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
(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中毕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及运用(20分)1、找出下列四项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每项1个错别字),将正确的字写在田字格内。(4分)A、脑羞成怒引颈受戮怡然自得B、低眉顺眼睡眼惺忪烦锁之至C、变卖典
试题预览
初中毕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及运用(20分)
1、找出下列四项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每项1个错别字),将正确的字写在田字格内。(4分)
A、脑羞成怒 引颈受戮 怡然自得 B、低眉顺眼 睡眼惺忪 烦锁之至
C、变卖典置 臆测断想 芒刺在背 D、风尘若旅 聒噪不安 穷愁嘹倒
2、阅读人物话语,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黛玉道:“作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难怪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A、黛玉认为作诗要注意平仄相对,虚实相应。黛玉虽然觉得作诗不难,也强调作诗一定要严格学习诗的格调规矩才行。
B、香菱笑话黛玉不会作诗不谦虚。黛玉作诗的方法都自相矛盾。
C、香菱能勤于动脑,能读书生疑,所以比黛玉作诗的悟性要高些。
D、黛玉帮香菱指点作诗的奥妙,得到香菱的认可。
3、古诗词积累。(5分)
(1)谁道人生无再少? !体将白发唱黄鸡。
(2)王维《山居秋暝》中突出山间宁静生活的诗句是
, 。
(3)《归田园居》(其三)写终日锄草的诗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李白)中描绘“山”和“江”的诗句是:
。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冬景喻春的诗句是:
。4、名著阅读。(3分)
春节即将来临,为表达对汶川灾区小朋友的慰问,你和小明准备捐赠书籍。小明打
算赠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在扉页写下赠言: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勇敢坚强,虽然经历战场上的拼搏、生活中的苦难、伤病的折磨,但他从不屈服。愿你像保尔一样选择坚强,战胜困难。
你想赠送一本《骆驼祥子》,在扉页上你写下赠言:
5、综合性学习。(5分)
在本学期“说不尽的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李智慧同学搜集到下面二段材料,请按要求答题。(1)请你在第一段中补写隐去了的桥名;(2)将所列举的桥按逻辑顺序分类后写一段话,并且要有自己感悟性的文字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1)桥,历来是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中的绝好题材。张继的《 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美名远扬;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 ”,结构巧妙;表现许先与白娘子忠贞爱情的《 》和神话传说中关于七夕节的“ ”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2)独木桥、石拱桥、钢架桥、斜拉桥、悬索桥、水面上的桥、陆地上的立交桥
二、阅读与欣赏(44分)
(一)望 岳(共6分)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最后一句表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7、《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请对四联中的“望”试做具体解释。(3分)
(二)三 峡(共12分)
郦道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夏水襄陵( ) (2)素湍绿潭( )
(3)晴初霜旦( ) (4)属引凄异( )
9、请用“l”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处停顿。(2分)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10、选文描写了四季佳景,请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2分)
1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三)渔夫的太阳(共13分)
还要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一个去海岛度假的富翁劝诫一位同在海边晒太阳的渔夫多去多打些鱼,这样能慢慢地买一条大船,在努力攒上一大笔钱,然后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了。可渔夫却反问富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有一段时间,我身心俱疲,无力调适心中的挫败感。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希望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可总是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以致一时之间心情很糟糕。这时,我从朋友那里听来了这个故事,当时我也觉得很有些意思,想想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渔夫的,但很快又发现似乎有些不太甘心,可又拿不出更好的理由驳倒他。
终于可以放松一些了,我居然怀念起玩命工作、熬夜学习的日子来了,虽然辛苦,可它是发光的,像是在燃烧自己一样,是耐人寻味的。可平淡的日子呢,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日复一日,虽然很悠闲,但留不下任何亮点和痕迹,就像我从来没有过这一天,而它就悄无声息地流去了。
当清闲得能感觉到分分秒秒从指间流过时,我害怕起来:这样下去,我的明天在哪里呢?
渔夫的话又在耳边了,他真的是在无忧无虑地晒太阳吗?今天他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下一顿的口粮呢?也许明天海上就是惊涛骇浪,一个浪头也许能把他的小船打翻,令他葬身海底,再也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了。这样想来,顿时觉得渔夫并不幸福,因为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富翁自然惬意得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晒不晒太阳。
细细想来,既然渔夫的思想能为那么多人所接受,也自有它的道理,我认为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大多数人的内心会有想松懈下来的意识,渔夫的话正好是一个很堂皇的理由,使我们就此停止抑或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甘愿庸碌平凡地消磨一生。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冀已成了今日的唏嘘。因了这些论调而从此湮没在俗世红尘里,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理想的人,缺少的只是能将理想实现的人。在我们拥有黄金岁月时,一定不要因难就易,随意放纵自己,一旦松懈,随波逐流,命运就不知在何方了。
多一点危机感,生活就会多一份从容,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晒太阳,相比于渔夫,这更是一种大幸福、大快意了。(选自《当你害怕时一定要面对》)
12、 开篇“从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有什么作用?(3分)
13、请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反映“我”对“渔夫的思想”的看法变化的词语。(每框限填2个字 2分)
赞同→□→□
14、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3分)
多少个年少时有过绚丽愿景的人,随着时光流走,韶华渐褪而成了“渔夫”,当年的希翼已成了今日的唏嘘。
15、在文末画线句子中,作者用“更”字有什么含义?(2分)
16、渔夫的故事的确曾让身心俱疲的作者得到了放松和调整,你怎么看待这个事实呢?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观点。(3分)
(四)大国的随想(共13分)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
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7、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3分)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
2009年高考语文冲刺
』  下一个『
粤教必修1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