类”。“学艺不从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加剧了高端人才的缺乏。高端人才的匮乏,又导致了稀有原材料的大量浪费。传统手工技艺通过“社会”进行传承的这条路,正越走越窄。 
  而通过“师徒”进行传承的这条路,也步履艰难。“聪明一点的需要学10年,得耐住相当长时间的寂寞,并且没有人能给予补偿。这对师徒都是考验。”副秘书长侯惠哲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从经济和时间成本上,都很难熬过这个“修行”的过程。 
  当然,熬不过这个“修行”过程的,还有“家族传承”这种方式。在侯惠哲所调查的村寨,老人们告诉她,眼看着手工艺没有出路,儿女不愿继承父业,父母也就不再会要求子女学。 
  在王山看来,手工艺最主要的三种传承方式中,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也最为严重。 
  “工艺美术的不少品类是‘十年不卖,一卖吃十年’,如果国家没政策,这些品类早晚得死。”王山称这并非“危言耸听”。 

15.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9年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下一个『八年级下期期中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