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中学2009级第三次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三台中学2009级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三台中学2009级高三(上)语文月考(四)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电荷呵斥坎坷何去何从苛捐杂税B.估价枯槁训诂怙恶不悛沽名钓誉C.哺育果脯苗圃铺张浪费捕风捉影D.狙击沮丧龃龉含英咀华越俎代庖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擅长
试题预览
三台中学2009级高三(上)语文月考(四)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电荷 呵斥 坎坷 何去何从 苛捐杂税
B.估价 枯槁 训诂 怙恶不悛 沽名钓誉
C.哺育 果脯 苗圃 铺张浪费 捕风捉影
D.狙击 沮丧 龃龉 含英咀华 越俎代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擅长 绊脚石 人才辈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坐标 震撼力 自负赢亏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C.宣泄 连珠泡 申张正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D.嘻闹 打水漂 恪守不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如何又好又快地实现这一目标,突破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任务和热门话题。
B.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和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5月8日演绎完美传递。9:11分,祥云火炬在珠峰顶点火成功,火焰熊熊。这是人类文明之火,是世界和平之火,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友好之火……
C.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全体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在抗战胜利6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时刻,我校成为郁慕明先生“民族之旅”的一站,我们深感荣幸。
D.期望一次访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中日双方会就东海油气田开发以及所谓“毒饺子”事件达成更多共识,但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在中日之间,一些非常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业内人士认为,疏通与飞行员及各部门职工之间的对话渠道、改善劳动环境、提高
飞行员待遇等,才是各航空公司留人的根本。
B.“河套人”的生存年代经考古确认大幅度提前,一下子跃居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所知生存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
C.近日,中国民众呼吁“抵制家乐福,抵制法国货”””””””是由于个别法国人支持达赖分裂主
义势力、奥运圣火在巴黎受阻等造成的。
D.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以情绪的忧郁感伤、意境的空灵邈远和对人生的思索与感
悟为他自己也为我们建树了一个别致的小天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
李晓林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时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5.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6.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 老子所说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 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 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2】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3】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4】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5】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6】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坐此:因此。【3】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4】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5】烛就跋:蜡烛将尽。【6】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求一时之怜 怜:爱慕 B.惟吾年差长 差:差别
C.非门外入刺 刺:名片 D.间常自思 间:有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第二卷(120分)
四、(24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4分)
译文: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2分)
译文: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 吉
笙歌梦断蒺黎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 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 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
③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甃zhàu坝塌的砖块。
①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作答。(4分)
答:
②此曲在景物描写上富有特色,其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曲子中句子加以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个小题)( 6 分)
(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明道德之广崇, ,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2)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 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温家宝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温家宝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随后,温家宝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温总理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温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他说:“我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温总理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同学们,加油!努力!”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温家宝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10天前,温总理就曾经来到这里看望孩子们。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温家宝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温家宝动情地说:“同学们,我又来了。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温爷爷好!”孩子们齐声喊着。
一个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走过来,温家宝微笑着低头请他戴上。戴着红领巾的温家宝面向全体同学,神情凝重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行个礼吧。”说完,他将右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也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下午,温家宝来到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黑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温家宝告诉孩子们,家有小家,也有大家,“大家”可以大到整个灾区,还可以大到一个国家。他随即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爱”,告诉孩子们要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年05月24日,有删节 )
14.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请你为本文拟一个正标题和副标题。(其中正标题不超过10字,副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竞赛
』  下一个『
三台县2008-2009年高二上期阶段测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