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语文专题训练-----使用问题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9届高三语文专题训练-----使用问题阅读(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站在启功先生墓前徐可站在启功先生墓前,遥望西山,回顾先生传奇般的人生,心绪难平。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背上养家糊口的重
试题预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
徐可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遥望西山,回顾先生传奇般的人生,心绪难平。
    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背上养家糊口的重担。先生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发愤自学,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修古典文学,后来更拜陈垣为师,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终成一代大家。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他学识渊博,在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和建树;他是古书画鉴定专家,尤精碑帖之学,独具慧眼,见识卓异,几十年来为整理和保护国家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启功先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凡是跟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被先生的人品所感动。先生为人至真。他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密切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他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先生为人至善。他对妻子至爱,对母亲至孝,对师长至敬,对朋友至诚,对晚辈、学生关爱至切,和蔼可亲,悉心教诲。为资助考入北师大的贫寒学生,先生于1990年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资金16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和激励青年学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先生为人至坚。他除幼年失怙、少年失学外,又中年丧母、晚年丧妻,并曾被打成右派和准牛鬼蛇神,可以说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倒。先生在原则问题上非常认真,绝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先生为人至净。他性格洒脱,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功名所累。对人生的坎坷,他总能以乐观的精神、旷达的心胸加以化解,从不怨天尤人。对假冒他书法的行为、对一些人不负责任的议论。他一笑了之,表现得很超然。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从不以此自炫。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亲自拟定的校训正是对老人一生最好的概括。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我又一次捧读着这部大书。启功先生去了,可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中。
16.选出下列对启功先生评说正确的一项(3分)
  A.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
  B.先生独具慧眼,见识卓异,师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终成古书画鉴定专家。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生前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
  D.先生有一颗博爱之心,关注国家、孝敬师长、诚信待友、教诲学生。
17.选出能说明启功先生“为人至善”的高尚人格的一项(3分)
  A.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
  B.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倒;原则问题认真,绝不随波逐流。
  C.和蔼可亲,悉心教诲,筹资设立奖学助学基金,资助和激励青年学生。
  D.胸襟旷达,淡泊名利,对假冒他书法的行为、不负责任的议论,他一笑了之。
18启功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6分)
    19.从文中看,作者从启功先生这部人生大书中读出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16.(3分)D(A项,前后无因果,B项,师名家后才“独具慧眼,见识卓异”,C项,不是对自己的概括,是后人借此来评价先生)    
17.(3分_)C(A项是至真,B项是至坚,D项是至净)
  18.(6分)①自强不息②师从名师③涉猎广泛④人格高尚(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19.(6分)①学术成就:学识渊博,见识卓异;建树颇丰,贡献卓越。②高尚人格:具有至真、至善、至坚、至净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每点3分。学术成就、高尚人格两个角度概括,意思对即可。只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 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9.“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反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当时怎样的生活状况?(4分)
20.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5分)
21.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6分)

19.4分【参考答案】为了给患病的林徽因补充营养,梁思成不得不将一支伴随二十年的心爱的金笔和一只从美国购得的手表拿去当铺当掉,当出的价钱却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这反映了在战乱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冷漠的帐房先生又乘人之危,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陷入了极度的生活困窘之中。
【试题解析】“清炖”、“红烧”对应的是上文中的“两条草鱼”,其生活状况主要结合上文来理解,重点抓住“通货膨胀”“冷漠和不耐烦”等词语。
20.5分【参考答案】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活力。这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尾部分更为热烈明快,充满诗意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
【试题解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阳光和小鸟,很明显是首尾照应。写作特点与作用则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作答。
21.6分【参考答案】(1)①劳累过度,疾病缠身,无钱医治。②事业受阻,经费枯竭,出版刊物非常困难。
③物价飞涨,生活陷入极度贫困境地。.
(2)林徽因虽然生活在离乱和贫病交加的困苦中,但却与命运顽强抗争,表现出热爱生活、钟情事业、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
【试题解析】第三段写她劳累过度、疾病缠身,4-9段写她生活贫困,16段写她事业受阻。
10段至文章结尾表现了她在这些艰苦的环境中与命运的抗争。
董解元(有删节)
王  刚
董解元这位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至今连名字也不为人知晓,所谓“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未必就是科举中的乡试第一名。元代戏曲家钟嗣成的戏剧史料专著《录鬼簿》中记载:“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云。”这是现今关于董解元生平的几乎唯一可靠的资料。
历史资料如此匮乏,我们不得不从《西厢记》诸宫调的本身来寻找作者生活和思想的某些痕迹。《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中说:“携一壶儿酒,戴一枝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整金冠])。“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今古,圣朝难遇”([般涉调•耍孩儿]。当然,这些曲子也不能作为信史看待,因为诸宫调作品的开端,大约都有一些劝人及时行乐的片断,用以招徕观众。
《西厢记》诸宫调的题材,源于唐代元稹带有自传性质的传奇《莺莺传》。在《莺莺传》问世后的四百年间,各种文学体裁竟相描摹,但情节、思想仍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畴。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问世,才使这古老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不再是“始乱终弃”的负情人,而是一个对爱情始终不渝的追求者;崔莺莺也不再是一个自怨自艾、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在爱情的感召下最终与张生双双出走。董解元还加强了红娘在故事中的分量,作为崔、张爱情的推动和促成者,受到作者的热情歌颂。崔老妇人在《莺莺传》中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而在《西厢记》中则像一片阴影,时刻笼罩和威胁着崔、张爱情,体现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
《西厢记》诸宫调创造了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古朴而不失风韵,典雅而不失通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可以说,没有《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就没有其后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成就。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董解元的名字无人知晓,因为史料匮乏而无从查考。
B. “解元”的称谓,不一定实指科举乡试的第一名。
C. 钟嗣成认为,诸宫调的体裁是董解元开创的,所以把他列为第一。
D. 钟嗣成也是戏剧家,且所处的时代与董解元相去不远,所以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17.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携酒、戴花、醉歌、狂舞,说的是一种人生状况。
B. “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中的“疏散”,是指行动散漫、不呆在家中的意思。
C. “人生百岁如朝露”句,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的意思相同,都是慨叹人生苦短。
D. 在“但落魄一笑”句中,“但”作“只”解,不含转折的意思。
18. 从《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能看出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哪些痕迹?(6分)
                          ▲                                 
19. 简要概括《西厢记》取得的成就。(6分)
                          ▲                                 
【乙】
16.A(“至今连名字也不为人知晓”)
17.B(“疏散”,是指行动散漫、不呆在家中的意思。)
18.比较落魄,没有做官;生活疏懒、散漫,对现实不满(如答“及时行乐”则扣1分);致力于创作诸宫调。(6分,每一点2分)
19.(思想内容上)改变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情节,歌颂张生与崔莺莺忠贞不渝的爱情,抨击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3分)(语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雅俗共赏),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的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夏丏尊在春晖
         钟子岩
①1922年秋季,我考取了春晖中学。春晖校址在白马湖畔,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进校以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位身材比较高大、脸色黄中带黑的老师。当时教师都是穿长衫的,在天气还很炎热的学期开始的秋季,不是穿白夏布长衫,就是穿纺绸之类的绸衫,当时春晖几位老师无不如此。唯独这位老师穿的却是白土布短衫裤。这使我感到有些惊奇。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就是夏丏尊先生。 
②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平时除观察学生的素质性格外,还作家庭情况的调查,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我入学后不久的一天,他在通向教室的走廊里见到了我,亲切地叫我到他的房间里去,询问我的家庭情况。等我回答完毕,他略略沉思了一会儿以后,对我说:“现在穷人家的子弟进不了学校;有钱人家的子弟不喜欢读书;唯有小资产人家的子弟最有希望。”先生富于同情心。他所同情的是弱者、穷人。先生对于尼采超人学说是反对的,所以在讲到他的超人哲学时,就向学生宣布:“我是同情弱者的。” 
③先生担任的是国文老师,但他对学校里的事什么都管。我走过他的寝室门前,常见他被朱自清、丰子恺等几位老师围着讲话。不消说是在商讨学校大计或教育措施。先生生性率直,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从不知道虚伪造作,所以有时也难免要得罪人,但他决不是为了自己,也决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在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操劳。他创办《春晖》半月刊(该刊除由老师撰稿外,也选登学生习作),举办师生演讲会,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如购置图书、仪器,他也提建议或出主意;甚至连部分校舍的名称,如“曲院”、“仰山楼”等,也是他给取的。
④开学后不久,他就写了一篇题目叫《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的文章,阐明学校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并且他是切实贯彻执行的。当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包括作者本人)不大愿意上体操、运动课,先生就现身说法,教导说:“体育运动旨在增强人的体质,使人有充沛的精力从事学习或工作。我过去不爱体育锻炼,以致现在工作有时感到精神不济,不能持久。”我和有些同学偏爱文艺,不能好好学数学,他就教诲我们说:“学数学不光是为了能做几道数学题,而在于它能锻炼人的脑筋,使人思维精密。至于品德,他更为注意。因为他痛恶一切行为不端的人,对学生的言行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⑤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把国文课上得生动活泼,非常成功。无论上语体文或文言文,先生是不多讲的,他要学生先看,先讲解,然后他再纠正或补充。他在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末了,他总要结合课文,把世界思想家的思想、学说言简意赅地介绍给我们。文学方面,他常提及的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这些讲述不仅使学生开阔了思想境界,而且富有吸引人的魅力。记得当时我因家境不宽裕读中学有困难,思想非常苦闷,精神陷于消沉。但是只要听了先生的课,我就感到莫大的安慰,精神也不觉振奋起来了。
⑥他对我们说过:“我是只配教教初中的。教高中就不胜任了”1924年春,朱自清老师应聘来春晖任教。朱先生还未到校,先生就向我们全班宣布:“朱自清先生就要来校了。朱先生学问比我好,他来后请他担任你们二年级的课。我仍教初一年级。”后来我们初二的国文课,就由朱自清先生担任。 
16.下列关于夏丏尊先生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夏丏尊经常和同事讨论学校事务,只要是学校的事,他都热心参与,甚至连校舍的名字也全部由他亲自命名。
B.夏丏尊提倡学生要多进行体育运动,他本人正是因为一向重视体育锻炼,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从事教育工作。
C.夏丏尊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上课能做到不落窠臼,完全抛开课本,把很多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之中。
D.夏丏尊认为不管学习数学还是语文,都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对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
17.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学后不久,夏丏尊就找“我”谈话,询问我的家庭情况,这是为了了解学生更多的情况,并以此因材施教。
B.学校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来促进学生读、写、说等多方面语文素养的提高,使“我”在初一时就接受了很好的语文教育。
C.当时很多同学不爱运动、不爱数理,却偏爱文艺。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知识界普遍存在“重文轻武”、“重文轻理”的风气。
D.春晖中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拥有像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这样一心投身教育的大师级知识分子。
18.夏丏尊先生对“我”的帮助和教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9.结合文章,分条概括夏丏尊先生在为人方面的品质。(6分)


16.D  17.C 
18.①询问“我”的具体情况,并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我”给予了极大的鼓励;②教导“我”要重视体育运动,学好数学,要德智体全面发展;③他所教的语文课开阔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并给我莫大的安慰,使我的精神也因之振奋起来。
19.①生活简朴;②富有同情心,同情弱者、穷人;③生性率直,不虚伪;④对他人和公共事务很热心,不计个人得失;⑤嫉恶如仇、爱憎分明;⑥为人谦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舒乙谈父亲老舍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首先他自己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他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每次看到他房间里的灯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
他对创作十分严谨,每天只能写二千字,现在许多年轻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对于他简直不可想象。
他在生活中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老舍十分好客,有很多朋友,特别能与贫苦人民友好相处。这些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使我们对下层人民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他的读者多,他去世之后(文革期间不算),他的书的出版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家中不是很多,有的作家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忘却了。即使在文革期间,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而且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的确是有的。在30年代,老舍周围有很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他们一方面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旧的婚姻习俗。像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都是屈从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旧时女子,同时他们的思想又非常激进。一方面是围着他们的年轻貌美有学问的大学生,一方面是没知识、不识字的太太,可想而知他们的痛苦。这些旧时女子有的虽然也是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女儿或其他,但与丈夫却往往没有共同语言。老舍的作品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写照。婚姻生活的确是令人痛苦和无奈的。老舍基本上抱独身主义,直到30多岁后才自由恋爱娶了一位大学生,他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有些人认为老舍在前期的作品里表现了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而在他结婚后却产生出了不满和失望。现在有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我想他们那时候也是很复杂的。
多数评论家喜欢把老舍的死同《四世同堂》里祁天佑的死当成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尊严扫地,老舍不一样。如果发生在国民党时期,老舍就不会去死。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没有信心,无论如何的打击他都能经受。老舍已经虔诚地皈依了这一套意识形态,完全是以它的褒贬为褒贬,以它的荣辱为荣辱,这突时候然给他一个打击,这对于心理纯朴的老舍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老舍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水平,他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他对政体不是清晰的。他的一切是为人民好。他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所以当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他感到一种失去,这种失去是他不可以理解的。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老舍是因为政治信仰的失落而自杀的,并不是为了要保持个人的尊严而死的。
B.文革期间,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C.老舍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而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也都没有享受到这种幸福。
D.根据现在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作者对老舍批判自己周围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这件事是有所反思的。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老舍对待工作,勤奋严谨,对孩子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既是一个好作家,也是一个好父亲。
B.老舍每天只能写二千字,而现在有些年轻的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老舍创作态度的严谨。
C.老舍婚后对婚姻生活产生了不满和失望,表明他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周围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批判有不妥当的地方。
D.老舍对政体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他之所以虔诚地归依了一套意识形态,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套”意识形态是“为人民好”的。
18.作者说老舍是个“十分严肃的人”,从全文看,他的“严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9.老舍有着浓厚的“平民意识”,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6分)乙、论述类文本
16.D(A、“并不是”错,原文是“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B、“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错,原文是“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C、后半句错,原文是“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婚姻”,这并不能说明 “他们没有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
17.C(一是“有些人认为”,并不完全肯定;二是得出的结论在原文中缺少依据。)
18.(1)生活中,他并不是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
(2)对孩子,他的要求极其严格。
(3)对创作,他十分严谨、勤奋,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4)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不良生活态度,老舍在作品中有所批判。
(5)对目的是为了人民好的“这一套”意识形态,老舍虔诚地归依。这种政治信仰一旦失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09届高三专题训练---病句』  下一个『商丘市第七中学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