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08-0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姜堰市08-0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姜堰市08-0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命题人:刘婷王宏明审题人:王书月注意事项:1.本试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四、五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2.答题前,请务必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并认真核对。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一、语言文字运用
试题预览
  江苏省姜堰市08-0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60分)
命题人:刘婷   王宏明   审题人:王书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四、五题为选做题,其它题为必做题。
2.答题前,请务必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并认真核对。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勾结/勾当 扫除/扫帚      咽气/狼吞虎咽      兴奋/兴高采烈
B.奔跑/投奔      空气/亏空      累赘/罪行累累      丧礼/丧心病狂
C.栏杆/竹竿      侪辈/肚脐      投缘/不容置喙      俘虏/饿殍遍野
D.宣布/渲染      凄怆/呛人      旺盛/矫枉过正      假装/久假不归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法院认为,被告人杨树明虽然能如实供述故意杀人的罪行,但其杀人之多,手段之残忍,罪不容诛。
B.我们现在很多东西都在借鉴西方,习惯上“分而析之”,尤其科班出身的,往往目无全牛,太过理性而冷酷。
C.职场中很多聪明能干的才子佳人,一朝得意,最终失败,致命原因通常是性格过于张扬霸道,恃才傲物,亲和力太小,摩擦力太大。
D.美国金融危机现在已经并且将来还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楼市将首当其冲,前景不容乐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次问题奶粉事件对中国的乳品行业打击相当沉重,据初步统计,三鹿、蒙牛、伊利三家企业的损失达到两个多亿左右。 
B.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C.对于建筑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大学究竟该不该开设“风水学”课程,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D.最新一期的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显示:“股神”沃伦•巴菲特不仅个人净资产在33天内增加了80亿美元,而且还击败了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登上首富宝座。
4.阅读下面的文段,依照划线的语句,结合语境补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我突然想到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神奇。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          ▲          ,
          ▲          ,          ▲          ,          ▲          ;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为大家留下了永远的回忆,如盛开的鲜花,如美丽的邂逅。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①~②题。(5分)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不超过20字)(2分)

②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20字)(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梁孝王①武者,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睢阳城七十里                  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                    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3分)
译文:                                    ▲                                 
②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3分)
译文:                                    ▲                                 
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3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                                   
(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惟草木之零落兮,          ▲          。(屈原《离骚》)
(2)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3)     ▲     ,风流总被,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5)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博学之,       ▲       ,慎思之,明辨之,       ▲       。(《礼记•中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⑤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⑥“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选自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中语文阅读欣赏》高三全一卷)
12.“‘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                                   
13.作者认为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                                   
14.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                                   
15.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6分)
                                         ▲                                   

以下四、五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并必须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类的方框涂黑。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①中国历史有一个现象:起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统治中国,或者是统治半个中国。
②这是为什么?我想起了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接着他把世界岛划分为两个部分:腹地和边缘。最偏远的部分称为“腹地”。他提出了他的理论:人类的历史就是腹地征服边缘反复重复的历史。麦金德认为,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善于航行的边缘海权国家只能望洋兴叹。对此,我想大概腹地国家的背后就是寒冷的地带,如果要发展,它只有一个选择:征服边缘地区。还有一个原因是,腹地国家向北的那一面,是不用防守的,可集中力量一面向敌。麦金德认为,腹地频繁征服边缘,反过来却不行的原因是因为交通和资源,我觉得用气候或者温度带来解释似乎更好。就是寒带或寒温带的国家征服暖温带或者亚热带的国家容易,反过来就困难。简单地说,就是寒冷能战胜温暖,温暖却战胜不了严寒。
③如果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小的“世界岛”,那么东北就是“腹地”,中原一带就是季风吹拂的边缘地带。腹地可以进入边缘,而且有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因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边缘地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生活舒适,令寒冷地区的人向往。然而中原温暖地区的人却没有进入寒冷地区的愿望。我这里并不是说东北贫寒,恰恰相反,我认为东北十分富饶,但东北的气候具有两极性:像北极,寒冷超过同纬度地区应该有的寒冷。每当冬季来临,受蒙古高压和极地气团的影响,冬季盛行从有“寒极”之称的西伯利亚吹来的西北风,寒潮频繁南下,冬季特别寒冷。像赤道,具有同纬度地区所没有的炎热。东北夏季的炎热与亚热带地区并无差别。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地理学家竟主张把东北划入亚热带。在这样极冷和极热环境下锤炼出来的东北人,还有什么环境不能适应呢?
④但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地理环境只是一个方面。历史上,东北一遍一遍地冲向中原。入主中原的东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失去了后方不需防守的天然堡垒。成了四面受敌的边缘,等待着下一次被来自东北的力量所征服。然而17世纪以后,这个历史改变了。俄国人来了。他们组织起哥萨克,沿北部森林的边缘穿过西伯利亚,直向亚洲东部,从而占领了欧亚大草原。从此,俄罗斯取代了草原民族对北方的统治。北方游牧民族被抄了老家,失去了不用防守的后方腹地。历史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没有了,中国面临的是新的北方腹地国家——俄罗斯。
⑤每当我看到地图上东北丢掉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我都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清王朝不许中原向东北移民。为此甚至修筑了边墙——柳条边城来防止中原的移民进入东北。看了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我有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对清王朝禁止移民的禁边政策有所理解:保持腹地,保持一个没有威胁的空旷的后方。但是新的移民还是来了,从遥远的万里之外的西方,这是清王朝所没有想到的。
16.下列关于麦金德“世界岛”理论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A.麦金德认为边缘难以进入腹地的主要原因就是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边缘海权国家无法进入腹地。
B.俄罗斯人之所以能成功东征并占领欧亚大草原,是因为从北部森林的边缘穿过西伯利亚,直向亚洲东部的交通很便利,进军很方便。 
C.从麦金德“世界岛”理论看,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是腹地和边缘的关系。
D.根据“世界岛”理论,一个民族控制了大陆腹地,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
17.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东北地区的寒冷如同北极,炎热如同赤道,都是同一经度地区所没有的。
B.东北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是由东北人能适应不同的气候,而中原民族却不能适应东北的极端气候决定的。
C.东北地区物产丰富,但它的气候具有两极性,这使得东北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温暖地区。
D.清王朝修建柳条边城有效阻止了中原民族进入东北,但也因这种策略而丢掉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清王朝消亡的原因。(6分)
                                         ▲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崇义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月考2考试』  下一个『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