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滨湖区2008—2009学年度)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滨湖区2008—2009学年度)(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滨湖区2008—2009学年度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2008。11亲爱的同学们,当你拿到这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试卷的时候,忙碌而又充满希冀的期中考试已悄然而至了。1.你现在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你要在120分钟内完成所有答题。2.正如你所见,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
试题预览
  滨湖区2008—2009学年度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2008。11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拿到这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试卷的时候,忙碌而又充满希冀的期中考试已悄然而至了。
1.你现在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00分,你要在120分钟内完成所有答题。
2.正如你所见,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时,你只需交上 “答题卷” 。
相信你会在试卷上留下美丽的字迹!祝你成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分 数
一、积累及运用(35分)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汉字或拼音。(6分)
①tuān         急       ②mò        然         ③茅sè          顿开
④ 肇        祸        ⑤跻          身        ⑥擂            鼓
2.下面的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填入表中,并加以改正。(4分)
    潜移默化      威言耸听       摇摇欲坠      走头无路
眼花潦乱      群星荟萃       陈词烂调      无动于衷
错别字

改  正

3.名句点击(8分)
(1)梅须逊雪三分白,                         。
(2)东风不与周郎便,                         。
(3)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6)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天下离人美好心愿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你写出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
上联: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下联:                            
4.阅读《幼时记趣》一文选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拟:__________    强:__________   徐:_________    唳:_____________ 
5.综合实践(4分)
“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布置同学们办一份以“亲近文学”为主题的小报。七年级(3)班的张东决定到你家与你合作完成,他妈妈以他贪玩为由,不让他去。张东请你打电话给他妈妈解释一下,你会对他妈妈说什么?(语言要求简明、连贯、得体。)
(1)你对张东的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事后,你们在一起办报,你和张东会设置哪几个栏目?请写出其中的两个栏目名。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4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为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收到“小康看健康,健康护小康”的目标,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积极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生活方式。主要解决人们膳食不平衡和运动不足,从而遏制目前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
(1)文中有一处词语搭配不当,这个词语是: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句子成分残缺,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下列问题。(5分)
当刚才那只“大密苏里号”在阳光下干活,累得大汗淋漓的时候,这位离了职的艺术家却在附近的阴凉下,坐在一只木桶上,跷着二郎腿,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苹果,一边暗暗盘算如何再宰更多的傻瓜。这样的小傻瓜会有许多。
(1)在这个片断中,“大密苏里号”指________,“离了职的艺术家”指_________ (横线上填人名)。
(2)这个片段出自小说《_________________》,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与这段文字相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40字。)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截竿入城(10分)
鲁①有执②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⑥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⑦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 ,现在的山东省南部一带。   ②执:拿着,握着。  ③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④俄:一会儿    ⑤老父(fǔ):古代称年老的男子。   ⑥但:只,只是。⑦遂:于是,就。
8.试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初竖执之     之:____________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何: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
     ③吾非圣人        非: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这句话。(2分)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人物语言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忽略(15分)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1.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12.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2分)
                                                                  
                                                                  
13.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① 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②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
                                                                 
14.老师为什么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3分)
                                                                     
                                                                 
15.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2分)
                                                                 
                                                                 
16.联系全文的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2分)
                                                                 
                                                                 
(三)话说重阳(10分)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以前陶渊明就说是“举俗爱其名”的佳节。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选自《新民晚报》)
17.简要的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4分)
                                                                  
18.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2分)
                                                                 
                                                                 
19.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重阳登高的多方面原因。(2分)
                                                                 
                                                                     
20.除上文中所写而外,你还能举出家乡的两种传统节日及习俗吗?(2分)
①                                                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得分 评卷人


三、作文(30分)

22.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不知不觉中,你进入初中已有两个多月了。我想,这两个多月的生活也许是不寻常的。这里有初为中学生的惊喜、有课业学习的匆忙、有歌咏比赛的紧张、有广播操比赛的自信、有运动会报名时的热烈……你的生活每天都在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使你快乐、使你兴奋、使你充满信心,也许使你困惑、使你忧虑、使你不知所措。请把你上中学后最深切的感受告诉我,请相信,你的快乐和成长是我们的期待,你的困难更是我们努力改进的方向。
题目:进入初中,我多了一分_____________
要求:(1)600字左右。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写真事,诉真情,内容完整,字迹清晰。








滨湖区2008—2009学年度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答题卷  2008。11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分 数
一、积累及运用(35分)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汉字或拼音。(6分)
①tuān         急       ②mò        然         ③茅sè          顿开
④ 肇        祸        ⑤跻          身        ⑥擂            鼓
2.下面的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填入表中,并加以改正。(4分)
错别字

改  正

3.名句点击(8分)
(1)                          (2)                         
(3)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5)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                            
4.阅读《幼时记趣》一文选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拟:__________    强:__________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为容易写错的成语讨个“清白”』  下一个『名著知识复习(哈尔滨市萧红中学语文复习内部资料)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