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姜山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宁波市姜山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高三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宁波市姜山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基础选择题(每道3分,共18分)1.下列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A.模样/模范翘尾巴/翘首以待牵强/强词夺理B.应允/应变独角戏/钩心斗角奢靡/所向披靡C.殷红/殷实血淋淋/呕心沥血碑帖/俯首帖耳D.累及/连累梁山泊/淡泊明志屏障/敛声屏气2
试题预览
  宁波市姜山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选择题(每道3分,共18分)
1.下列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
A.模样 / 模范   翘尾巴 / 翘首以待   牵强 / 强词夺理
B.应允 / 应变   独角戏 / 钩心斗角   奢靡 / 所向披靡
C.殷红 / 殷实   血淋淋 / 呕心沥血   碑帖 / 俯首帖耳
D.累及 / 连累   梁山泊 / 淡泊明志   屏障 / 敛声屏气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各项法规和制度越来越完备的情况下,如果领导干部陷于人情的羁绊而“心慈手软”,就会使法规和制度        而成为一纸空文。
②在常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可以手工结束一些非系统进程和非关键进程,以达到          内存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来实现。
③在听取了教育专家的讲座以后,许多家乡深感惭愧,        以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许多困惑,纷纷表示要改正过去的不正确做法。
A.废弛    施放    坦陈     B.废弛    释放    坦承
C.废止    释放    坦陈     D.废止    施放    坦承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南京!南京!》仅制作费投入就达8000万元。影片还没有开拍,已经被各大媒体炒得满城风雨。
B.业内虽不乏仁人志士为治理无证生产、市场混乱的问题数十次几上级报告反映,并采取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
C.五一假期,游园生活成为人们的又一种度假方式,各地新建的几大主题公园以“新、奇、秀”的姿态闪亮登场。
D.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全面运用人脸识别系统。人们在进入奥运场馆时会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安全人员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各类“危险人物”。
C.称歌迷为“粉丝”本无恶意,却让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歌迷当作某种舞台装置似的“物件”,漠视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D.省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与前年相比增加了50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因而比前年增长14%。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B.随着“限塑令”的推行,业内人士交给大家一个鉴别的简单方法:空袋放入水中,下沉的是环保袋,浮在水面的是非环保袋,以此就能区分塑料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C.目前在上海举行的《2008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股市能否走出过去半年深幅下调的阴影?成了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
D.沈从文好用自然界的动物喻人,他描绘翠翠的天真活泼、温柔驯良,“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笔间充满喜爱。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而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草堂诗余》《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白石道人歌曲》均是词集。
C.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D. 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湖海散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姜夔、施耐庵。

二、阅读(一)(共12分)
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
①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②“浅思维”是八十年代中期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到今天,这个词早已被忘记了。不过我觉得它的字面的意义还是很有用的。我用它来指一种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的思考的特殊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浅思维”有点接近康德的“知性”的观念。它相当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学院的高高在上的学理诉求,也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的感性的诉求。它让我们从“知识”中获得用来应对人生的具体而微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太高蹈的分析,却自有其值得回味的妙处,它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的展开,却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块自己的独特的园地。其实这种“浅思维”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这里的“浅”并无褒贬的意思,仅仅是和“深”不同的东西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③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种浅思维乃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外壳。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传道启蒙自然已被和大众的热闹的互动所取代,高高在上的宣讲已被热热闹闹的签售所替代,现代的大叙事已被后现代的碎片所覆盖。
④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其实相当见多识广,通过互联网知道许多事情,文化水准比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高多了,所以他们今天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光靠“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还是不够的。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悟自己的人生,迎接市场化下让人感到相当严峻的挑战是易中天流行的大背景。“浅思维”的好处在于切近生活经验,有感而发,局限在于康德所说到,它是“幻觉的家乡,在这里有许多浓雾和许多迅速溶化的冰山,造成了远方有海岸的假象,不断以空幻的希望迷惑喜欢冒险的水手。”当然也会帮助大家交流,让人在饭桌上和酒吧里避免成为没有话题的乏味之人,这也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
⑤浅思维的运作依赖电视的有力传播。易中天的崛起是电视的功劳,易写了许多也是相当有趣的著作,却并不流行,电视的平台将易中天变成了新的偶像。没有电视,就不可能有易中天的火爆。易的讲课有点“说书”的淋漓痛快的风致,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博雅,可以提供和一般感性满足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我们总是议论电视搞不了文化,读书节目总是办办停停。易中天以学者现身说法,崛起为电视明星,的确是个奇迹。现在看来,电视不是不能走“文化”路线,只是这文化路线自然有其自己的限制,当年的读书节目的困扰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结合的点,也就是没有“浅思维”的发挥。
⑥然而在今天,电视里的名声却仍然需要“后小资”的“草根”在互联网上的追捧才可能广为流传,网络的“草根”的支持才使得易中天成了今天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当然原来作为电视观众的较老的一代还有自己的原来的影响,但毕竟是新的“草根”的作用让易中天脱颖而出,在文化市场上有了这么引人瞩目的表现。
⑦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它在今天的流行毫无疑问说明了当下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7.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作者用刘心武创造的“浅思维”来描述现代青年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B.“浅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与感性的经验和理性的思考都不同。
C.“浅思维”中的“浅”东西并无褒贬的意思,和“深”没有高下之分。
D.“浅思维”这概念有点接近康德“知性”的观念,又切近我们日常生活。
8.第②段中加点词“高蹈”在文中的意思是                      ,第④段加点词“后小资”在文中指                           (2分)
9.从全文看,易中天红透了半边天,除了他自身的原因外,还与                       和       
                              有关。(4分)
10.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浅思维”引来了各种热闹的现象,这表明“浅思维”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宏大叙述的特点,它缺乏一定的知识性。
B.当年的读书节目没有“浅思维”的发挥,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的结合点,可以想象这类节目往往陷入困境。
C.从易中天成为电视明星的例子看来,电视走“文化”路线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媒体的特性。
D.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而“超女”“好
男儿”的感官满足是没有用的。
E.易中天讲课的风致和博雅,可以提供和我们习惯的电视剧或者歌星的演出一样的感性满足所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

三、阅读(二)(共15分)
西     瓜
                                    张世旺 
    夏日。某小城。  
    赤日炎炎,大地若炙,气温高达39度。  
    正是西瓜上市时节。可是,今年这一带西瓜绝收,小城见不到一颗西瓜。于是,物以稀为贵,西瓜便成了小城人的稀罕物。  
    就在小城人想西瓜想得流口水时,大街上出现了一颗西瓜。  
    这是一颗花皮西瓜,个颇大,二十来斤,圆圆的,样子十分诱人。这颗西瓜就躺在大街上,不知是人掉的还是别的什么,反正,这是颗没主的西瓜,谁都可以把它捡起来吃掉。  
    第一个发现西瓜的是一个大款。当然,赶在平时,就是杀了他,大款也绝不会来大街上捡西瓜吃,他丢不起那人,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一来,除了大款外,在他身前身后一百米内没有第二个行人;其二,他今年还没吃过西瓜,实在抵挡不住那东西对自己的诱惑。所以,根据这两点理由,他就把身子弯下去了。  
    可是,忽然之间他又疑惑起来。是呵,平白无故的,大街上怎么会有一颗西瓜呢,而且,别人为什么不要(他断定,一定有许多人看见过这颗西瓜了)?这样一想,他便认定,那西瓜一定有什么猫腻,吃不得,要不会倒霉的。最后,大款走到一边去了。  
    第二个发现西瓜的是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汉子。同大款一样,中年汉子也想占有那颗西瓜,但不知为什么,当中年汉子用脚把西瓜翻了个个,发现西瓜完好无损没有任何裂痕时,他的目光也疑惑起来。最后,中年汉子也走到一边去了。  
    接下来,是第三个、第四个……  
    结果,一个小时不到,大款和中年汉子站着的地方聚集了一大堆人,这其中,除了大款和中年汉子(干部)外,还有工人、法官、警察、医生、商人、学生和本地新闻媒体的记者等。很显然,他们都看见了那颗西瓜,都想占有它,但最后他们又产生了怀疑,打起了退堂鼓。现在,他们都静静地守候在这里,看着那颗西瓜,等待着结果。 
    一阵脚步声,走来了一个农民。农民挑着一副担子,浑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透了。  
    在那颗西瓜跟前,农民放下了担子。 
    大款等人立马来了精神,互相看一眼,缓缓走过来。 
    农民高声问道:“这西瓜是谁的?” 
    大款等人回道:“不是谁的,是有人掉在大街的。” 
    “真的?” 
    “真的,我们这些人都可以作证。你砸开了吃吧,保证没有人找你麻烦。”  
    农民砸开了西瓜。果然是颗好瓜。农民捧起西瓜客气地谦让了一回,大伙都说不吃,农民便大口吃起来。  
    很快,农民吃掉了半颗西瓜,剩下的半颗,他放进担子一头,准备带回去给家人们吃。  
    正准备离去,大伙将农民围住了,纷纷问道:“怎么样,你头晕不晕?”  
    农民:“不晕。”  
    “肚子呢,痛不痛?”  
    农民:“不痛。”  
    “这就怪事了。那么,你腿发不发软,就是中毒引起的那种?”  
    农民烦了:“你们城里人怎么回事,想咒我啊?告诉你们,这是颗好西瓜,味道特别甜,吃下去长力气。”  
    说完,农民挑着担子离去了,那样子,起码比刚才精神百倍。  
    看着农民精精神神离去的样子,大款等人这才从心里“哎”了一声,差点没悔断了肠子,是呵,西瓜是他们先发现的,结果却让这农民捡了便宜。  
11、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大款等人对待西瓜的表现,有何用意?(4分) 
答: 


12、大款等人看见农民来了,为什么“立马来了精神”?这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5分) 
答:
13、你如何看待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6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21分)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 “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本文有删节)
注释:①樗蒲:古代赌博。
1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遽起,捉其臂曰             于是,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       捉拿,拘捕
C.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     拜见
D.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       敬酒或用礼物赠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       问:何以丐
B.询其氏里                   少好博,尽败其产
C.闻市中有铁丐者,汝是否     六奇者,家世潮阳
D.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
16.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
A.吴生海内奇士              以三千金为寿,邀至入粤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        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备陈诸郡形势
D.帅上其功                  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后来,他步人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18.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圃 有 英 石 一 峰 深 赏 异 之 再 往 已 失 此 石 问 之 则 以 巨 舰 载 致 吴中 矣 今 石 尚 存 查 氏 之 家
(2)翻译下边的句子。(6分
①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

②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

五、(一)1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忤秦桧”而被罢官。     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二)20.名句默写(6分)
(1)诸葛亮故居建有武侯祠,内有一联云:“布衣吟啸是千秋,草庐频顾,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重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在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这里面暗含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          ”。
(2)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3)梦入神山教神妪,                  。吴质不眠倚桂树,                  。

六、语言表达
21.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以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答: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初中九年级上期语文试卷』  下一个『浙江杭州高级中学2008学年高三10月月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