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八中2009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枣庄八中2009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枣庄八中2009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弹劾残骸核查感冒咳嗽言简意赅B.绮丽涟漪旖旎出奇制胜骑虎难下C.禅让阐释忌惮箪食壶浆殚精竭虑D.泥淖追悼绰号桂棹兰桨卓尔不群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沧桑戡乱临深履薄勉为其难B.惆怅震憾
试题预览
枣庄八中2009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弹劾    残骸    核查    感冒咳嗽    言简意赅
B.绮丽    涟漪    旖旎    出奇制胜    骑虎难下
C.禅让    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泥淖    追悼    绰号    桂棹兰桨    卓尔不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沧桑  戡乱  临深履薄  勉为其难
B.惆怅  震憾  罄竹难书  张驰有度
C.既使  渲泄  物是人非  良辰美景
D.坐阵  曼延  弘图伟业  比肩接踵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青春是可贵的,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要因虚度时光而           。
②这次下乡,我真正        到了向农民学习的必要。
③一阵吵闹的声音        了四邻,大家都惊慌地跑出大院。
A.懊悔  领会  惊动     B.懊恼  领会  震动
C.懊悔  体会  惊动     D.懊恼  体会  震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央视主持人赵普在播报汶川灾情之时哽咽落泪,在直播镜头前失态,有人认为这与新闻主播冷静、沉稳的要求南辕北辙,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反映了人在大灾面前有大爱的高尚情怀。
B.“哪里有危险,哪里就该有我们!”这是军人的誓言。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敢为人民赴汤蹈火的英雄虎胆,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甘愿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赤子之心。
C.一场天灾,让一片秀美的山河变得分崩离析,我们都听到了那里的悲泣,都看到了那里的泪水。今天,我们同伸手,拂去灾区人民脸上的泪水,平慰灾区人民受创的心灵。
D.面对地震灾区那些建筑的家徒四壁,一切的生命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仿佛止步于宇宙的断崖,当你浑然不知去向时,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你“祖国与你同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lO月1日起施行,它将强化监督权力制约机制,将部分国家局职能委托给省局行使,严厉打击药品研制和申报中的造假行为,提高企业药品的审批门槛。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博士生培养单位全面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三部委希望通过此举达到建立起我国博士质量的保障制度、体系和对策等目的。
C.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和人才,农民工返乡创业,能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向农村,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D.十七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会加速,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与依法治国均将提高。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纺  车
万方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简单的纺坠和腰机。早期的纺坠多用兽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状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其工作原理为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将各种纤维纺捻成线,以增长其长度和增大其强度。腰机为一种原始织机,又称“踞织机”,腰束一带,席地而织,右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将纺线编织成布匹。这种纺坠纺纱效率较低,而且纱线拈度不均匀,故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但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被沿用了几千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些少数民族仍在用纺坠捻线、腰机织布。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织机等相继出现。纺车初为手摇,即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后发展为脚踏,即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这样将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比原始纺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纺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纺车自发明后,至汉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仍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早期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为二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宋元之际,逐渐产生了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并有数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还有利用畜力驱动者,使其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纺织效率(以纺麻为例)从一般纺车日纺纱三斤发展为一昼夜纺纱一百多斤。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技术领先于西方(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制作的水车纺机)四个多世纪。
古代纺织技术的领先使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便举世闻名,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文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一时名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绢、绮、罗等大量丝织品为后世留下观瞻前人杰作的实物,尤其是被誉为国宝的“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实乃巧夺天工。                                      
                                      (选自2007年第10期《书屋》,有改动)
6.以下不能作为“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这种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鱼网”等纺织用品。
7.以下关于纺坠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
A.纺坠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出现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B.早期的纺坠大多是用兽骨制成的,但也有用石、陶、玉等材料制作的。
C.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这就是早期纺坠纺线的工作原理。
D.纺坠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是因为纺坠的纺纱效率较低而且纱线拈度不均匀。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沿用了几千年的纺坠纺纱,主要是因为这种纺纱工具操作简便。
B.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是纺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初为手摇,后为脚踏。
C.宋元之际出现的水力大纺车已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这种纺车将自然力运用于            纺织机械,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D.“齐阴之缣”“亢父之缣”和“素纱禅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纺织品文物,织造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
三、(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彭越亦将其众居钜野中,收魏散卒。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汉)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五年)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节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    略:攻占,夺取。
B.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擅:擅长,专长。
C.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  傅:通“附”。附着,靠近。
D.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    捐:抛弃,放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年强请,乃许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
得复见将军于此
C.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彭越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诛最后者一人
③拜彭越为魏相国
④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
⑤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⑥立彭越为梁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越曾为强盗,起初“少年”劝他起事,他以“两龙相斗,且待之”而拒绝,体现了他深谋远虑。
B.一年后,在“泽间少年”及其众人强请之下方才答应起事;面对乌合之众,他以“后期者斩”予以约束;以“诛最后者一人”杀一儆百,震慑了这伙亡命之徒。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文章重在记述彭越功劳。从沛公击昌邑始,他就助汉击楚,于济阴大破楚军,得魏地十余城。其后又复下昌邑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文章体现了他对汉王的忠心耿耿。
D.彭越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攻城略地,屡立战功,辗转南北,一生轰轰烈烈。最后率师大会垓下,攻破楚军,立为梁王。
第二卷(114分)
四、(24分)
13.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最后的画线部分断句。(3分)
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五年)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
译:
②项籍入关,王诸侯,还归,彭越众万余人毋所属。
译: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2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并联系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前赤壁赋》)
(2)长太息以掩泣兮,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               ,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五、(12分)
16.请将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概括出来,不超过25个字。(4分)
《语文的诗意》让我们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17. 按以下提纲评介对联: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提纲:这副对联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面上的景物与人物各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注意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4分)
                                                                            
18. 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组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4分)
例句: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走进春天的怀里
司马中原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五岁。也许沙漠里的动物不适应滨海和平原地区的气候吧,我看见它们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半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那些经过我家乡的骆驼,不久便离开了。它们颈下的铜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后来,大的战乱来了,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风沙里飞舞,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它们比人更能默默地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的痛苦。 
    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深浓的夜幕中,辽阔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驼铃声,幻想自己成为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渴、忍着苦。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当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刻,我忍住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真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真会诚心诚意和它们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默默的负重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种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为广阔无涯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我多么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程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从纯美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日以继夜地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地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负在背脊上,何止我这一匹骆驼呢? 
    据说骆驼队行进时,都让最老的、熟识道路的、有过无数跋涉经验的骆驼走在最前面;小的骆驼,走在中间;像我这种半老不老、又不强壮的骆驼,只能殿后了。希望先辈的姿影作为引导,年轻一辈的勇锐行姿作为激励,使我勉力跟上而不落队。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19.文章开头部分写骆驼又怪又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20.作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骆驼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2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便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

②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

22.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骆驼精神”的理解。(4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流传甚广的“人生幸福三诀”说:第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第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第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了这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
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2.A(“震憾”应为“震撼”。“张驰有度”应为“张弛有度”。“既使”应为“即使”。“渲泄”应为“宣泄”。“坐阵”应为“坐镇”)
3.C(“懊悔”重在表示后悔;“懊恼”重在表示烦恼。“领会”重在领悟、了解;“体会”重在体验、认识。“惊动”是举动、声音、消息等惊扰了别人,使人感到不安;“震动”的分量较重,表示严重的惊扰)
4.B(赴汤蹈火: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A、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C、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D、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5、C(A语序不当,应将“部分国家局职能”改为“国家局部分职能”。B搭配不当,“建立”与“对策”动宾搭配不当。D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与依法治国”与“均将提高”不搭配,改为“均将稳步推进”)。
6. A  7. D  8.C
9.B(擅:专,独揽)
10.B(表示引进动作的处所,都是“在”的意思。A前者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译为“才”;后者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为“却”。C前者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译为“用”的意思,或理解为目的连词“来”;后者起提宾作用,译为“把”的意思。D前者是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11.B(“拜彭越为魏相国”是封赏,不能体现他的军事才干;“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是不出兵的借口;“立彭越为梁王”,是封赏,不能体现他的军事才干)
12.C(“体现了他对汉王的忠心耿耿”不对,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可见他并不总是忠心耿耿)
13.(1)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五年)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2)①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
②项籍进入关中,分封诸侯后,就回去了,彭越的部队已发展到一万多人却没有归属。
14.(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1分)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1分)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2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2分)
15.(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3)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4)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16.语文“人技”、“人格”、“人生”三重教育境界(2分)教给学生真善美(2分)。
17. 示例:这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对联勾勒了一幅充满情趣的休闲图。画面上的景物幽静而空灵——松子轻轻落下,柳丝垂入溪中。画面上的人物闲适而超脱——松下弈棋,溪边垂钓。这松子随棋子的“落”与柳丝伴钓丝的“垂”,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又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高度和谐。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托物言志,表现了对联作者儒雅脱俗的气质。(5个要点,每个要点l分,不简明连贯、得体,扣2分)
18.参考例句:大地有慷慨的心肠,才能哺育万物;大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百川(江河)。(某句中若没有用上合适的比喻或拟人手法,则该句要扣1分;前后句未包含条件和结果关系,也要扣1分;语意不连贯、语句不得体酌情扣1—2分。)
19.先抑后扬手法,突出骆驼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下文刻画骆驼精神做铺垫。
20.童年,认为骆驼丑怪;战时理解骆驼的坚忍;成长中想念骆驼,激励自己;成年后把自己当作骆驼,行走写作。
21.一息尚存就要继续前进,用文章记录心迹,为他人和自己带来安慰和希望。3分。
让我们在骆驼精神鼓舞下,走向未来、希望、成功。3分。
22.骆驼精神(坚忍不拔、负重、希望、激励)2分;谈出自己的理解2分。
23、[构思提示] 从整体上看,文题材料谈及的是如何获取“人生幸福”、不让“人生变得太累”的问题。
    具体的侧面(或者说角度)有三:“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主要指不要沉湎于对“自己的错误”的懊悔中无法自拔;“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主要指不能迁怒于他人;而“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则是指不应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而应该心胸宽广。 (219.146.227.3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广东梅县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下一个『八年(下)第一单元检测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