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会考复习训练一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学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会考复习训练一(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共3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栖息(qī)遒劲(qiú)耄耋(dié)引吭高歌(háng)B.诳语(kuáng)百舸(gě)卓越(zhuó)安土重迁(chóng)C.恪守(kè)搭讪(shàn)纤巧(xiān)面面相觑(xù)D.慰藉(jí)蛮横(hèng)饿殍(piǎo)别出机杼(zhù)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只是
试题预览
  一、(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栖息(qī)      遒劲(qiú)     耄耋(dié)     引吭高歌(háng)
B.诳语(kuáng)   百舸(gě)      卓越(zhuó)    安土重迁(chóng)
C.恪守(kè)      搭讪(shàn)    纤巧(xiān)    面面相觑(xù)
D.慰藉(jí)      蛮横(hèng)    饿殍(piǎo)    别出机杼(zh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
B.花草是废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花草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C.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澜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年以来,苏州市先后投入644万元,从完善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入手,不断加强提升社会形象和  ▲  ,的建设。
②家庭需要民主,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  ▲  ,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
③世代生活在唐白河两岸的农民们  ▲  :难道“上游排污,下游遭罪”是改变不了的宿命?难道“企业赚钱,百姓赔命”是根治不了的痼疾?
A.品味   商榷     质疑     B.品位    商量      置疑
C.品位   商量     质疑     D.品味    商榷      置疑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是在24小时之内连打两场比赛,不过柳比西奇却并不以为然,他表示,这样的比赛密度对于一个职业球员来说应该是习以为常了的。
B.人事部门在招聘干部工作中增加了新内容,以防止一些身无长物的人蒙混过关,这种做法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
C.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D.弧线故事的主角大多年轻貌美、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她们总是危难时刻解救落魄书声,而当书生金榜题名时就飘然隐去,留个凄美故事让多愁善感的读者自怨自艾,感动不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地改善所致。
B.日前,在江苏省质量协会和江苏省用户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江苏省2007年用户满意工程活动”中,经过专家组的评审,中国人寿中山分公司获得“江苏省用户满意服务”荣誉单位。
C.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几年中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必须实行切实的鼓励政策。
D.对民工维权,一些政府部门的表现是感情冷漠,行政无力:这是思想观念的抵触,价值取向的偏离。
6.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B.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C.其实,在“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
D.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7.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的一组是(    )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                ,以便刺激;在北平,                        。
A.瀑布与大潮是必要的           有丁冬的清泉就够了
B.摇滚与爵士是必要的           有柔曼的圆舞曲就够了
C.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辣椒与葱是必要的             有嫩嫩的豆腐脑就够了
8.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指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B.韩愈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C.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三曹”和“三苏”,“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沉沦》,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9.下列名句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厉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D.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辽阔,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凭借,利用)  而绝(横渡)江河  B.吾从而师(学习)之    六艺经传(传记)
C.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圣益圣(圣明)  D.山川相缪(同“缭”,连结) 故为之文以志(记,一种文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游于是乎始
C.其声呜呜然 /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D.而又何羡乎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2.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而今安在哉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14.根据下列语段的描述,填入空格内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自慰,“______”。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_____”。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___”。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__”。——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    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A.④③②①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15.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二、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籍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是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16.下列对“真正的修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B.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以及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因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C.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它并不能实现某种具体的目的。
D.真正的修养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17.下面不属于论述“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A.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B.获得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C.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
D.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8.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B.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修养的唯一途径。
C.教养的内涵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D.获得教养就是要了解生活的意义。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9-22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三、简答题(本题有3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23、“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这里引用了一句歌词来表达人们的“思乡之情”。请你再写出能表达思乡之情的一句歌词。(2分)


24、为什么“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4分)


25、作者引用众多诗句是为了阐明什么观点,请扼要回答。在“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一句后,作者引用了六段古诗。如果要对省略号的内容加以补充的话,你还可以补充哪一些?注意:补充的古诗句必须和作者引用的古诗句的主题一致。(6分) (202.107.222.13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学考模拟卷


上一个『中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下一个『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会考复习训练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