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深圳中学第二次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7-2008年深圳中学第二次月考试题(高二选择性必修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07—08学年(下)深圳中学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班级,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试题预览
  07—08学年(下)深圳中学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班级,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C  )
A.忧心忡忡(chōng)  流水淙淙(cóng)    殚精竭虑(dān)    一蹴而就(cù)
B.一丘之貉(hé)     怙恶不悛(hù )   病入膏肓(huāng)   同仇敌忾(kài)
C.否极泰来(pǐ)    虚与委蛇(wěi shé)  良莠不齐(yǒu)  莘莘学子(shēn)
D.荼毒生灵(tú)    水流湍急(tuān)     一曝十寒(pù)    秣马厉兵(m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
A.他虽然年轻,但是精通业务,待人合起,因此在我们单位里德高望重,大家都愿意与他交朋友。
B.巴金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敢言他人之所不敢或不愿言。他的品格、节操山高水长,值得后人敬仰。
C.陈水扁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国家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脖子上的绞索。
D.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无全牛,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出错。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在描述人们的活动和思想感情时,巧妙地借助于天象,                ,               ,                    。
②春秋末年,人们虽然学会了骑马,但只作为乘车的偶然代替手段而使用,               ,                       。《春秋》、《左传》、《国语》、《孙子兵法》中,未发现一个“骑”字,这说明当时骑射还未用于战争。
A.①不仅使作品含蓄深沉,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而且是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水平的重要史料。
②骑和射似乎还未结合起来,骑射还未发展成新的作战手段。
B.①不仅使作品含蓄深沉,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而且是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水平的重要史料。
②骑射还未发展成新的作战手段,骑和射似乎还未结合起来。
C.①不仅是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水平的重要史料,而且使作品含蓄深沉,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②骑和射似乎还未结合起来,骑射还未发展成新的作战手段。
D.①不仅是我们了解当时天文学水平的重要史料,而且使作品含蓄深沉,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②骑射还未发展成新的作战手段,骑和射似乎还未结合起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把简•爱刻画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弱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勇敢地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作斗争的女性。
B.近日国际石油价格再次大幅上涨。截至上周末,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每桶70美元以上。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尤其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D.新型激光光动力疗法作为一种精确制导、定向爆破的高科技医疗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许多血管瘤患者解除了“心腹之患”。
A.成分残缺,应在“而是”后添加上谓语“刻画成”;B项“最高点”应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去掉“以上”;C项“改善”与“偏见”搭配不当,改成“改变”。
二、本大题7小题,共3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①,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②,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③,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夷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④,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⑤,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⑥。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宋学士文集》)
【注】①穆清:和穆清明。  ②崇椒:高高的山顶。  ③朝宗:意为“归海”。   ④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皆为楼阁名。  ⑤逢掖:宽袖之衣,古代儒者所服。  ⑥贞珉:指碑石。
译文: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山川出现的王气相称。到了我大明皇帝定都在这里,才足以与王气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施及南北,无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清平,与天同为一体,即使是一次娱乐,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后世效法。在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山蜿蜒伸来。长江犹如虹霓一样盘绕在它的脚下。皇上因这里地势雄伟壮丽,诏令在山顶上建造一座楼,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于是,赐给它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
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可以见到各种景物纷然罗列,似乎千载奥秘一下子全部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天造地设,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当风清日丽,皇上光临,登上高山之巅,凭栏远眺,遐想一定会悠然而生。看到那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这时一定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看到那波涛浩浩荡荡,张满风帆的船只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海外的船舶接道来朝,南方的珍宝争相入贡,一定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凭威力降服,恩泽传布到内外才达到的。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更感到要想办法去怀柔远人。”看到那长江两岸、四郊的田野上,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家女子有采桑送饭的辛勤,一定会说:“这是被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安置在床席上的人。天下有这样多的臣民,就更觉得要想办法让他们安居乐业。”接触到类似的事物,便引起联想,不止一桩。我知道这个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的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仅仅是为了赏阅长江呢!
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转瞬之间便使人为之感叹,我不知道这到底该怎样去解释。虽然如此,长江发源于岷山,逶迤七千余里而流入东海,白浪奔腾,碧波翻卷。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它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则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那末,这究竟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难道能不油然而生吗?
我很愚钝,奉皇上的旨意撰写这篇记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在精美的碑石上。其他如留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唯恐有所亵渎啊!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虽一豫一游                      豫:巡游
B.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锡:同“赐”
C.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拔:提拔
D.益思所以柔之                    柔:安抚
(拔:拯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A.上以其地雄胜                    欲以客往赴秦军
B.因物兴感                        我欲因之梦吴越 
C.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其孰能讥之乎
D.必悠然而动遐思                  吾尝跂而望矣
A因为/带领(B均为介词“凭借”、C均为副词“难道”、D均为连词,表修饰)
7.下列各组句子不能分别表现作者歌功颂德和委婉讽谏的一项是( C )
A.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B.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益思有以保之
C.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无不寓其致治之思
D.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C(“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只是皇上出行的行为,无所谓功德可颂)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用语庄重典雅,委婉含蓄,颇具分寸,虽为应制之作,却不作一味的逢迎,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意存讽劝,颇具特色。
B.作者讽劝皇帝在登临览胜的同时,要想着社稷人民。见江山之广阔,要想到当年的艰苦卓绝;见四方来朝,要想到恩德所加;见百姓的辛苦,要想到拯救和安抚。
C.文章善用对比,如通过六朝至南唐与明朝的对比,阅江楼与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的对比,赞颂皇上的伟大功业,暗含讽谏之意。
D.文章行文上落笔于金陵的历史地位,自然地交代阅江亭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便展现登高远眺的景象,其中无不贯穿着对当今皇上的委婉讽劝。
D(无不贯穿着对当今皇上的委婉讽劝中的“无不”过于绝对,第二段主要是歌颂)
9.翻译与断句(9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逮我皇帝,定鼎于兹(2分)
译文:直到当今我们的皇上,在这里建国定都(“逮”1分,“定鼎”1分)                                                                        
②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4分)
译文: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德”1分,“名”1分,“疏凿”1分“罔极”1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每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节选自《三辅黄图》,“激”是用以改变河水流向的水利工程设施)
10.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后面的习题。(6分)
题乌江亭                        题乌江项王庙诗                       夏日绝句
杜牧                              王安石                            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生当作人杰,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弟子今犹在,                     至今思项羽,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为君王卷土来?                     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的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分别从“兵家用兵;民心向背;节操(气节)”对项羽进行了评价。他们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11. 名句默写题。(本题有两组试题,考生任选—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10分)
(1)请考生根据提示,把下列诗句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请考生根据提示,把下列诗句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4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8分)
前   方
曹文轩
○1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4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5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和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6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7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8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9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10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的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12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2.作者写“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叙述了哪几种情况?(4分)
①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②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③由于种种原因,人不得不离家(或“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④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13.结合文意,谈谈“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的作用。(6分)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人在具体的家,灵魂却找不到归宿,向往着“精神家园”,揭示出人们为追求理想、体现人生价值而心中不安的躁动以及对前方的向往,形象化地阐发了“人无家的感觉”的原因。
14.结尾作者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存在:“人在路上”。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思路的?(4分)
作者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及情感,然后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最后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层层深入,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
1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E )(4分)
A.这篇散文采用“摄影”的手法,○1○8○10○12节如同一幅幅照片,逼真地再现了作者人在旅途的惶惑与茫然、追寻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B.文中作者赋予了“家”的多重含义。如“人无法还家”的“家”是实指的“家”;“即便还了家”的“家”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的“家”则是兼而有之,既实指,又虚指,显示出作者缜密的思路。
C.《前方》一文表面上写离家,却着眼于归家。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下一个『09届高考作文素材集锦之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