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66分)注意事项:1.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试题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在答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试题预览
合肥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试题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答题卡的考生,在答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选择栏中;不用答题卡的考生,在答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在答题卷相应的选择题栏上。
3.答卷时,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点、准考证号码填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答题时,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不要在试题卷上答题。
4.考试结束,监考人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Ⅰ卷、第Ⅱ卷不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一无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   )(3分)
A.作者认为,“恭”与“敬” 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世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应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荒漠一夜
付浩勇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叠透的干血泡,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梁,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他是昨天下晌为了拍摄到沙漠上的绿洲,他离开了驼队,深入到荒滩深处。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了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
整整一夜,他别无选择,慌惶地在大漠里奋力向前进。途中,他为补充体力,备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壶里面水喝干了,肩上压着沉沉的摄影机和行囊背包。但他不忍心将拍到的海市蜃楼般的别致风景一掷了之,那可是他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野狼显然盯上他了,将他视成大漠里惟一的补充营养的佳肴,他只好拼力地在沙漠里走着。他心里明白,在荒漠里,缺水是最大的灾难,野狼同他较量的是毅力和意志,自己若是稍有松懈,在沙梁上倒下,野狼就会冲上前,挥舞双爪,将他撕成碎条,充饥解渴,而他拍摄的荒漠上的别致风景将化为乌有。
他回望野狼时,明显发现野狼的浑身抽搐,脊梁的骨节更加突起,干瘪的肚皮贴在沙土上。喘气声越来越粗重,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渐渐地,野狼举步维艰,停下来了。他心里不由掠过一阵狂喜,野狼终于撵不上自己了。少顷,又见到野狼嚎叫一声,转头调向,灰溜溜地往回逃窜,他不由挺直身躯,英雄般地傲立在沙梁上,似乎嘲笑野狼意志的崩溃瓦解。
当野狼的背影逃遁远去,他又一下子瘫倒在沙梁上,他该往哪里走?何方才能寻到驼铃队?哪里才有水源?严重的缺水,他已鼻孔出血,七窍冒烟,四肢乏力。忽而,他转念回想,猝然想到,野狼的转向莫非预告着前方是一条通向大漠腹地的死亡之路,于是,他意识到只有重新振作,尾随野狼,或许才有可能离开大漠,找到驼队,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
他复而挺起疲惫的身躯,沿着野狼逃遁的方向赶去。为了避免同野狼的孤注一掷,他既不能尾随太近,那样会惊扰它;当然又不能太远,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跋涉的方向。
芨芨草是大漠里跋涉者的救命圣草,沙梁坎下,野狼过处,芨芨草已被啃尽;他随踪而来,只好刨出草茎,细嚼取湿。野狼困乏了,停下来回头对峙地盯着他;他也停靠下身,机警地准备应付对野狼的反扑。有多少回,狼跑他奔,狼歇他停。有几阵子,狼的双腿摇摆踉跄,迷迷茫茫地迈步,他就象虚脱一般神情恍惚,晕晕蒙蒙地跟着……
狼撵人整整一夜,人追狼足足一天,又是日头西斜的时分,终于,沙梁坎下出现了一片罕见的沙洲--那是内陆河被沙漠侵袭仅有的一汪清水。
野狼仿佛忘却了疲惫,奋着四蹄奔过去。
他喜出望外,狠狠地咬了一下血唇,忽而,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响过,昨天同行的地质勘探队出现在前方。他顿感泪水漾出眼眶,朦胧中,他看见两名地质队员正端枪向着吸水的野狼瞄准,他声嘶力竭的喊:别打它,没有它,我走不出荒漠,是它救了我的命……
声落枪响,野狼猝然倒在甘泉一般的水边,枯瘦的四肢也懒得一动。
他一个踉跄,向前一个滚翻,昏了过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4、这篇小说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作品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答                                                                         
5、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划线句中具体说明。(6分)
答                                                                         
6、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                                                                         
7、小说叙写了一个人与一匹狼的故事。有人说,狼是凶残的掠食者,是人类的敌人;有人说,狼不自觉地帮助主人公走出了沙漠,是一个拯救者;有人说,小说在赞颂人的意志品质;也有人说,小说在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5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5小题)(5分)
(1)              ,嬴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2)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5)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6)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7)                   ,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8)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平生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卒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畛域:范围,界限。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风:教诲,告诫。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                      校:通“较”,计较。
C.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                第:如果,假若。
D.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                遇:际遇,机会。
10、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平生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比至,则已不及待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戴氏家族原本富甲一方,但是到了先君戴硕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只能靠在私塾教书维持生计,先君因此尝尽人间辛酸。
B.先君戴硕虽然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对劝人做善事一直孜孜以求,娓娓不倦,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他也因此欢喜难眠。
C.先君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一生坎坷不遇,因此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于穷困忧患,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悲痛之情。
12、把文中划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3分)
译文:                                                                   
(2)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4分)
译文:                                                                   
(3)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3、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4分)
答:                                                             
14、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4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庇护(bì)   狭隘(ài)   粗犷(ɡuǎnɡ)   刚愎自用(bì)
B.粗糙(cāo)   绰约(chuò)   傣族(dǎi)   审时度势(dù)
C.气馁(něi)   菜畦(qí)   桎梏(ɡào)   咄咄逼人(duō)
D.绮丽(qǐ)   泥淖(zhuó)   痉挛(jìnɡ)   咬文嚼字(jiáo)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一句的是(   )(3分)
A.安徽民乐奏响在埃及首都开罗,艺术的韵律与河流的波动相映成趣,中国传统音乐的音符与尼罗河河水一起流淌。
B.得意失意,总要引起情绪波动。君子失意,或苦心励志或放浪形骸,小人却惯于自怨自艾,只会去埋怨其他的人。
C.2月14日,恰逢“团团”“圆圆”首次公开在熊猫馆户外活动。春意渐浓,“团团”“圆圆”不断跑上跑下,乐不思蜀。
D.至此,水利工程特别是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已经不容置喙,只是抗旱工程的投入,这么多年来从来就没有充足过。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为提高我省考生录取率,为考生提供更多的录取机会,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已经着手到上海等省外高校推广我省考生。
B.“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常常被误称为索引派,但是前者探究事实,后者检索图书,二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是没有问题的。
C.近日安徽省高等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跨省经济案件,违法经营的福建某公司被判赔偿原告诉讼费和经济损失三千余万元。
D.我省开展“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千村百日活动到今天已经有一个半月,不少乡镇的村容村貌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1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京举行。开幕式上,洋溢着江淮情韵的凤阳花鼓灯首先敲出盛世太平鼓,代表着安徽传统技艺精华的徽墨、歙砚、纸笺、罗盘等制作技艺,则齐齐亮相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竞展徽文化风采。
在展厅“剪刻画绘”单元的一角,“文房四宝”展板显得十分醒目,这里正是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展示台。砚与墨须臾不分离,紧邻徽墨制作技艺展台的即是歙砚制作现场。“文房四宝”板块的另一亮点,是安徽纸笺加工技艺展台。在展厅的“木作编扎”单元,安徽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展台前格外热闹。在开幕式当晚的驻华使节专场,万安罗盘吸引了众多外国朋友。
答:                                                                 
19、2008年8月18日注定成为中国网民不平静的一天。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出了六字新闻快讯“刘翔退出比赛”。网民确定刘翔因伤在首轮就退出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后,互联网上沸腾了。假如你也是网民之一,请你以成熟心态在此留言,或对刘翔,或对媒体,或对广大网民。要求语言表达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个字。(4分)
答:                                                                  
20、有位老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风吹雨打不回头,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计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这首诗可以想象成若干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经写出,请续写最后一个特写镜头。(特写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把人和事物的局部放大、突出,造成清晰而强烈的视觉形象。)要求:(1)想象合理,与上面的镜头相连贯;(2)能表现拓荒牛的精神风貌;(3)字数不超过80个字。(7分)
远景:灰色的天幕下,广袤荒芜的原野一直铺展到天尽头。风冷冷地吹着,冰凉的雨斜斜地打在地上。若有若无的绿意浮在空气中,一块块黝黑的泥土一片片翻开来。
近景:一个农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扶着犁,在齐膝深的泥土里艰难地行走着。手中的皮鞭高高举起,猛地一会,在空中发出“啪”“啪”的呜响。
特写: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当年,爱迪生和许多科学家在经过多年研制后都认为电话不可行而放弃了实验,而电话发明者只不过在物理实验中把一个旋钮多旋了几圈,一个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发明就诞生了。正如我们古人所告诫的那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也曾指出:“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类似的事情。请以“向前再跨一步”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4分)
(一)9(分)1.C  2.B  3.D 
(二)(25分)
4.(5分)
(1)昨天黄昏,“他”见到狼,内心非常慌偟。(2)天亮时,“他”仍感到恐惧和绝望。(3)野狼停下时,“他”心里一阵狂喜。(4)野狼往回逃窜时,“他”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5)追随狼踪发现水源时,“他”喜出望外。(6)最终获救时,内心对狼充满了感激之情。
(答出5点即可)
5.(6分)
(1)拍摄别致的风景是“他”独自行动的契机,为遇狼的情节做铺垫。
(2)“他”不忍抛下摄影机和行囊背包,是“他”被狼逼近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是“他”在野狼逃遁时及时醒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说情节转折点(人追狼)的形成。(每1点2分)
6.(6分)
(1)坚毅顽强。面对外在的磨难和内心的恐怖,能够勇敢地去战胜和克服。
(2)机智敏捷。能够敏锐的发现狼调向回窜的原因,机警地追随狼的踪迹。
(3)热爱艺术。面对困境,却自始至终不肯放弃所拍到的“别致风景”。
(4)沉着冷静,善于思考。能意识到狼既是困境的制造者,也是摆脱困境的拯救者。(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对狼有感恩之情。)(答3点即可得全分)
7.(8分)
(1)在沙漠荒滩的恶劣环境中,狼的存在对人的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2)主人公之所以能走出困境,狼也间接起到了作用:狼的突然转向提醒主人公及时掉头;狼成了主人公最好的向导;狼的存在激发了主人公的潜能,使他“振作”“警醒”,直至获救。
(3)主人公之所以能走出困境,首先在于他富有毅力和意志,能够战胜疲惫和饥饿,能够战胜面对野狼的恐惧和绝望。
(4)人类不能排他性地独自存在自然界中,只有与其他动物在对立、竞争中共同生存,人类才有出路。(以上答案是要考虑的关键点,具体答案视所选择的角度而定,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二)(32分)
(一)(5分)
8.(5分)
(1)天下云集响应    (2)守拙归园田 (3)长河落日圆      (4)渚清沙白鸟飞回   
(5)嘈嘈切切错杂弹  (6)惟吾德馨   (7)相与枕藉乎舟中  (8)东篱把酒黄昏后
(二)(19分)
9.C  10.D  11.B
12.(10分)
(1)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
(2)家人之中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比较恭敬,儿子一辈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使父母欢乐,连早晚向父母请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3)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邀请,就离开家(前往)。
(三)(8分)
13.(4分)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14.(4分)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三、(24分)
15.A  16.C  17.D
18.(4分)示例:皖民间绝活展示风采,徽文化技艺亮相京城。
19.(4分)评分要点:表达得体2分,修辞手法运用2分。
20.(7分)示例:牛弓着腰吃力向前走,喘着粗气。它的头微微低着,木轭深深勒进脖根,肩峰上的牛毛在冷风中抖动。但是它的眼睛热切地注视着前方,透着一股犟劲、韧劲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60分)
21.(60分)参照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218.14.146.16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9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  下一个『语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过关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