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一中2008—2009高三年级第一学期8月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邯郸一中2008—2009高三年级第一学期8月考试(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河北邯郸一中2008—2009高三年级第一学期8月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第Ⅰ卷选择题(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复辟媲美庇护权刚愎
试题预览
河北邯郸一中
2008—2009高三年级第一学期8月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复辟    媲美    庇护权     刚愎自用    大有裨益
B.豢养    隐患    盥洗室     风云变幻    焕然一新
C.老妪    熨帖    郁金香     与会代表    鹬蚌相争
D.旗帜    炽热    滞纳金     博闻强识    炙手可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班干部严于律己,班上同学才会自觉自律;班干部勤学上进,班上同学自会不甘人
       后。如此上行下效,班风才会逐步好转。
B.帮助别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暴风骤雨般生吞活剥地去解决问题。
C.到肯德基呢,一个食量正常的人,少则七八元,多则二十元足矣。门外还挂着三块
       价格表,有意问津者看上几眼便可一目了然,决无阮囊羞涩之虞。
D.北京奥运会足球四分之一决赛,小罗领军的巴西队兵不血刃,竟然以0∶3大比分栽
       倒在阿根廷队脚下,如此结果,的确尴尬。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神舟”六号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对飞船发射、飞行、返回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
        情况都做了精心设计,准备了应对预案。
B.面对着越来越多标榜自己是经典的作品的出现,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样的
       作品可以堪称经典?
C.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和希望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
       化世界里,却常常迷失了自己。
D.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而这
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4.填在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
   的洼地上,              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
       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
       动着月亮的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放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
       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本试卷转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櫺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 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省:探望    
B.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C.再起,发陕西               起:被起用
D.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治理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写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袁枚文学才能的一组是 (    )
   ①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  
   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 
   ③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④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⑤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0.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有才能,始终不愿升
       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
       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
       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
       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0分)
   (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5分)
译文:                                                                   
       ②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登高而招,     ①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②    ,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    ③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④    ,而绝江河,     ⑤     ,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①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③       ?复道行空,      ④      ?       ⑤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五、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梧  桐
晨义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村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美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籁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
    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之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动。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蔌簌,由疏朗的叶子加以整理。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等有一天梧桐平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一发无收。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不幸的是,一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亮,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闻者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选自《散文》有改动)

14.“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5.“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8分)
    答:
  

16.文中写“秋叶凋零”的一段,能否具体描写梧桐落叶的声音?为什么?(4分) 
    答:
 


17.“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答:
六、(15分)
18.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分)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19.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6分)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答: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5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为北京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将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据调查,有74%的游客考虑在观看完北京奥运会后去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旅游。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A项,“媲”读pì,其余都读bì;B项,“盥”读guàn,其余都读huàn;C项,加点
   的字全都读yù;D项,“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
2.C(“上行下效”多用于贬义;“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模仿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
   等,句中讲的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与“生吞活剥”的语意完全不符;“兵不血刃”
   形容战事顺利,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这一成语应该用在胜利者一方。)
3.C(A句主语应为“‘神舟’六号设计者”。B句“可以”与“堪”重复。D句“梵高”作主
   语后文没有内容对应,可将“梵高”放到“在”后。)
4.A(第1句着力于写月亮、月光,第2句也应紧承上文语意。B、C两项“同时有无数个
  月亮”,既不合事理,也难和上下句连贯。D项前一分句与上文承接自然,但“好像都在
  燃放着火焰”不合情境,且“五彩缤纷”与横线前后语句在语意上不协调。)
5.C    6.A      7.D    8.D(治所)
9.D(①办事能力强 ②称人善,赏识后进者)
10.A(“因写文著书有才能,始终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    
    升迁”)
11.(1)①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枚很快就写完了。②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写完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凭借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的景色),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来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比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
12.(1)(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13.(5分)(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避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五、(22分)
14.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15.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16.不能。因为①梧桐是“取纳万籁”的主体,而“雨声”等是取纳的对象,写进梧桐落叶的声音会混淆取纳的主客体关系;(2分)②此处如果写落叶的声音,与本段重点表现梧桐的襟怀不吻合,与全文激越的抒情基调不协调,(2分)(若有学生认为可以,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但要兼顾文章的基调和构思两个方面来陈述理由)
17.幸。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2分)②尽管“丝弦已失”,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2分)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着精神和至高境界。(2分)
18.(1)将“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2)“他”改为“杨先生”。(3)“拜读”改为“看”。(4)“大作”改为“作品”。
每找出并改对一处给1分;只找出而未修改或修改不恰当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19.略。
20.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121.28.15.2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邯郸一中2009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宝应县南片初三语文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