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高三下册 鲁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注意事项: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答在答题卡上,其它试题答在答题纸上。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诗可以怨(节选)钱钟书尼采曾把
试题预览
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
语    文
    
  注意事项: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答在答题卡上,其它试题答在答题纸上。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诗可以怨(节选)
                                       钱钟书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
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代江淹那两篇名文——《恨赋》和《别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的“蚌病成珠”。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渭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问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蹐地的“真境”的“反”映。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适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下列几句话与文中提到的“蚌病成珠”的观点相同的一项是
    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B.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C.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件东西”是指文学作品中抒发的愤怨。
    B.“死人的防腐溶液”比喻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
    C.“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强调了作品能使作者在生时与艰辛的生涯妥协相安。
    D.“‘反’映”是指李渔承认他的剧本正好映照出他真实生活的反面。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司马迁的观点偏重于阐述作家的写作动机。
    B.第一段中钟嵘的话既阐述了作家的写作动机,又讲到了作品的写作效果。
    C.第二段中所说的“钟嵘的三句话”,是指“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这三句。
    D.第二段举周楫、李渔、弗洛伊德这些例子,意在证明不朽的作品都是由作家的“愤”“怨”而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 ①,衣其羊裘,见
 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
 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
 “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丰沛,收
 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险,大战七十,小战四
 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
 隆于成、康之时②,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
 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
 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喉,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
 地,此亦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人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
   奉春君。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
   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
   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
         ②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以为不侔也    侔:等同
     B.卒然有急    卒:突然
     C.案秦之故地    案:按照
     D.信哉!夫高祖起微细    信:确实
   5.以下各组句子中,与高帝定都关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②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③秦地被山带河        ④此亦扼天下之喉而拊其背也
     ⑤留侯明言人关便      ⑥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本姓娄,因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赐姓刘,拜为郎中。
     C.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传记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对刘敬的语言描写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
     D.最后一段作者评价说高帝虽然出身低微,但很有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所以才能够平定四海,成就一代帝王的伟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秦之故,资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8.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9.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I)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论语》)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
                                                               (李白《蜀道难》)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
 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
 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
 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王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
 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
 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
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
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
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
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
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
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1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1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6分)
  1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8题。
天使在哭泣
    2004年9月1日清晨,13岁的少年苏斯兰•比加耶夫和八年级的同学一起,排着队在校园里参加开学典礼。他突然觉得口渴,便跑到喷泉边去喝水。突然他看到一辆卡车冲进了校园。车上迅速跳下几个荷枪实弹的人。一个人拿着一把自动步枪向天开火。比加耶夫立刻意识到,闯进校园来的是恐怖分子。他和另外两个同学赶紧逃离了。
    “我真感谢上帝让我口渴,因为这挽救了我的生命。”比加耶夫说。然而,大多数孩子没有他那么幸运,9月1日到9月3日,震惊世界的俄罗斯人质危机持续了52个小时,武装分子占领了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上千名刚参加完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被赶进体育馆成为人质。他们在两昼夜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恐惧、饥饿干渴,一部分人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最终有335人倒在血泊中长眠不醒,其中半数是孩子。
    当恐怖分子持枪闯人校园,将众多儿童赶往学校体育馆时,一位名叫艾尔扎•维克多罗夫娃的女教师向恐怖分子抗议,要求让最小的孩子安全离去。一名绑匪专心地听完了她的要求,然后问道:“你讲完了吗?”维克多罗夫娃点了点头,那名绑匪立即举起枪将她射杀,她立刻倒在血泊中。
    关押了一千多名人质的体育馆内,恐怖分子在一人高的地方沿墙吊起了炸弹,一侧墙上有4个,另一侧墙上有11个。他们威胁说,只要谁乱动,整个房子都会爆炸,这些炸弹足以让整个体育馆飞上天空。
    13岁的萨沙是个纤瘦的男孩。在爆炸发生后,武装分子开始往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里投掷手榴弹。萨沙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第一个从窗口跳出。在他的带动下,近百名学生也跟着跳出了体育馆。萨沙对学校周围的地形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没有在大路上乱跑,而是冲人了校旁一家酒吧的后院。
    这时,恐怖分子从墙洞中开始向四周的街道扫射。因为萨沙的逃脱路线选择正确,从而避免了更多的伤亡。但他自己背部被严重烧伤,当记者试图采访这名小英雄时,他已被送进医院救治。在逃生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是相互搀扶着跑的,有的大孩子甚至抱着更小的孩子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劫后的体育馆已成为恐怖的地狱,屋角的篮球架被烧得乌黑,地上到处都是玻璃碴、弹片和木屑,墙上布满了弹孔。屋顶被炸开一个大洞,透过这个大洞,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在士兵排除所有的爆炸物后,工人们开始清理废墟,用推土机将残垣断壁推倒。而别斯兰居民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把整座学校铲平!
    然而,人们心中的创痛何时才能抚平?
    7岁的扎姆巴拉特9月1日刚上一年级,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噩梦般的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当妈妈问他:“你还要买玩具枪吗?”扎姆巴拉特说:“不买了!”
    9月15日,在人质悲剧发生两周后,别斯兰市的孩子们在武装人员的保护下重新开始学校生活。在别斯兰第六中学,当一名孩子由于迟到而遭到校长训斥的时候,他立即举起双
手,摆出了投降的姿势。
    别斯兰第一中学的学生们那一天并没有返回学校。目前,仍有不少学生因在事件中受到严重惊吓,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健康,还上不了课。据当地教育部门官员称,他们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讨论这起悲剧事件,让他们发表对未来的看法。别斯兰第六中学的一位教师说:“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知道别斯兰的生活还需要继续。”
    生活还要继续,反恐正在进行。在21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正如奠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所说:“当年法西斯没有令俄罗斯屈服,今天我们也绝对不会向恐怖主义低头!'’我们相信,当天使的哭泣声远去,别斯兰还会充满生机,和平之花将再次绽放。
    在劫后别斯兰第一中学的断壁残垣上,贴着一首父亲写给他遇害女儿的诗。让我们以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语,也以此缅怀不幸殉难的人们。
    女儿,你走后爸爸第一次想写诗。居然写成了!我读给你听,你一定能听懂。
    你,正值豆蔻年华,温柔且甜美,纯洁又可爱。忽然间,你离我们而去,明媚的日子碎
成无尽的长夜!伸向你的黑手,逃脱不了惩罚。爸爸、妈妈、亲朋好友,还有世上善良的人
们,定要用复仇的火焰,将恐怖分子消灭光!
15.下列对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天使在哭泣”这一题目,富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暗示性,很好地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本文主要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质事件的过程和事件过后俄罗斯人民的反应。
    C.“别斯兰的天空蓝得令人窒息”,是因为在美丽的蓝天下却出现了如此血腥暴力的场面,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过于巨大。     
    D.一名孩子遭到校长训斥时摆出了投降的姿势,这一细节有力地说明了恐怖主义行为对被害者的肉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E.纪实类文章根据需要也可以加入作者的情感,本文以一首小诗作为结尾,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恐怖主义行为的痛恨。
16.本文描写了一个教师被枪杀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6分)
17.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色。(6分)
1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8分)
    a.正如文章所说,“在2l世纪,反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请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应对恐怖主义。
    b.假设你要为别斯兰第一中学的遇难者敬献花篮,并在花篮中附上一张卡片。请你在卡片上写下适当语句。(70字左右)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宇运用(20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想法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B.这件事不能光让班长一个人忙,大家必须一起推波助澜,才能把事情做好。
    C.赤日炎炎,酷暑难当的时候,瓜田李下就成为农民聊天、休息的好去处。
    D.他那时曾经谈笑风生地说,未来是属于我们这些年轻人的。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时期,由于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晋朝最后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B.对于少数人员不服从指挥,擅自行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发现一个处罚 一个。
    C.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交流,而且使书籍的量化生产成为现实。
    D.过去流行于民间的平话,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乃至经典。
21.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
    谈到疯狂的建筑师高迪和他的建筑,要提到空间几何。虽然空间几何看上去是那样简单,人们却难以用语言进行解释。青年时代起,高迪就对这门学科痴迷不已,影响了他的一生。尽管高迪的灵感来自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形态,他所有的作品暗含了严格的公式、计算,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
    ①以至于        ②但是         ⑧一定         ④都          ⑤从          
22.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句语意连贯。(4分)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获益。
    有的人,在下雨的时候愿意把伞借给你,而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却悄悄地离开。
    有的人,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近日就我国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问题公开征求意见。请在下面两个观点中选定你支持的一个,并陈述你的理由。
    (至少写出两点理由。)(5分)
    反对文理分科:                                                         
    赞同文理分科:                                                         
六、写作(60分)
24.一项权威社会调查显示:上一代农民工通常只关注薪酬,“不太在意”尊重,而“80后”农民工则将“尊重”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们身上的这种变化映射出了现今社会中人们尊重意识的觉醒。
    请以“尊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  2.A   3.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19分)
    4.C(“案”应为“控制”)
    5.C
    6.D(重点在说高帝不能独自成就伟业)
    7.见参考译文(10分)
    (1)“因”、“故”、“资”、“膏腴…此所谓……者”判断句各1分
    (2)“皆”、“山东”、“王”、“二世”、“都”各1分
(二)(11分)
    8.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1分)
    9.幽禽(写杜鹃也可)。(2分)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2分)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分)
(三)(6分)
    10.(1)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4)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B、E(5分)
    12.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3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分)
    13.(I)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每点3分,分析2分,举例1分)
    14.应围绕下面几点展开论述:(1)《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2)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去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3)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感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5.B、D(5分)
    16.凸显了被害者身上人性的光辉,反衬出恐怖分子的凶残。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恐怖主义行为的愤怒。(4分)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突出了纪实类文章的文体特征。(2分)
    17.抒情性强,或直接抒情,或抒情与叙事、描写紧密结合,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感受。(2分)举例(略)(1分)。大量引用现实中的人物的语言(包括书面语言),结合确切的数据,最大可能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增强了新闻作品的真实感。(2分)举例(略)(1分)
 18.a: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回答:(1)通过和平协商解决民族、宗教、政治上的纷争,力求在源头上消灭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2)加强国与国之见的交流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3)建设高素质的反恐队伍,建立切实有效的反恐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增强全民的反恐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b:此题强调文采和抒情性。(具体答案略)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9.A(3分)
    20.D(3分)
    21.(5分)①以至于影响②但是他所有③一定要提到④都暗含⑤从青年
    22.(4分)在辛勤播种的时候愿意默默帮助你,而在收获的日子里却把果实留给你。
    23.(5分)答案示例:
    反对文理分科:进行文理科划分容易掩盖一些人潜在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可能会导致人文情怀的缺失。
     赞同文理分科:现行的高考制度如果不改革,取消文理分科会增加学生负担;多学科同时学习,易出现浅尝辄止,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鲁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山东省都进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下一个『贵阳市遵义四中200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