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9年级第三单元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8--2009学年9年级第三单元测试题(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三单元测试题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将1-5题答案序号填入下面相应表格内) 1.下列加点的字字形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A.诓骗(kuāng)脊梁(jié)虎视眈眈(dān)B. 典籍(jí)校正(xiào)无稽之谈(jī)C.篡位(cuàn)泮宫(pàn)前呼后拥(yōng)D. 深奥(ào)给事(jǐ)死心蹋地(tā)2.下列画
试题预览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将1-5题答案序号填入下面相应表格内)

1. 下列加点的字字形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诓骗(kuāng)    脊梁(jié)     虎视眈眈(dān)
B. 典籍(jí)       校正(xiào)    无稽之谈(jī) 
C. 篡位(cuàn)     泮宫(pàn)     前呼后拥(yōng)
D. 深奥(ào)      给事(jǐ)      死心蹋地(tā)
2.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红军老战士齐聚一堂,想起死去的战友,纷纷怀古伤今起来,感慨万千。
B.没有无数英雄志士前仆后继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和谐美好的新生活。
C.质朴的人民世代生活在地大物博的祖国沃土上,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幸福之花。
D.马小明博览诗书,写起文章总是文采飞扬,滔滔不绝。
3.下列对引号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表引用)
B.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表特定称谓)
C.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表引用)
D.那些少数仍然保持兴趣的孩子被贬低为“傻子”“小丑”或“书呆子”。(表否定)
4.下面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       要把吴汉的故事编成戏剧,       不必要完全照《后汉书》记载的史实,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        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出像《吴汉杀妻》这样的剧本。
A.即使     也     甚至
B.假若    虽然    但是也
C.因为    但是     所以
D.即使    但是    甚至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先立后驳,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
B.邓拓在《吴汉何尝杀妻》中,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
C.《大小猫洞》是一篇立论文,中心论点是“故事里面有道理”,旨在启发我们从故事、生活、书本中悟出道理来。
D.《世上没有傻问题》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或散文化议论文,题目就是论点。
6.判断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4分)
A.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
B.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C.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
D.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      )

二、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7~12题。(17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从公开的文字看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7.选文横线处两个“中国人”意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分别指什么人?(2分)
                                                                                
                                                                                
8. 选文批驳的观点是                                               。(2分)
9. 选文用“|”把其分为两部分,请说出每部分的层意。(4分)
                                                                           
                                                                               
                                                                               
10. 一般情况下,驳论文抛出敌方论点就行,而选文却一开头就摆出敌方论据。这是为什么?  (3分)
                                                                            
                                                                                
                                                                                
11. 议论文语言讲究精炼有力而意蕴深远。选文中加点的“公开”一词便是经典一例。请作简要评析。(2分)
                                                                            
                                                                                
12. 从选文的辩驳中,我们深深感到自信力对我们民族的重要性。你对其如何看待?把你的想法写下来。(4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18题。(15分)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演算研究,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作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惟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选自原初中《语文》课本。作者:林家葳。)
13. 选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立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4. “勤”究竟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2分)
                                                                           
                                                                               
15. 选文主要运用了            和             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2分)
16. 第三段中作者共举了5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否去掉些?请简述理由。(3分)
                                                                           
                                                                               
                                                                               
17. 作者在第四段中用德摩斯梯尼和陈正之的故事,目的是什么?(2分)
                                                                           
                                                                               
                                                                               
18. 选文用了很多的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其他的名言警句或名人故事来论证吗?(4分)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9——22题。(10分)

人生两支笔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写这本书的是两支笔。
一支笔写成长,一支笔写衰老。成长不是为了衰老,但成长必然走向衰老。成长的时候不要怕,长成的时候不要悔。
一支笔写     ,一支笔写     。大街,车站,机场,看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群,谁能说清,哪一个是在前进,哪一个是在后退?有的后退是为了前进,有的前进却导致了后退。
一支笔写快乐,一支笔写烦恼。如果说人生是一辆载重的车,那么快乐和烦恼就是支撑它的两个车轮。有沉重,才会有轻松;有痛苦,才会有欢乐。我们期盼快乐,但不害怕烦恼。屈服于烦恼会更烦恼,战胜烦恼才会孕育新的快乐。
一支笔写成功,一支笔写失败。没有人不希望成功,因为成功是对自己辛劳的最好回报,是对自己能力的最好证明。但我们的许多智慧,却往往来源于失败。这正如作家斯迈尔斯所言:“不了解什么行不通,才发现了什么行得通。”
……
一支笔写未来,一支笔写过去。每个人都有未来,也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因为无论过去多么成功,多么灿烂,都无法留住和挽回。所以,不管你过去写下的是亨通和腾达,还是辛酸和眼泪,现在都需要拿起另一支笔,描绘美好的蓝图,展望未来的壮丽。
有一个国王,要一位大臣用一句话来概括世界六千年的发展史。这位大臣说:“他们出生了,受苦了,又死了。”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最好解释。有人说活着就是要“受苦”,也有人说活着就是要“享乐”,但无论为了“受苦”还是为了“享乐”,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得奋斗一回,拼搏一回,闪亮一回。既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
(选自《中外期刊文萃》,2003年第16期,有改动。作者:汪金友)
1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9年级上学期月考试题』  下一个『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