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阶段性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九年级下册语文阶段性测试(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本试卷分三部分,共6页,计25题。总分值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友情提醒: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①糟tà____②zèn____害③怒不可è____2.根据课文默写。(10分)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②,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试题预览
初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6页,计25题。总分值13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友情提醒: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①糟 tà ____         ②zèn ____ 害           ③怒不可 è ____
2.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十则)
②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 相见欢》)
④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⑤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 登飞来峰》))
注意:⑦⑧⑨三题任选两题。
⑦杜甫《登楼》中“                       ,                       ”两句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
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
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3.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词。(4分)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支:________    ②汤:________    ③衾:________    ④再: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浯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战士们虎视眈眈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C.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D.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广大读者。
5.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3分)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①这段文字是______(人名)的精彩表白。(1分)
②概括主人公在选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①孟大环不耐烦了,立刻对江华瞪起眼睛来:“咱们不用泡蘑菇啦!干脆,你跟着我到局子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包工头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们等着这钱去给父母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欣赏(共42分)
(一)(3分)
城 东 早 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城东】长安城东。
      【上林】上林苑,本为秦旧苑,汉武帝重新扩建,这里指京中禁苑。
7.阅读上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①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春景有什么特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眼光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2 分)
破 釜 沉 舟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 ,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谴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放钜鹿②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③,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④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⑤,五一还心⑥。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⑦,大破之,杀苏角⑧。虏王离⑨。涉间⑩不降楚,自烧杀。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 卿子冠军:这里指宋义。宋义是上将军,为军中之冠,故称“卿子冠军” 。“卿子”是尊称之词。② 河:指发源于山西的漳河。③ 陈余:秦将。复请兵:又要求增援。④ 釜:饭锅。甑(zèng ):蒸馏工具。庐舍:房屋。⑤必死:决死之心。⑥五一还心: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五,同“无”。⑦甬道:走廊,过道。:经过多次战斗。⑧苏角:秦将。⑨王离:秦将。⑩涉间:秦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①将卒二万       将:                 ②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悉:        
③破釜甑         破:                 ④九战                 九: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以示士卒必死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 分)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 ,绝其甬道,大破之。
                                                                              
1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三)(6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
13.结合语境,说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我国的民俗文化(如锣鼓,舞龙,舞狮、春联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不少于40字,2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6分)
幸福递减律
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我对节约用水,虽“言之谆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来得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生活顿起困扰。对家里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做洗脸用,再做洗抹布用,最后还用它来冲马桶。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感到过的珍贵。
由此我想到一篇题为《幸福递减律》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情景:
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得到了一杯净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满足与幸福。而当他回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感降到零。
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头鱼。中段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人高兴了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随时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的北京鱼好吃。
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上面漂着几片青菜,还有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御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到朱元璋要的当年的美滋味。
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按《幸福递减律》作者林火女士的观点,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但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在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少,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悖反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赞同“上帝”的做法,但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幸福递减律”的一种方式。时下无论国内外,都有些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超过富裕程度高的人,原因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他们在走向富裕时,没有忘记沙漠中的口渴,没有忘记无鱼无食、又饿又病的日子。
此外,要控制“幸福递减律”,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越艰,爱之越深。如果认为自来水的“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快乐,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有助于人们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
15.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身在福中不知福” 似乎已成为人性的弱点,你能为本文再补充一生活例证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幸福递减律”这个悖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雨    荷
张晓风
    ①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  )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②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③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有这样一(  )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我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寞,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的唯我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
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里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里才有答案?一( )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  )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⑦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选自《读者》2007年第15期)
18.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应是(   )(2分)
A.  笔   株   片   朵      B.   株   朵   片   笔
C.  片   笔   株   朵      D.   朵   株   笔   片
19.作者“不欲捞月”,又是什么让她“几成失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析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在文中的作用,你能结合文段说明它的含义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段中说红莲“惟我”、“忘我”分别应该怎么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⑥段中“形象之外的美善”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流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交流与表达(共64分)
(一)综合性学习(共4分)
24.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滨湖中学进行了一次“我给老师来打分”活动。在“师德民主测评表”的附栏里,校长见到了以下一些留言:
A.老师,您上课很生动,我很爱听。如果上课时您能关掉手机就更好了。
B.你上课不要太严肃,严肃并不等于认真哦!
C.老师,请你上课提问也要关照一下我们坐在墙角边的同学。
D.王八蛋,总是跟我过不去,我希望你早点下岗!
……
①如果你是滨湖中学校长,你从这些留言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请你在“测评表”的附栏中给你的语文老师留一言,注意真实、得体、简明,不得照抄原题。(2分)
                                                                 _____________
(二)作文(60分)
25.山野里的第一朵迎春花开了,留下了你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留下了你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混浊的小河边,留下了你畏缩和退却的脚印;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快结束了,也一定留下了你无数徘徊和进击的脚印……
  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只须用力前行!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围绕话题自拟题目。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4)书写工整规范另加2分,潦草另扣2分。

初三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运用。(共24分)
1.①蹋   ②谮   ③遏  (3分)
2.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
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足蒸暑土气
⑤对影成三人                    ⑥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意:⑦⑧⑨三题任选两题。
⑦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①支:同“肢”②汤:热水③衾:棉被  ④再:两次(共4分)
4.C (2分)      5.①简爱(1分)  ②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2分)
6.①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1分)②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1分)
7.①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1分)
②“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象,“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象。(1分)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的强烈对比,表明二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繁华”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1分)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8.①率领。②全,都。③砸破,摔破,把……砸破。④泛指多数。 (共4分,每空l 分。)
9. B(2 分)
10.这样楚军一到就把王离的军队围住,与秦军相遇,经过多次战斗,截断了秦军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评分标准:准确译出“绝” “破” 各1分,意思明确1分,计3分。)
11.示例:面对困难,我们要下定决心,毫不退缩,勇往直前。评分标准:意思接近、言之成理即可,2 分。
参考译文:
项羽杀死卿子冠军以后,威名传遍楚国,并在诸侯中传颂。就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两万兵渡过黄河去救巨鹿。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陈余又请兵出战。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这样楚军一到就把王离的军队围住,与秦军相遇,经过多次战斗,截断了秦军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
12.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3.①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体现了语言文语言的准确性。
14.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15.经济越发展,人们从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少。(意思对即可2分)
16.从“难得”到“易得”中人的幸福感不同来举例。(视举例内容和语言酌情给分。2分)
17.①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的心态。
②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意思对即可。2分)
18.D(2分)
19.那自然是想亲近“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了。(2分)
20.承上启下(1分)说明生活之道充满坎坷,应以乐观精神对待。(2分)
21.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2分)“忘我”指在“广不可及的灰色”中荷“挺然”其间。(2分)
22.指其给人带来关于人生的美好理解。(2分)
23.如果超脱人世的纷扰,像荷一样简单地“惟我而又忘我”,那么人生雨季又算什么?联系实际略。
三、交流与表达。(64分)(略)
24.综合性学习
第一小题可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回答,只要答对两条即可,每条1分,不要求完美。
既可是概括性的,如:①发现该校老师上课的不同风格。
②发现学生喜欢哪些老师上课,或者说哪些上课风格深受学生的欢迎。
③发现个别老师的教态、教学风格有待改变。
④发现该校学生素质不一,有的学生素质很高,而另有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教育。
⑤了解到全校老师教学现状。
也可以是具体到某一现象的,如:从学生留言中,了解到有的老师上课不关手机,甚至有可能接电话。……第二小题只要真实、得体、简明地写出了学生的心里话即可,但不得照抄原题中的话。答案(略)
作文思路点拨:
①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这些“脚印”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
②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脚印?怎么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
③别人的脚印对自己有何影响?
评分标准:①围绕话题自拟题目;②注意虚实的转换;③深挖写作素材;④充分展开联想。
建议写成散文或记叙类文章。47分切入。








     初三年级月考试题 2009.3
语文答题纸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2分)
1.(3分) ①               ②               ③         
2.(10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注意:⑦⑧⑨三题任选两题。
                       ,                        
                       ,                        
3.(4分)①          ②           ③              ④          
4.(2分)(      ) 
5.(3分)①(1分)______
②(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分)①(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分析(共42分)
(一)(3分)
7.(3分)(1)(1分)                                                  
  (2)(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8.(4分) ①                      ②           
③                      ④           
9.(2分)(       ) 
10.(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6分)
12.(2分)                                                          
                                                                    
13.(2分)                                                          
                                                                    
14.(2分)                                                          
(四)(6分)
15.(2分)                                                          
16.(2分)                                                          
                                                                     
17.(2分)                                                          
                                                                    
(五)(15分)
18.(2分)(      )
19.(2分)                                                           
20.(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1.(4分)                                                           
                                                                     
22.(2分)                                                           
                                                                     
23.(2分)                                                          
                                                                    
三、交流与表达(共64分)
24.(4分)①(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②(2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西省运城市2008-200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高二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