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淮安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淮安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2007.12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第II卷(语言运用)和第Ⅲ卷(加试题)三个部分。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卷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注意事项:1、选考物理的考生只做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语言运用),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2、选考历史的考生需做第Ⅰ卷(阅读题)、第
试题预览
  江苏省淮安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07.12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第II卷(语言运用)和第Ⅲ卷(加试题)三个部分。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卷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选考物理的考生只做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语言运用),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
2、选考历史的考生需做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语言运用)和第Ⅲ卷(加试题),时间180分钟,满分200分。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纸上相应位置。否则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阅读题
甲、必考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0分)
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文/泡沫)
才十一月初,冬的气息已经蔓延了整个城市,早上就有清薄的寒雾飘渺在山间水上。我靠在临河的车站等车,被那份湿冷渗得有些避缩,然后,忽然被一阵琴声吸引了。 
循声望去,那棵落叶的榕树底下,立着一个街头音乐家。大约中年的样子,正微闭着眼,用他的小提琴奏着一首我说不上名字的乐曲。也不清楚,他的哪一点忽然触动了我。也许,是他那有些残旧但干净的衣着;也许,是他脸上的那抹深刻的忧郁。我开始认真听他拉的曲子。很清凉的调子,如风里的叹息,如落叶的哀怨,是城市里最后一篇真实的哀伤,婉转着生命的绝艳。小提琴细细的,诉着如影随形的无奈与悲哀。我听入了神,心,一点点地被郁郁填满,思絮飘进许多不可知的愁里…… 
他奏完了,却没有人给他掌声和零钱。我望着这孤零零的街头艺术家,忽然起了一股冲动。于是跑上去,把钱包打开,里面还有十来欧元,我把纸币和钢崩统统丢到了他面前的小竹篮里。他显然有些惊讶,认真看我的眼睛。他有双湛蓝的眼,也许是因为颜色浅,所以,显得非常温柔。 “谢谢!”他说 。
我有些脸红,于是问他:“这首曲子很好听,叫什么呢?” 
他露一个浅笑,“叫作‘忧伤的流年’,是我写的,很高兴你喜欢!” 
心,还在那份清澈的迂回里沉沦,于是幻想着,这音乐是为着纪念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或者,是一份对人生艰辛的悲怆感悟,又或者…… 
我没有再问,任想象悠远的驰骋。总之,这纯粹的忧郁感动了我,于是请求他再奏“忧伤的流年”。他的眼智慧的了解的凝视着我,仿佛看穿了我的心绪。然后微微摇摇头,他说:“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他还是奏了,但是拉的是《卡门》和另几首欢快的小提琴曲。音乐快乐无拘的跳跃着,说不出的俏皮与欢乐,那份飞扬吹散了初冬的雾气。我怔住了,看着听着,音乐里,他的眼波里,蓦然,体会到种灵魂深处的关怀与抚慰。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辛苦,为感情,为事业,为生活。每个人的心底,似乎,都埋藏着不愿示人的脆弱。音乐,艺术,文学,多可成为人们发泄或疗伤的圣药。 
他只是个自由的也许潦倒的街头音乐家。但是,他善感的心似乎已经了悟了那刻我心中的清冷。所以,他告诉我,悲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每天,为深埋的忧郁叹息一次。不可沉沦,因为每个人都还有要面对的生活与责任。如若迷失在流转的岁月,只会耽搁了行程,在明天继续为今日的伤感而叹息。如果你肯用心的去发觉,我们拥有更多的,该是爱和情感。穿梭不息的时光里,我们还要相信幸福,相信感动,相信人世间,纯粹的理解带来的欢欣! 
寒冷的季节里,还有我温暖的声音,希望每个人,都能对生命,充满单纯的感谢!  
(2007年第7期《读者》)
1.第三节中“我望着这孤零零的街头艺术家”,为什么“忽然起了一股冲动”?(4分)
                                                                              
                                                                              
2.文章第七节“心,还在那份清澈的迂回里沉沦,于是幻想着,这音乐是为着纪念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或者,是一份对人生艰辛的悲怆感悟,又或者…… ”根据原文推断和想像,请你为最后的“……”写两句话,内容要合得上语境。(4分)
                                                                               
                                                                              
3.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揭示这个主旨的?(6分)
                                                                             
                                                                                
4.“悲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80字,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①,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②。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③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二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日:“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选自《隋书•赵绰传》)
注释:①裈(kūn):裤子。②恶钱:私铸的钱。③武侯:巡逻的将士。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尝衣绯裈,俗云利于官   衣:穿    B.明日,谢绰              谢:告辞
C.此二人坐当杖           杖:杖刑  D.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妄:胡乱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的一组是(3分)
①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②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③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           ④此二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⑤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        D.②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或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赵绰执法严明,为人正直,因而屡屡触怒皇上。
B.皇帝用“撼大木”和“啜羹”两个比方来暗示赵绰,不要妄图破坏了皇帝的威严。
C.皇帝因赵绰不听从他的旨意,执意要杀了他,幸亏柳彧劝止皇上,赵绰才保住性命。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8.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2分)
                                                                                   
(2)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悉令斩之。(3分)
                                                                                
(3)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由于新旧党争,词人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这首词是作者贬徙郴州初抵之时写的,又题为“郴州旅舍”。
①上片开头三句诗人缘情描绘了什么画面?词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幅画面?请简析。(4分)
                                                                              
                                                                               
② “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诗,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多余,你是怎么认为的?(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杜牧《阿房宫赋》)
乙、选考内容 
请从下面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做另一大题内容。考生作答时,请将另一题号涂去。如选做“三”,就将“四”涂黑;如选做“四”就将“三”涂黑。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咪咪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这就是国之脊梁。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 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12.作者说“李陵之祸”降临司马迁头上有某种必然性?请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司马迁明晰、超凡、傲岸,但又不失鲁莽草率,他走到了这个庞大体制的对立面。竟敢替叛贼李陵说话,引起了帝王和国人的不理解。
B.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是斗不过残暴帝王的。于是,他不再幻想,毅然决然地接受这个祸害。
C.作臣子的是一群牛马狗,唯主子鼻息是仰。司马迁作为一个书生是明白这种君臣关系的,根深蒂固的伦理思想决定了司马迁的命运。
D.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面对强权,敢于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是必然的。
13.“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6分)
答:提升精神:                                                              
一根骨头:                                                              
14.“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这就是国之脊梁。”结合上文,再举例谈谈你对“国之脊梁”的理解。(6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苏省盱眙中学2010届高二阶段性测试试卷』  下一个『江苏省淮安中学2008届高三综合练习(八)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