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乌市第74中学语文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8-2009学年乌市第74中学语文月考试卷(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2009学年乌市第74中学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共7页,分三部分,共22小题。全卷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6分)一、积累(6小题,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装弶jiàng束手无策shù襁褓qiǎng咬文嚼字juéB.亵渎xiè强聒不舍guō肖像xiāo根深蒂固d
试题预览
  2008-2009学年乌市第74中学
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本试卷共7页,分三部分,共22小题。全卷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一、积累(6小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装弶jiàng    束手无策shù    襁褓qiǎng   咬文嚼字jué
   B.亵渎xiè   强聒不舍guō    肖像xiāo     根深蒂固dì
C.明媚mèi    浩瀚无垠hàn    忐忑tè     怡然自得yí
D怒不可遏hè   恪尽职守kè    枘凿ruì   玲珑剔透tī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方格内。(2分)
A B C D

A. 张皇失错     月明风清      不容置疑      可歌可泣
B. 姗姗来迟     妇儒皆知      好逸恶劳      根深蒂固
C. 合辙押韵     叹为观止      怏怏不乐      苦心孤义
D. 重蹈复辙     鹤立鸡群      锲而不舍      诚惶诚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气冲斗牛。
B.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C.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D.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4、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2 分)
我想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有与关云长的绘像;                  。如果我们把关公的五给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的历史写下“忠义”两字。
① 紫红色的面孔 ②浓正的长眉  ③ 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  ④ 丹凤的亮眼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读下边一首词,完成5—6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6.对这首词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虚而实,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春风得意,因此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商隐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二、运用(4小题,14分)

7、下面划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4分)
在今天,①拥有一部电脑就如同好比拥有整个世界。于是,有的人开始厌倦纸质图书,更愿意在网上快速阅读。但是网上阅读好像乘火车出差,直来直去毫无悬念;而阅读纸质图书则好像坐牛车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观景赏花心含喜悦。②对纸质图书的命运,即使怎样担忧,我都始终抱有希望,因为只要你想借助阅读享受快乐,这种方式就永远不会消亡。而且,③随着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改变,使传统阅读方式将会受到大众的钟爱。目前,④古典著作图书受到读者追逐,就是最好的印证。
(1)句①语意重复,应删去的词是            。
(2)句②中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把           改为           。
(3)句③成分残缺,应删去的词是             。
(4)句④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8、请以我国古诗词名家名句为材料填空:(6分)
走近李清照,我们分明可感知到她那浓郁厚重的思愁:“      ,      。”
走近辛弃疾,我们分明可感悟到他那为国建功的情怀:“      ,      。”
走近范仲淹,我们分明可体察到他那壮志未酬的矛盾:“      ,      。”
走近陆 游,我们分明可感知到他那高洁坚贞的品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读图题(4分)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读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是张红同学找到的一则漫画,请你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1) 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2) 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34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指出下面句子中两个“将”字的不同之处。(2分)
则命一上将(a)将(b)荆州之兵
a.读音________,词义________。
b.读音________,词义_____  _。
11、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12、(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2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1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1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____。(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2分)
                 
阅读小说《让铺》,回答问题(11分)
从大连返回大庆时,总算买到上铺硬卧票,心里暗自庆幸的同时,也担心着儿子睡上铺的“危险”。看着邻近的两个铺,中铺住着母女两个,下铺是年近古稀的老人。曾经期待着的“希望”,瞬间在心底破灭了。
临近睡觉时,懂事的儿子多次攀爬到上铺适应环境,看得出来,他还是有些胆怯。我和爱人便想尽办法鼓励他。多希望听到一个声音“哎,换到我的下铺来吧。”其实我们心里明白,谁愿意把下铺换给你?就在车厢熄灯的前几分钟,中铺的女孩明白自己的要同妈妈挤在狭小的中铺,说什么也不干,哭闹着要在老爷爷的下铺睡。已经躺下去的老爷爷明白了小女孩哭闹的原因,便坐了起来,阻止着妈妈对小女孩的呵斥,忙着收拾铺位上的东西,并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宝宝,睡爷爷的铺,爷爷的铺又凉快又方便。” 小女孩的妈妈见老爷爷真要让铺给她们,说什么这不干,又制止不了女儿的哭闹,急得脸都红了。
倔强的老爷爷,不顾小女孩的妈妈的阻拦,便从梯子向上爬。看着老爷爷吃力的样子,我便扶着老爷爷,并对他说:“别这样,要是把您摔着就麻烦了,咱们再想想办法。”
小女孩仍旧哭闹不止,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位中年军人,把老爷爷接到下铺。半夜我醒来时,看到那位军人在过道的凳子上坐着。那位军人看到醒来的我,便示意我下来,帮助他攀爬那张中铺。就在我感到奇怪的时候,手触摸到了他冰冷的腿,原来他那双腿是假肢。看着他微笑着对我表示谢意的眼神,我的热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15、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串连全篇?(2分)
答:                                    
16、请你在方框内填写文章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章为什么从“我”期待换铺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8、文末写“我的热泪止不住流了下来”,请展开想象,用一两句话来表现“我”当时的激动心情。(2分)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3分)
习惯于失去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5年第12期)
19、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2分)
                                                                                
                                                                                
20、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2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第三部分  写作(共40分)

【命题作文】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都在告别。告别父母,我们在叮嘱中感受亲情的温馨;告别朋友,我们在不舍的体验中学会成长;告别昨天,我们在流逝的遗憾中学会珍惜;告别忧伤,我们在前进中获得久违的快乐………告别是一种仪式,它宣告旧的已然过去;告别也是一种蜕变,它意味着新的变化即将开始;告别更是一种出发,他催促我们朝着新的目标不断前行。在一次次的告别中,我们由青涩走向成熟。
请以“在告别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我手写我心,言之有物。
(2)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试卷答案
一、 19分
1.[语音辨析](2分)C 
2.[改正错别字](2分)
3.[成语积累与运用辨析](2分)
B(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成都十四中学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下一个『2009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