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咏物诗鉴赏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考咏物诗鉴赏练习(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考咏物诗鉴赏练习一、高考回眸1、(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
试题预览
高考咏物诗鉴赏练习
一、高考回眸
1、(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2、(2007年重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3、2006年湖南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4年北京卷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③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5、2005年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庐山瀑布   徐 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①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②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③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6、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08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二、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词                                   鹧鸪词
  李  益                                   李  涉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处处湘云河,郎从何处归?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⑴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⑵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3分)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



5、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7、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三、课内回顾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王麟洲评价这首诗“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其原因是什么?



2、“思君不见下渝州”中的“君”你怎样理解,结合诗歌内容来回答。




咏物诗答案
1、(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3、“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4、(1)①C②A。(2)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1)题的两个小题在考查目的上各有侧重,第一问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解读,第二问侧重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艺等方面的鉴赏能力。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保持自己的节操。其实这两处错误容易看出,因为这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和谐,也与苏轼一贯的操守迥异。(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蕴内涵的比较辨析把握。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皮诗所描绘的白莲的素洁、清雅,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比较外形的方面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这里共有两问,实际可合二为一。比较鉴赏的角度很新颖。
5、①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② (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③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6、(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7、⑴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拓展延伸
1、(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刭她盼望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已的羁旅愁绪。不象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2)起兴。李益诗“斑竹”的典故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已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2、(1) “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 诗以柳自喻,自伤迟暮。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
3、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1)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5、(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6、(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7、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8、   答:(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 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⑴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如果说君指的是友人的话,那么不只打破诗的的整体意境,而且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本
1、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2、诗题为《峨眉山月歌》,即是对峨眉山上月的直接抒情,明月贯通全诗使诗的整体美感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要说友人下渝州,那是站不住脚的论断。峨眉山与渝州相隔数百里,友人绝不可能有瞬间移位的本事。何况峨眉山的友人多是隐居之徒,让自己友人涉足红尘难免说不过去。“明明如月”,明月所涵盖的内容不是明月本身可以阐释的,明月被历代文人加上了种种修饰种种想象。作为复杂组合体的明月,适用于本诗。 (58.119.128.9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最后一课》同步测试卷』  下一个『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