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上传者,安徽省蒙城一中,宫纪仁)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
试题预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09届高三素质测试语文试题(上传者,安徽省蒙城一中,宫纪仁)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hùn):篱笆边,厕所旁。 
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3分)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 ②④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向学,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3分) 
译文:                                                                        
(2)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3分) 
译文:                                                                        
(3)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8~9题。(8分) 
江上 江上 
王安石 董颖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8.试从动静角度对两首诗前两句的写景特点加以分析。(4分) 
答:                                                                       
9.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5题)(5分)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语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5)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6)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7)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8)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蓝(节选)
陈所巨
那年春夏之交,超乎寻常的久雨。日历和心情都水雾蒙蒙,到处是潮湿,到处是泥泞。真不知那些天是怎么过来的,只记得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之后看“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所看见的都是由西向东漫过来的大片灰白色的雨云,就不由得叹一口气。立夏之后的第三天,天忽然晴了,晴得少有的轻松愉快。清晨,鸟鸣就脆脆地敲打窗户,金属一般响亮。 
上班路上,只听人们几乎说着同样的话:“啊!蓝,好蓝哩!” 
抬头看天,倒是吃了一惊:蓝!真的好蓝!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纯粹的、惊心动魄、近乎透明的蓝呢?或许在西藏那皑皑的雪山顶上能见到。1987年,和几个朋友邀约着去西藏,到达格尔木,马上就要上那辆翻过唐古拉山的釉蓝色的大巴了,却发现心脏不适,害怕高山反应,临时放弃了西藏之行。但在格尔木就已经看见蓝了,尤其是在大柴旦盐湖的时候,那天就蓝得有些惹人嫉妒,因为那蓝太稳、太严肃,太不食人间烟火了。听从西藏过来的游客说,这里叫什么蓝,到西藏你才知道什么叫蓝呢。我信,因为这蓝不值得也没必要夸张。就想着这世界上有一片真正叫蓝的蓝,心里的一角也就把那蓝储存起来,成为一颗蓝宝石。 
小时候,似乎也见过那种蓝。在初夏,或者在中秋,或者就在干爽的冬天里的某一个晴朗的日子。衬着洁白的炊烟、碧净的流水、葱绿或泥黄的土地,那天也是蓝得妖的。尤其是夏天的雨后,洁白的云团如呆笨的大白鹅,慵懒而缓慢地移过天空,而那些云团的空白处,那蓝似乎也就是一种想象中的颜色。我喜欢那种蓝,因为那蓝色之中,有着只有从母亲的目光里才能看见的慈祥、温柔和博大的爱意。后来上学,在中学和大学里,我课余学画,就很想在调色板上调出那种蓝来,但无论我如何努力,总是无法达到,我便才知道某种心意和心灵境界的颜色,不是轻易能够临摹和获得的。 
后来,就再也没见过那样的蓝了,即便在东洋大海之中。我去过两次大海,一次是跟随地质船“海洋三号”在东海深入生活。船行了好多天还是一片浊黄,那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携带下来的泥沙。到了公海,海水蓝了,但那蓝中总或多或少地带有黄的成分。一次是从大连乘船到上海,穿过黄海和东海,是从大海的正中间穿过的。海水无容置疑的蓝,但那蓝太深沉,蓝得有些隐隐约约的黑。大海之中的天空应该也是蓝的,但或许是空气中含有太多水蒸气的缘故,那蓝就显出些苍白来。总之,我心中的蓝就一直隐匿着、储藏着,长时间的就只是一颗想象中的蓝宝石。 
蓝,真正的蓝!当我的心呐喊起来,当那句话脱口而出的时候,我心中隐匿和储藏已久的蓝宝石便放射出耀眼的光彩。那蓝是撩人的、诱人的、动人的;那蓝是没有止境的心意和心灵中的真正的蓝色;那蓝原来是如此的让人难以招架;那蓝似乎就是母爱的本身或者就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美丽、善良的童话!那蓝顿时让我想起童年的家园和我想象中的精神的家园!我知道,那蓝是久久的雨水洗出来的,但更像是我们众多的人渴望纯净和高洁的心灵磨出来的啊!蓝,好一片真正的蓝…… 
11.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2.概括文中所写的几种“蓝”,并说说你对“真正的蓝”的理解。(6分) 
答: 
                                                                                
                                                                                
13.作者为什么说“我心中的蓝就一直隐匿着、储藏着,长时间的就只是一颗想象中的蓝宝石”?请联系全文,对这句话加以赏析。(6分)
答: 
                                                                                
                                                                                
14.结合全文,试从文章选材、行文思路、表现手法中选取两个方面,探究作者是如何揭示“蓝”的深刻内涵的?(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扎堆/包扎 勾当/勾心斗角 抗菌素/细菌肥料
B.名号/号召 殷切/血色殷红 弄权术/弄巧成拙
C.瘦削/削减 哽咽/狼吞虎咽 露马脚/原形毕露
D.粘连/粘贴 下载/载誉而归 度量衡/量才录用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多元文化融合的盛会的愿望。
B.近几年,草根群体中崛起了一股出自平凡之举却又摧枯拉朽的道德力量,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人。
C.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连续发生的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殚精竭虑和13亿中国人的众志成城让世界为之赞叹。
D.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美国将更难得心应手地应对挑战,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下降,将取决于它能否有效调整其霸权模式。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奥运会之后,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与世界融合,未来之路将是一条充满无尽想象空间的繁华路径。
B.面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重拳,采取强力措施拯救危机,但能否奏效,还很值得怀疑。
C.从长远看,取消文理分科是必要的,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因为取消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D.在大厅的“神七”航天展品前,参加芜湖科博会的与会嘉宾,认真聆听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关于航天服知识的介绍。
18.从下列《史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不超过150字)(7分)
孔子 屈原 刘邦 李广 荆轲
示例:项羽 
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19.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在语法、逻辑、修辞、文学常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4分)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
(1)“ ”改为“ ”
(2)“ ”改为“ ”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小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3)“ ”改为“ ”
(4)“ ”改为“ ”
20.2008年是“90后”成人的元年,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下图是取自《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表。请认真阅读分析该图表,写出两条结论性的话。(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90”后调查:你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1)                                                                                 
                                                                         
(2)                                                                         
                                                                         
五、写作(60分)
21.请以“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安徽省“江南十校”
2008—2009学年度高三素质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B.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C.过于绝对,“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无中生有,“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
2.B(这些形式化的手法确实弥补了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条件。)
3.B(“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们都”以全概偏。)
4. C(崇尚,重视,以为宝贵)
5. B(①父亲对左思少时的评价;②属于创作《齐都赋》之事,与创作《三都赋》无关;⑥左思对其它典籍的研究。)
6.D(A.“出身寒微”牵强,文中无根据,“书信重修饰”表述错误。B.赋写成,当时人并未重视。C“都是不可缺少”说法过于绝对。)
7.(1)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
而废弃他的作品。(“谢”1分,“恐以人废言”1分,句意1分)
(2)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盛重于时”1分,“载”1分,句意1分)
(3)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机绝叹服”1分,“加”1分,句意2分)
8.王诗:阴云中,含雨的晚云似在低垂慢移,静中有动,悠远含蓄。(2分)董诗:万顷秋江之上,双鸥飞舞,忽高忽低,静中有动,空阔寂寥。(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2分)董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5分)(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谈笑有鸿儒(3)只是当时已惘然(4)气吞万里如虎(5)万里悲秋常作客(6)锲而不舍(7)别有幽愁暗恨生(8)羡长江之无穷
11.第1自然段先写久雨带来天气和心情的阴沉,后写天晴后心情的轻松愉快。(3分)为下文写天蓝给作者带来的惊喜做铺垫。(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2.(1)文中描写的“蓝”:①久雨后的天蓝;②雪域高原上的天蓝;③童年回忆中的天蓝;④深沉苍白的海的蓝。(2分)(2)“真正的蓝”是指:①母爱的温柔、博大;②小时故乡的淳朴;③纯净高洁的精神的家园。(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3.(1)修辞角度: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中的蓝比作蓝宝石,写出心中蓝的珍贵;(2)结构角度:“隐匿、储藏”与前后文相关内容照应。(3)情感表达角度:既写出雪域高原和童年故乡天的纯净的蓝已在现实生活中久违,也表明作者一直珍藏于心中,寻求纯净心灵的归宿。(以上角度如能答到两点,即可得满分,若有其他创新见解酌情给分)
14.答题角度:(1)选材方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列举多种“蓝”。(2)行文构思方面:由表及里,由自然及精神逐层揭示,卒章显志。(3)表现手法方面:运用对比、象征手法,鲜明深刻揭示了蓝的深层含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5.D (zhān/zài/liàng)
16.A(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用错对象,应为“相得益彰”。B.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C.形容用尽精力和心思。D.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17.C(A.成分残缺 在“国际化”后加“的姿态”;B.“能否”和“怀疑”不能对应;D.赘余“参加”同“与会”的“与”意思重复。)
18.荆轲: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别离;一笑,彰显英雄本色。他有勇有谋,重诺守信;他睿智沉着,用大智应大局;他忠义刚直,视死如归。然而纵使他豪情万丈,逆不过历史潮流,大势所迫。时势造英雄,亦能亡英雄。(内容符合人物性格3分,涉及正反两方面2分,文采2分)
19.(1)“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改为“开启了一道首尘封的门”。(1分)
(2)“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改为“在构建汉民族文化”或“总是起着无可替代”改为“起着无可替代”。(1分)
(3)“戏剧和小说”改为“戏剧和诗歌”或“戏剧”。 (1分)
(4)“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改为“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1分)
20.(1)“90后”大多数人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期许。(2分)(2)“90后”部分人开始担忧未来,感到生存的压力。(意思对即可)(2分)
21.参阅2008年高考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261—303)从南方来到洛下,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
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60.174.89.1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9高三模拟测试卷(四)』  下一个『八年级说说明文阅读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