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2009届9月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2009届9月测试题(高三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2009届9月测试题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2009届9月测试题高三语文命题人:夏正兵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柏林/柏油  攒射/万头攒动  数见不鲜/寡廉鲜耻 半身不遂/称心遂愿 B.伛偻/佝偻 嚼舌/咬文嚼字 方兴未艾/期期艾艾 箪
试题预览
  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2009届9月测试题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2009届9月测试题
高三语文
                                                                  命题人:夏正兵
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柏林/柏油  攒射/万头攒动  数见不鲜/寡廉鲜耻   半身不遂/称心遂愿    
B.伛偻/佝偻   嚼舌/咬文嚼字   方兴未艾/期期艾艾    箪食壶浆/食古不化
   C.幽咽/下咽  泥沙/拘泥固执  应有尽有/应运而生   大腹便便/便宜从事
D.关卡/卡壳  量杯/量体裁衣  家给人足/补充给养  畜养牲口/六畜兴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鲁强一向很自信,这次接受任务后,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B.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C.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D.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很严峻,部分领导干部互相勾结,上下其手,牟取私利;执纪执法偏宽偏软,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问题时有发生。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 .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人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
B..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C.这个地方的百姓太穷,存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很少;居民经济紧张,电影票价几元甚至十几元都承受不起。
.D.质量执法大队的小王,对某企业送检的一批肉制品,未按该分管局长的意见,加盖“合格”签章,以至受到停职检查的处分。
4、从下面两则广告中挑选一则,分析其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5分)
 ①长城电扇: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②联想电脑: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答:选    
分析:                                                                     
                                                                            
5、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组成排比句并符合上下文语境。(4分)
   你如果是一块鹅卵石,就不要抱怨不能成为一块美玉;你如果是一泓清泉,就不要抱怨不能拥有大海的壮丽;                     ,                                 。
当然,假如你是一匹骏马,就决不能满足于蜗牛的步履;                 ,               
                    ;假如你是一尊金佛,就决不能满足于门神的位置!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  进,未嫌于我,兼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攻,己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稳,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领,兼任)
B.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       (劝,劝勉)
C.兼相闻病,必益无备               (相,相互)
D.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禽,通“擒”)
7.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陆逊有才能的一组是(   ▲   )(3分)
①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
②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
③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
④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
⑤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②③④
8、下列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
B.孙权多次向陆逊征询世务。陆逊建议说,山寇惯匪,这一心腹之患还没有消除,就难以图谋向外发展,可以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攻取他的精锐部分。
C.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攻击陆逊非法掠取百姓,骚扰地方。陆逊认为淳于式意在保养民力,所以才告他的状。陆逊不但没有对淳于式怀恨在心,而且还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
D.在接替吕蒙的人选问题上,吕蒙认为:从陆逊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以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还需要观察,才能确定。
9.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
答:                        ▲                                  (3分)
(2)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答:                        ▲                                  (3分)
(3)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
答:                        ▲                                  (3分)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4分)
                         ▲                        ▲                    
                         ▲                        ▲                    
(2)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彼童子之师,           ,           。(韩愈《师说》)
(2)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苏轼《赤壁赋》) 
(3)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暗  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倒,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时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翻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选自《百花园》2006年第9期)
12.“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试分析句子中“暗记”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全文,请你探究一下本文写作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9题。
吃出来的血缘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繁体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个饭桶(簋),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们一起共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儿们”,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长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16.下列对文中“共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共食是世界不少民族共同的习俗,因为吃同一种食物而具有了血缘关系。
B.共食是与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的西方分餐制相对的中国人特有的进餐方式。
C.共食是主人酒菜之外的一种感情投资,是客人接受情谊的一种认同表态。
D.共食是为了肯定和确认现存的血缘关系,预约与重申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请客吃饭,无非是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成为血缘关系。
B.卫生而节约的分餐制在中国实在难以推广,因为中国人只讲义气而不注重科学。
C.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在一起共餐,在中国常常可以用来判别亲与疏、区分敌和友。
D.作者以吃年夜饭为例,进一步证明:即使真正的兄弟,长期不共食则情谊不存。
18.“吃出来的血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19.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舒乙谈父亲老舍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首先他自己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他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每次看到他房间里的灯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
他对创作十分严谨,每天只能写二千字,现在许多年轻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对于他简直不可想象。
他在生活中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老舍十分好客,有很多朋友,特别能与贫苦人民友好相处。这些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使我们对下层人民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他的读者多,他去世之后(文革期间不算),他的书的出版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家中不是很多,有的作家是随着历史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08—2009学年度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联考(一)语文试卷』  下一个『高考诗歌鉴赏解题先误例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