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14中高一期末试卷(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杭14中高一期末试卷(含答案)(高一必修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杭州第十四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试卷(语文)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舷(xián)梯岑(cén)寂 朱拓(tuò) 捋(lǚ)触须B.袅娜(nuó) 邂逅(hòu)狙(jū)击亘(gèn)古不变C.胡诌(zhōu) 猝(cù)然瘦削(xiāo)孽(niè)根祸胎D.胆怯(q
试题预览
  杭州第十四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阶段性检测试卷(语文)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舷(xián)梯  岑(cén)寂 朱拓(tuò) 捋(lǚ)触须
B.袅娜(nuó) 邂逅(hòu) 狙(jū)击  亘(gèn)古不变
C.胡诌(zhōu) 猝(cù)然  瘦削(xiāo) 孽(niè)根祸胎
D.胆怯(qiè)  蹙(cù)缩 坍圮(pǐ)  拾(shí)级而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嬉游  杜撰 征兆   深居简出    B.颠簸 溃乏 形骸   走投无路
C.诡密  阜盛  尘芥堆 扶弱济困    D.内帏  酣眠  军需品  欢呼鹊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   下来。
②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     一个人。
③黛玉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     今至其家。
A.倾泻  不只  况且      B.流泻  不止  何况
C.倾泻  不止  何况      D.流泻  不只  况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14日,美国总统布什突访伊拉克,遭到“鞋弹”袭击。之后互联网上出现多个“恶搞”鞋袭的游戏,令众多游戏爱好者爱不释手。
B.正在炙手可热上映的冯氏贺岁片《非诚勿扰》中,著名光头影星葛优煞有介事地吟了一句台词:西溪,且留下。
C.内有厚仿羊羔绒的雪地靴,因为保暖性好、价格实在,成为众多时尚女孩的“宠儿”。环北小商品市场里几个卖雪地靴的摊主,这几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D. 1937年,三架日本轰炸机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等候在这里准备撤离的1800人,只
有300人死里逃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每一成人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1米的儿童,超过一名时应买儿童票。
B. 西雅图为了给市民出行提供方便,往主要的道路上铺撒沙子,防止路面不再打滑。
C.“圣甲虫”折叠汽车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概念证明:汽车也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改变大小和形状,以方便停车之需。
D. 新一代保暖内衣的功能也有了更多的延伸,除保暖功能外,美体塑身、保健美肤以及绿色环保等新功能也被引入到保暖内衣中。
6.人生的境界因人而异。请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词概括你所追求的境界,并加以说明。(3分)
    示例:平淡,是一种境界。高山无语,深潭无波。不是平庸之平,也非乏味之淡,而是内心的平和。是物我两忘的淡泊。
                                                                                

二、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7—9小题。(1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成
C.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恶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B.不赂者以赂者丧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秦之所大欲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分)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风 流 子
孙光宪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10.“涨”字用得极妙,试作简要分析。(2分)
11.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很成功,它紧紧围绕茅舍展开布局,请从这个特点入手赏析全词。(4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3分)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③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4小题。(6分)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冯雪梅
    ①“给我户口!”网友在网络上大声疾呼。媒体有关“户籍改革”的专题讨论,受到热捧。“在上海工作6年,不能落户”,“持有北京绿卡,也无权在京参加高考”,“户籍让我们一家不在一个户口本上”——网友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与之相关的评论,短时间内引来跟帖无数。
    ②户口,是很多中国人心里的病。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这代表着官方思路。
    ③与此同时,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④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挂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
    ⑤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⑥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⑦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⑧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⑨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因素。
    ⑩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13.综观全文,目前户籍制度改革成效不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回答。(3分)
                                                                                
14.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探讨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作者认为审慎妥当的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怎样进行?(3分)
                                                                             
五、阅读以下文章,完成15—18小题。(15分)
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②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
③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
④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⑤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15.第①段文字的两处引文把地坛的园子描写得充满生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
16.如何理解第②段文字划线句子中的“安心”的含义?(4分)
17.如何理解第③段文字划线句子的深层意义?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难题”的内涵。(4分)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依恋地坛,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意义产生怀疑的时候,只有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B.作者善于使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C.本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感情真挚感人。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中的一些细节也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
D.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类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类比。
E.《我与地坛》的语言隽永而富有哲理,比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诗一样的语言,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六、语言运用
19.作文(40分)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进功夫呢?
    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


杭州第十四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阶段性检测试卷答案(语文)
1.B(A朱拓(tà) C瘦削(xuē) D拾(shè)级而上)
2.A(B匮乏 C诡秘 D欢呼雀跃)
3.C(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流泻:(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出。不止: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况且:连词,表示递进。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递进。)
4. B(A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B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不合语境,应改用“如火如荼”。C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只做“得”后面的补语)。D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影响全局。)
5.D(A 表意不明,在“应买”前补上“超过的人数”。B不合事理,删去“不再”。C“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概念证明”句式杂糅,删去“证明”;“方便”与“之需”搭配不当,把“方便”改成“满足”。)
6. 示例:①宽容,是一种境界。海纳百川,胸怀寰宇。不是宽泛之宽,也非放任之容,而是心地的宽广,是兼收并蓄的包容。②宁静,是一种境界。波澜不兴,宠辱不惊。不是苟安之宁,也非沉寂之静,而是处事的宁帖,是明志致远的平静。③崇高,是一种境界。天高云淡,高山仰止。不是膜拜之崇,也非高傲之高,而是人格的高标,是胸无尘滓的高洁。
7.A(B,保全;C,满足;D,决定)
8.C(都是助词“的”,A,表修饰,表承接;B,因为,来;D,表转折,表承接)
9.(1)六国被攻破而导致灭亡,不是由于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2)六国送给他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10.“涨”字表明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积蓄了满满一池春水,碧波荡漾,春意盎然。
11.开头两句为第一个层次,写茅舍坐落在一条潺潺流水的清溪的弯曲处,周围种着槿树;鸡犬之声,从茅舍的南边和北边传来。接下来三句是第二个层次,描绘了茅舍周围绚丽多彩的景色。最后三句为末一层次,以急促的织布声,展现了茅舍内妇女辛勤紧张劳动的形象。
12.①不霁何虹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③惊涛拍岸④气吞万里如虎
13.①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
②管理者担心放开户口,人口迅速涌进,会给城市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带来多方面的压力;(答“有关权力部门为自身考虑而设置壁垒”亦可)
③城市居民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形成了阻力。
④户籍与与住房、教育、社保等潜在利益和社会福利捆绑,涉及资源配备问题。(答出2点即可)
14.①明确公民权利高于居民自身利益的大前提。 
②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
③“带着问题”上路,边改革边解决由此可能带来的城市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带来多方面的问题。(答出2点即可)
15.这两处引文属于细节描写,可以突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同时为下文抒发生命感悟作铺垫。
16.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作者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或:一个人如果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7.儿子残疾,沉默寡言,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添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该为儿子做些什么。(意思对即可)
18.CE(A当然还有母亲默默无私的爱,虽然多年前没有意识到,但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发现母亲同样也告诉他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和生命。B比喻和拟人D对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废自伤对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对比等等。)
19.作文按高考阅卷标准 (218.108.45.15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二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09.1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语文』  下一个『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如皋、海安期末调研试卷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