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高三(上)语文第二次月考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8-2009学年高三(上)语文第二次月考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2009学年(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
试题预览
  2008――2009学年(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1. 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2.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 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3. 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以威武见忌  见:被
B.求福反以速祸  速:加速
C.为将躬勤细事  躬:亲自
D.有千金责券  责:通“债”,债务
4.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高长恭优秀品质的一组是(    )
①率五百骑再入周军 ②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③自是有疾不疗 ④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⑤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⑥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5.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长恭作战勇敢,在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骑兵,两次杀入敌军阵中,同城中齐军将士联合将敌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歌颂此事,后成为《兰陵王入阵曲》这首曲子。
B.高长恭因是文襄帝的四儿子,所以在回答齐后主的问话时引起齐后主的忌惮,又不能听从尉相愿的劝告而隐退,被赐饮毒酒而死。
C.高长恭在任瀛州刺史时,曾被行参军阳士深告发贪赃枉法,所以被免职。在进攻定阳的战斗中,高长恭借机报复,把阳士深打了二十杖。
D.高长恭声音和容貌都很美,但心志雄壮,在军中为将,能关心士卒,对身边的仆从要求也不苛刻,表明了他品行中良善的一面。

三.(32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

【注】颡,sǎng,额。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4分)
译文:                                                                  
                                                                                
②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3分)
译文: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施                       西施滩
罗隐                                  崔道融
家国兴亡自有时,                         宰嚭亡吴国,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隐恶名。
西施若解倾吴国,                         浣纱春水急,
越国亡来又是谁?                         似有不平声。
                                        【注】宰嚭:指吴国太宰伯嚭。
(1)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歌在立意上的异同。
(2)两首诗歌最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8.默写(6分)
  (1).携来百侣曾游,                   
  (2).                    ,齐彭殇为妄作。 
  (3).纵一苇之所如,                   
(4).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君子坦荡荡,                   。
(6).发愤忘食,乐而忘忧,                          。
9、下列有关名家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
B. “我只能爱一个能保护我的男子汉”甘果瓦脸红了一会,知道那是在责怪他,显然那姑娘指的是两个钟头以前在那危急情况下他没有给她什么帮助。
上面提到的“危急情况”是指两个钟头以前爱斯梅拉达在达格雷沃广场表演的时候,罗兰塔里的那个隐修女对她的威胁。
C.《家》中高家为避血光之灾致使瑞珏在难产中去世,这让觉新突然明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D. 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另一方面,他奉行的是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E.《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10.简答(二选一,5分)
(1)“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2)简述鸣凤之死。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西藏问题,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这个“宗教”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地球村变小了,诸如奥运会在内的许多关乎大家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办,也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才能将国际社会的好事办好。恰如英国奥委会主席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2008-04-02 06:57:26 新华网
11.简述你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2分) 
                                                                

12.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
A.国际上某些人“失态”的原因之一,是不肯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
B.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还表现在明明心理阴暗或举措阴险,却还要打扮成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
C.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就是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世界历史上最好的运动会。
D.“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出“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答:(    )                                                                  
                                                                              
13.文章的第二段是用来证实国际上某些人“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的例子,请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这个例子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的。(6分)
                                                                             
                                                                                 
                                                          
14.阅读全文,说说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高考诗歌鉴赏解题先误例谈』  下一个『2007-2008学年高二(上)语文第一次月考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