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南汇模拟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9年上海南汇模拟语文试题(高三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09最新的上海南汇语文模拟题上海南汇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1分)宋词的文化品格赵伯陶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
试题预览
  09最新的上海南汇语文模拟题

上海南汇中学
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21分)
宋词的文化品格
赵伯陶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谣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明俞彦《爱国词话》云:“诗云,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明徐渭《南词叙录》云“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这一阐述不无偏颇,但指出有关韵文与音乐的密切关联,因而有认识价值。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填词须有词牌,据清人所编《词谱》统计,传世词牌有826调,算上变体就有2306种之多,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妙)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 阔,词之 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婉转于歌伎之口以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爱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一一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寻样。柳永《鹤冲天》词写男女惜别之情:“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永遇乐》词写无奈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念奴娇》)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为证。
1.词的双重文化品格是                   (10字以内),它的基础是         (8字以内)。(4分)
2.根据文意,请给“燕乐”下定义。(40字)(3分)
燕 乐 是


3.根据“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的原因。(2分)
①                                                                  
②                                                                  
4.苏轼,字    ,号东坡居士,请列举一篇高中课本中出现的苏轼作品篇名      。(2分)
5.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6分)(    )(    ) 
A.由王灼《碧鸡漫志》一文科和“词”产生于隋唐时代。
B.“诗余”之称体现了词是由诗逐渐嬗变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C.唐代乐府、律诗、绝句都是可以奏乐歌唱的,一直到唐末,词曲带诗入乐的地位,成为能配乐歌唱得唯一诗歌形式。
D.王国维认为词比诗更能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
E.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6.纵观全文,根据文意,结合自己诗词方面的知识,对诗和词的内容和形式作比较。(4分)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6分)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②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 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 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                                   
                                                                               
                                   。
③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④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⑤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 我的青春岁月。
⑥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⑦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 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7.第①段“即使如此”,“如此”指                                                
                        。(2分)
8.根据上下文,在第②段的划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2分)
    答:                                                                      
                                                                             。
9.“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人闪 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中的“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在下文中指的是                          
                                                    。(2分)
10.作为一个作家,我为什么要羡慕火车上的那一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
    答:                                                                      
                                                                             。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使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先哲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灵魂,而非肉体的身份。
B.文章第三段中“这位骄傲的作家”使用了贬义褒用的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他思想灵魂的高贵。
C.在作者看来,高贵与否不在于身份,也不在于成就是否伟大,只要是闪着美好光彩的精神都是高贵的。
D.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批判了现在社会中的人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表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
12.请另举一例分析说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5分)
    答:                                                                      
                                                                              
                                                                             。
(三)默写(任选6空)。(6分)
1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采薇》)
   (2)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5)岁寒,                    。(《论语•子罕》)
   (6)千里之堤,                    。(《韩非子•喻老》)
   (7)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8)笔落惊风雨,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四)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第14—16题。(8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14.“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1分)
15.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要愁那得工夫”是说: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高兴还来不及呢?
B.“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意思是: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全是错的。这其实是作者的牢骚话。
C.“去!”描写了一个醉汉的形象,令人好笑。
D.全诗表现主人公借酒消愁,内心的痛苦得到了解脱。
16.词的下片写主人公醉后竟然与松树对话,写其醉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之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新序•〈杂事〉四》)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梁尝有疑狱 (     )  (2)是必有奇智 (     ) 
   (3)臣,鄙民也 (     )  (4)不知当狱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其色相如也”中“其”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而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9.与“殆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莫我肯德  B.甚矣书之多厄也 
C.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子决是,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最后引申到        的道理,启迪执政者待民要                    。(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甘肃省兰州一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2009年上海崇明中学语文模拟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