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学习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
试题预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学习重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文句的理解。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的表达技巧,重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基础知识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赁屋( ) 攒射( ) 惩创( ) 尸骸( ) 浸渍( ) 血污( )
菲薄( ) 桀骜( ) 喋血 ( ) 长歌当哭 ( ) 殒身不恤 ( )
2、字形辨析
①A、碟 B、谍 C、喋 D、牒 a.间___ b.飞___ c.通___ d .___ 血 e. ___ 不休
②A、扑 B、仆 C、赴 a.单刀___会 b. 前___后继 c. ___朔迷离
③A、殒 B、陨 a. ___ 石 b. ___ 身不恤
3、近义词
(1)噩耗 消息
2008年6月18日,钢铁战士武文斌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抗震救灾一线的 传来,杨卫华悲痛欲绝。
(2)渺茫 微茫
愿这明媚的笔尖,带给你心灵刹那的感动,使你的梦想更添一缕 的亮色,令你手中希望的种子,再一次闻风萌动,望日生长,感时溅泪,对月歌唱…,只要心存信念,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 ,但它永存人世。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长歌当哭,是必定在痛定之后的”,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文章里的这句话,恰恰暗合了现在我的心境。
B.当我们要对季节做出评判时就会发现,已被诗人们翻来覆去写得体无完肤的雨季。并不像他们赞美的那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C.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D.我们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的根本依据。
【文本探究】
1. 鲁迅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2.在探究悲愤之情时,还可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3.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思路。
4、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5.讨论文章中的的难句:
①.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缘由指什么?末一句有何意?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④.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
【我的补充】
【课后检测】
(一)选出下列加点的字形和注者全对的一组( )。
A.赁房(lìn) 碟血(xuě) 尸骸(hái) 菲薄(fēi)
B.恶耗(è) 黯然(àn) 广有羽翼(yì) 干练(gàn)
C.桀骛(ào) 浸渍(zì) 和蔼(ǎi) 屠戮(lù)
D.相干(gān) 攒射(cuán) 惩创(chuāng) 不惮(dàn)
(二)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凶残卑劣的段政府血腥镇压爱国青年,他们草菅人命、殒身不恤。
B.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同这幅佳作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C.听到恐怖分子有一次制造血腥事件时,我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D.临出发,他态度坚决、百折不回地说了一番催人泪下的话。
(三)、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5、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
6、“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四)默写:
1、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 ;留言, 。
3、沉默啊,沉默啊! , 。
4、横眉冷对千夫指, 。
5、寄意寒星荃不察, 。
(五)请用你的笔为刘和珍塑像。200字左右(强化刘和珍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六)课外阅读
“三•一八”枪响之后(傅国涌)
历史将永远记住——1926年3月18日下午,天色阴沉,寒气逼人。在北京新华门前,段祺瑞政府悍然下令开枪,共杀死和平请愿的学生、民众四十七人,伤二百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污之曰“暴徒! ”
……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以上都是空话。笔写的,有什么相干?
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这些文字毫不隐晦曲折,直截了当地点名批评了段祺瑞政府,而且在惨剧发生后的第十一天就在北京公开发表。
4月1日,鲁迅先生写下了传世名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因为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而广为人知,我们永远都忘不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以及“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忘不了“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时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充分见证了中国女性的勇毅和临难的从容!
这些文字传诵了七十多年,感动了一代代的青年。如果不是鲁迅先生在淋漓的鲜血面前写下的文字,后世的人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刘和珍其人,一个年仅二十二岁就被无情杀戮的女孩。
4月2日,鲁迅先生写了《空谈》,那些一针见血的深刻议论即使今天读来依然令我们触目惊心——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在“三•一八”枪响后的一个多月中,鲁迅先生接连不断,连珠炮似的写下了一系列匕首投枪一般的文字,并公开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一个杀戮青年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有了鲁迅,有了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了《京报》、《国民新报》、《世界日报》和《语丝》,我们的民族便还有希望。杀人果然可恶,但没有鲁迅更加可怕,一个民族的整体堕落以此为甚。
除鲁迅外,以后走上了一条和他截然不同道路的兄弟周作人,这个以苦茶隐士自我解嘲、致力于写小品文的作家,他的忧愤虽然没有他的哥哥来得深重,但对于“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他同样的悲痛。
“三•一八”的第二天,周作人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不仅指名道姓地愤怒谴责段祺瑞等杀人者,对无动于衷、至少袖手旁观的国民军也毫不客气。他连续在《京报•副刊》发表《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等文,为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之死痛心疾首,对“不知哀矜”的男女感到可怕。
面对“三•一八”的枪声,在暴力和血腥面前,周作人和当时无数的知识分子一样没有被吓倒,而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守住了一个知识分子良心的底线、人道的底线。这个周作人和我们习惯中所了解的那个隐士、汉奸完全不一样。今天我们重读那些遗忘已久的文字,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出于周作人的手笔。
温文尔雅、以写《荷塘月色》著名的朱自清先生,时为清华学校老师的他也参加了“三•一八”那天的集会游行,亲身经历了从死尸堆里爬出的血腥一幕。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在屠杀后五天内就在悲愤中写完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他说:“这在北京是第一回大屠杀!”“这一次的屠杀,我也在场。”为了让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他详尽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公开杀戮,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枪响之时,他还以为是空枪,直到鲜红的热血滴在他的手背上、马褂上,他才清楚屠杀发生了。他说,那滴在身上的死者鲜血的“红色我永远不忘记”,那近在耳旁的伤者的“呻吟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清楚地记下光天化日下的兽行,为历史留下了一份可信的珍贵记录——
有些人虽幸免于枪弹,仍是被木棍、枪柄打伤,大刀砍伤;而魏士毅女士竟死于木棍之下,这真是永久的战栗啊!据燕大的人说,魏女士是于逃出门时被一个卫兵从后面用有楞的粗木棍儿兜头一下,打得脑浆迸裂而死!……卫队不但打人,行劫,最可怕的是剥死人的衣服,无论男女,往往剥到只剩一条袴为止。
……
透过这些热血文字,我们依稀看到了这个民族的面孔,在独裁政府开枪杀人之后,本民族的优秀分子,那些文学家、学者、新闻记者并没有鸦雀无声,在枪声面前沉默了,而是公开地发出了正义的声音。这是一个衰亡民族之所以没有灭亡的真正原因所在。正是这些本民族的精华能够直面强权和暴力,坚定地捍卫人类的良知和人性的尊严,我们的民族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年轻的刘和珍君们倒下去了,血泊淹没了她们年轻的面孔,如果没有她们的师长们站出来,写下这些传世的唁文,不,不是唁文,应该是檄文,也许我们将永远无法追寻她们彗星般的足迹。因此那些挺身而出的老师们将和她们的英名一起永垂史册。
【我的疑难】
答案:
【基础知识预习】
1. lìn cuán chuāng hái zì xuè fěi jié ào dié dàng xù
2.①谍、碟、牒、喋、喋喋、
②赴、仆/赴、扑
③陨、殒
3.(1)噩耗(2)微茫 渺茫
4.解析:选B(不合语境。“体无完肤”比喻被责骂或被反驳得一无是处。)
【文本探究】
1、 悲悼死难烈士 愤揭反动当局
悲忆交往经过 悲愤斥文人嘴脸
悲议意义教训 愤批庸人麻木
2、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3、 分析: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4、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5、 ①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②点拨:缘由指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凶残地镇压、屠杀人民,而且还进行严酷的思想箝制。末一句指出了当时摆在中国面前的两条道路:一种是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另一种是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实际上此处是作者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③点拨:“伟大”一词有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 ,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④点拨:人类历史和大量的木材只能生成一小块煤一样,也是要付出大量的流血牺牲才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 作者虽然不同意徒手请愿的做法,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作者引陶潜的诗,说明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并不白流。
【基础知识自测】
答案:(一)D (二)B (三)1.(√)2.(×)3.(√)4.(×)5.(√)6.(√)
(四)4、俯首甘为孺子牛 5、我以我血荐轩辕 (五)①《狂人日记》②《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彷徨》 ③《野草》 ④《朝花夕拾》 (122.6.74.14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杨浦区2009学年度高三学科测试
』  下一个『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