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8~2009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常州市2008~2009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九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常州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九年级语文试题(一)积累(共10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入文后方格内。(2分)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lín,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xù,满满
试题预览
  常州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
九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共10分)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表示的汉字和加点汉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入文后方格内。(2分)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lín,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xù,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pai”。
注音 填字


2.默写((1)(2)题中选做一题(3)(4)全做)。(6分)
(1)《关雎》首节写小伙子对理想配偶“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想像中的诗句是:“                      ,                      。”
(2)《蒹葭》中写意中人行踪的句子有“                    ,                  。”
(3)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 那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鼎湖山听泉》)
(4)写出表明物候的两句古诗或谚语:                      ,                    。
3.选出对《格列佛游记》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2分)                
A.格列佛历险的第一个地方是小人国利立浦特。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缩微国度。小人国的人为了把他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京城,动用了五百工匠,制造了一个长七英尺、宽四英尺、有二十个轮子的木架。
B.格列佛历险到大人国布罗卜丁奈格时经历了几件事,如,有一天他在草坪上玩耍,突然下起了一阵冰雹,他被一阵网球似的冰雹打得遍体鳞伤。
C.格列佛历险到日本,他管它叫飞鸟或浮岛。岛的中心有一个直径大约五十码的陷窟,天文学家就从大圆顶洞进入这个陷窟口,这个陷窟口被称为“天文学家之洞”。
D.格列佛出外航海,当了船长。他的部下共谋不轨,把他抛弃在不知名的陆地上。举动理性、观察敏锐的一匹灰色斑马和一匹栗色马把他领进家里,他得到主人的帮助和教导,专心学习马国的语言。
得分 评卷人 (二)运用(共6分)

4.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完成试题。(2分)
“泰村实验学校”是常州侨裕集团赞助的一所为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特设的爱心学校。该校需要一幅对联,上联已有,请你续写下联。要求续写的下联中有“希望”一词。
 上联:   地 震 摧 毁 了 美 丽 的 校 园 ,
下联:                                 。                                                                                     
5.下面是某学生习作《邻居的故事》的开头,阅读后请按要求加以修改。(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①这件事发生在北京的署假里。②2008年的北京,人格外的多,有黑的,有白的,有黄的,有非洲的,有各种各样的。③这几天北京的天气特别好,邻居和我们家商量着决定今天去八达岭长城玩一玩。④我们两家乘空调车离开了北京来到了八达岭。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      应改为       ;
(2)画线句子文理不通、表意不明,可改为:                                   
                                                                                
(3)文中其他句子在表达上也不够通畅,请选择2处用规定的符号加以修改。

得分 评卷人     (三)综合性学习(共4分)

6.“战胜自已!”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取胜的重要因素。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运动员怎样才能“战胜自已”。(4分)
材料一:曾经连续三年夺得世锦赛跳马冠军的程菲,在北京奥运会首跳得分第一后,却在自己的看家绝技“程菲跳”上出现重大失误,跪在垫子上,仅获铜牌。赛后她在解释原因时说:“确实很渴望得到这块金牌。”
材料二: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何冲,在3米板跳水比赛中,一路领先,最后以“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三周屈体”,难度系数高达3.8的完美动作结束了比赛,最终以总分572.90分的绝对优势获得金牌,赛后他解释原因:没有紧张,把技术正常发挥出来了。
材料三:俄罗斯“撑竿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在本届奥运会上飞越5.05米横杆,第24次打破世界纪录。赛后伊辛巴耶娃说:“波波夫(俄罗斯游泳名将)对我说,什么金牌,银牌,铜牌,都把它们忘掉。只是行动,只是想着把每一个动作做好,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仅此而已。”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学问和智慧》选段,完成7—10题。(共12分)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华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7.以上语段,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                                   。(2分)
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2)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
                                                                                
9.有人说,作者本人是有大智慧的教育家,他说理的语言充满了智慧,请结合选文举例说明。(3分)
                                                                                
                                                                                
                                                                                
10.生活中常常有聪明之人学业不优、事业无成的现象,请用选文中的有关道理来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难上的一课》,完成11—15题。(共16分)

勇是那种男孩,单亲,长发,穿拖鞋,在牛仔裤上剪洞。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吹口哨,喜欢怪腔怪调地乱叫一通——即使大家都在努力地上晚自习,他还为自己辩解是为了“调节气氛”。你批评他,他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一转身,他就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做他的“流民”去了——坚决不改。
今晚勇没来,教室里就安静了。玲很自然地想起临走前忘记吃的一大堆药。她怕感冒,只是不想在学生面前打喷嚏——年轻人嘛,除了美丽和风度,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于是半节课后,玲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自己的宿舍。
没想到勇正在她的宿舍里翻着抽屉,并把几张人民币放进自己的口袋。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
难怪他没去晚自习,他是认准了她会在教室!
玲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有些尴尬,仿佛恨不得自己没看见,又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在她对面,意外、惊愕、紧张等神情同样交织着出现在勇的脸上。僵了差不多半分钟之后,玲讷讷地说:“我……我回来吃药……你……你可以走了。”
勇走后,玲又生气又懊悔。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也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怎么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都没有提过这样一幕!也许她该把他揪住,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跟所有善良而又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一样;也许她该冷静智慧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跟所有曲折而又生动的小说情节一样?
第二天,玲走进教室。勇在,只是从脸上的表情到坐着的姿势都有些不自然。当玲瞥见黑板上“值日生”一栏写的是勇的名字时,心中就有了主意。
“勇。”玲微笑着,眼睛亮亮地看着他。
迟疑半晌,勇站了起来。
“今天是你值日吗?”玲的语气跟平常一样亲切,“瞧这讲台,你能上来帮我清理清理吗?”
勇迟疑地走上来,迟疑地按玲的指示把一个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勇正要转身下去,玲又微笑着叫住了他:“唉呀!糟糕,我发现纸上写有昨天那份练习的答案!勇,你帮我把它找回来,好吗?”然后,玲和同学们一起,看着勇艰难地低头,艰难地在同样大小的纸团间辨认,拿出一个,不是;又拿出一个,不是;再拿出一个,还不是。
“算了,”玲对勇说,“不找了,你下去吧。”
一直到下课,玲再也没看勇一眼,只是在上课前淡淡地说了些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虽然那份答案找不到了,但是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一张有用的纸扔进垃圾桶很容易,要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即便找出来,也不再是同样的纸了,因为那上面已经沾满了灰尘——我们的人生,恐怕也一样啊!
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装在信封里的还有那天他没有当场还给她的几张人民币。
看着信中艰涩的文字,玲像办公室里每一位老教师一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
                          (摘自《美文》2008年第8期 作者 张晴雯)
11.阅读全文,说说“难上的一课”“难”在哪里。(3分)
                                                        
                                                                                
12.对“玲生气,懊悔”的相关心理活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是因为她觉得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
B.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是因为她想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C.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是因为她学的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没有提过学生偷老师钱的一幕,她不知道如何处理。
D.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是因为她没有冷静机智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
13.说说你对玲在上课前说的“令大家匪夷所思”的一段话的理解。(4分)
                                                                                  
                                                                                  
                                                                                  
14.“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请联系文章内容,设想一下,勇在信中会写些什么?请将信的内容要点写在下面。(4分)
                                             
                                                                                
                                                                                  
1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改为“难上的一课终于结束了,玲如释重负”,你觉得哪种结尾好?为什么?(3分)
                                           
                                            
                                                                                  

得分 评卷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常州市2008~2009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题』  下一个『高一年级(下)期末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