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查测试高二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淮安市淮阴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查测试高二语文试题(高二必修五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查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江月富注意事项:1.本试卷由必做题(第一大题~第五大题,第七大题)、选做题(第六大题,甲、乙两类文本只能选做其一)两部分组成。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
试题预览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查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江月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必做题(第一大题~第五大题,第七大题)、选做题(第六大题,甲、乙两类文本只能选做其一)两部分组成。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埋没/埋怨   寥落/落枕   鲜嫩/鲜为人知  处理/泰然处之
B. 模式/模具   折射/折本   剥落/剥花生    叶脉/含情脉脉
C. 创新/创举   攒射/积攒   震颤/颤栗      提防/提高警惕
D. 见解/押解   累积/累赘   漂泊/湖泊      气量/量力而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3分)
A. 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地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与赵太爷原来是本家。
B. 高明的语言艺术家,的确像一位魔术师,在他们的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翻新,别出心裁。
C. 他是一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青年,在村里他无所不为,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D.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英雄》这部影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好评如潮,但是我看
后却并不怎么喜欢。
B. 载人“神舟”的飞天,使中国不仅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
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C.一套理想的计算机教材,除了要有经验的教师参加之外,还应当有设计人员、心理学
工作者的协同工作。
D.他不仅能够吃透“三个代表”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还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
工作。
4.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4分)
我是通过由到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上面印着一幅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的题目叫做“人间天堂”游览图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答: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不超过80字。(5分)
农民何尝不愿意把麦茬、麦秸还田呢?关键是这样做成本太高。现在机耕、秸秆粉碎劳务费、柴油价格等都很高,收割时留下的麦茬太高,不烧没法进行夏种;而放低割茬会增加成本,机手就要提高价格,将增加的作业成本转嫁到农民身上。小麦秸秆做工业原料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小麦秸秆原是卖给一些小型造纸厂的,由于当地集中整顿污染企业,关停了一批小造纸厂后,秸秆也无人来收了。如果使用一些先进技术,如用于大棚的秸秆反应堆,增产效果甚至高于化肥,综合投入要小于化肥,还能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使用3~5年后无需再施化肥。新技术需要国家在投资、税收或补贴方面给予扶持。由于多年的生产生活习惯,对农民进行转变观念,采用高效清洁的方式来利用剩余秸秆的宣传培训也很重要。
答: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B. 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C. 先妣抚之甚厚            先妣:过世的母亲
D. 吾妻来归                归:回家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亦多可悲”的一组是(3分)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③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
⑤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⑥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9.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译:                               ▲                                      。
⑵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                               ▲                                      。
⑶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译:                               ▲                                      。

三、诗歌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                                ▲                                              
(2)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       ▲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⑵鹏之背,      ▲        ;怒而飞,       ▲        。       (庄子<<逍遥游>>)
⑶故夫知效一官,       ▲       ,       ▲       ,      ▲        ,其自视
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⑷ 四围山色中,     ▲       。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详,优良的生命质地
张延春
安详是一种优良的质地,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悲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地上花开花落,看世间人聚人散,这便是一种平和安详,也是一种永恒。如果用一句话作赞语,我以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详。
  人们喜欢用怡然、笃定、平和等词语来形容安详。的确,一个人假如拥有安详平静的气质,表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洞悉人生的真相,明了自然法则及运动规律,深谙事物的因果缘由和内在联系。因此,安详显示着一种成熟,一种智慧。修为练达的人,经历的风雨坎坷之后,为人处世有了万事随缘的感悟,不再如少年那般张狂,也不像青年那么浮躁,更不容易大喜大悲。他们言谈文雅有序举止从容淡定,获得自在、快了、本色、自然。面对生死得失、进退取舍持恒守泰,理性地总结成败荣辱、是非得失,做出明智的选择。
  然而,生活在当今世俗喧嚣的世界上,到处充满机遇诱惑和生存压力,要想得到安详极不容易。我一向以为,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也不排除需要某种热闹,此刻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要为自己寻找生命的河道,确定人生的流向。面对生存压力,我们更需要掌握谋生的技能,以丰富人生经历,积聚生命河流的能量。但决不能把人生完全投进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的机会和压力中。当生命的浪潮在自我的河床里奔腾不息、跌宕起伏后,必须重归平静,才能修炼安详,获得安详。
  我还以为,寻求安详的人,应当懂得如何驾驭自己,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一个人能保持平静安宁的心态,他离成功已经不远。作为商道中人,我见过许多平常普通的商人,由于努力修炼自我控制的素质,在与狼共舞、惊涛骇浪的生意场上处之泰然,结果生意日益红火,财富与日俱增。可见,安详是成熟,是沉着,是优雅,是舒适。相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咋咋呼呼会导致浅薄和失误。无疑,人们总乐意与心平气和、安之若素的人打交道,这些人禀性淳厚温润且有能力,懂得尊重他人又被他人尊重,无论阴雨连绵还是艳阳高照,都能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这种人定能无往不胜。
  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试想一颗浮泛躁动的心,哪怕幽居于深山,隐没于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颗飘摇的树,红尘中极细的风,都会引起枝柯颤动迷乱。反之,一个对翡翠珠宝毫无兴趣的人纵使置身贪慕虚荣的环境中,也无伤自身的尊严;醉心于读书做学问的智者,不曾与百万富翁交换钻戒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不会艳慕高官厚禄或耀眼头衔。面对变化万千、永无宁日的外在世界,唯有在内在的追求中才能得到解脱,经过内省养心的修行功夫,才能达到自得其乐的安详境地。
  安详绝不是退隐自守清净无为,而是一种怡然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富足的人生状态。置身五光十色的世俗社会,我们要切记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在安详者眼中不过如空中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一切荣辱恩宠权势利禄。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简朴,不被物役,由此保留了精神的自由和内在的富足。可叹的是,现代人活得越来越复杂了,结果享受了许多,却并不幸福;方便了许多,却不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质很有限,吃多了过犹不及;睡下了不过五尺之躯。因此一切奢侈品必然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我们无意抵制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也不排除在众声喧哗的年代里,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热闹总归是一种外在的活动,倘若不以精神价值为目标,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声色犬马,本质上也是贫乏和空虚的。莎士比亚对此有过深刻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事实上,一个安详强大的生命,会逐步向精神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安详是精神丰富的安详,好比湖水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安详泛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超越俗世争斗,永远和谐安宁。这境界不正是丰富安详之极致吗?
  要想获得安详,还要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尤其要参透生与死的道理。生与死毕竟是不可回避的生命事实。那些拥有安详生命质地的人,必定能坦然地面对生命诞生、成熟、衰老以至于死亡的每一个历程,明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勘察过的生命疆界将从此变得更加宽阔。正因为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死亡,激发他神圣而无限的生命激情,生命的短暂和终将消逝,又使他倍感生命的珍贵与庄严。据此,安详的人还会相应地确立豁达怡悦的人生态度,在浮沉人世的同时与人生的遭遇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冷静地加以审视。一面彻悟人生如梦的虚无实质,一面又满怀生命的激情;一面了悟生之必死的真谛,坦然面对生死,一面又率性而行,痛痛快快地活出自我真性情;一面把对生命密度和浓度的追求看得比对生命长度得追求更有价值,一面又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都是相对的,快乐不忘形,痛苦不失态。总之,安详让人胸襟豁达,活出气象,由此超越一切庸常世俗的桎梏,实现生命的升华。
  我赞美安详,一辈子努力追求安详,始终视安详为心灵甜美的果实,智慧绽开的花朵,更把安详看做一种永久珍藏的人生品位,难能可贵的生命素质,高洁大气的人生境界。
                                                ——摘自《读者》
12.阅读第二段,分析“安详”包括那些内容?(4分)
答:                                 ▲                                     
13.文中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意图何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                                 ▲                                     
14.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赞美“安详”的原因。(6分)
答:                                 ▲                                     
15.第五段中作者说“真正的安详来自于内心”,请联系历史上有关事例,阐述这一道理。(6分)
答:                                 ▲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下列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说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背《弟子规》就能将德育落到实处?
宕子
    (1)10月22日《北京日报》载,近日京城多所小学校园掀起学习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的热潮,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将德育落到实处。
    (2)不可否认,这些要求小学生背《弟子规》的学校的动机是良好的,但好的动机如果缺乏科学的实施策略与手段,则难免事与愿违——如诗人海涅所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3)撇开《弟子规》里宣扬的道德观念是否还适合现代民主社会不谈,想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教条的灌输而进行道德教育是违背人性和心理学的规律的,不管是来自父母、教师或其他途径——比如书籍,这种“照我告诉你的去做”的方法不会有助于儿童培养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会培养他们关爱、关心或尊敬别人的情操,根本起不到任何“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的作用。
    (4)俗谚云,“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如果按照这些学校的逻辑,背《弟子规》就是“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些将“仁义礼智”的道德教条背得滚瓜烂熟的人自然也就是最有道德的人——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其实,真正的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道德判断作出的行为选择,并不等于静止的、凝固的道德教条。何况,就算是道德教条,也将随着具体语境的变化而变迁,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对某些个人来说是明显的和作为基本理念接受下来的东西,对另一些个人来说却可能是不可理解的。同样,某个时代或某个地域的道德理念,对于另一时代或另一地域的人们来说,也可能是极其荒谬和可笑的。
    (5)不管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儿童,想通过道德教条的灌输来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都是对人的不尊重。无论什么好东西,若是强加在人的头上,都会令人不愉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即使自由地步入歧途,也远胜于被迫接受正确的观念。《弟子规》里的一些道德观念,或许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对儿童而言,那些道德教条却是抽象的,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所能接受的范围——这一方面是在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表现了对于儿童心理的无知与不尊重,另一方面,对于成人自己都未必有效的教育方式要在儿童身上起作用,只怕有点难呀。
    (6)道德产生于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或不遵守如果不是建立在个体对于行为后果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自主选择上,就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在此意义上,德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儿童进行自主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而最有效的德育路径也就是将儿童置于具体的道德两难处境中,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给予他们二手的思想和经验,这样,就算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当他们在成人的引导下或通过自身对于这一行为及其后果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从这种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比在正确的道德选择中学到的更多,也更容易将某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同时增强他们应对现实中具体的道德冲突的能力。而确定性的道德教条关闭了诘问的大门,终止了对更好答案的寻求,如果他们死扣僵化的道德教条,缺少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行为选择的能力,对社会的危害甚至可能比道德失范产生的后果更大。
    (7)依靠背《弟子规》进行德育一方面折射了社会或教育界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期由于多种原因产生的道德失范的焦虑,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失范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正是传统的依靠道德教条的灌输进行德育的无效性的产物,但祭出这种无效的德育方式并相信它的效用却类似于巫师的念咒,在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扬州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下一个『淮安市淮阴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查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