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三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必修Ⅰ模块阶段测试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福鼎三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必修Ⅰ模块阶段测试试题(高一必修一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 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憎恨(zèng)寥寥无几(lіáo)颓圮(pǐ)雨巷(xinàg)B.负荷(hè)相濡以沫(rú)呵欠(hē)匹敌(pǐ)C.水瓮(wèng)坚如磐石(pán)发酵(jiào)宛转(wán)D.和煦(xù)惊涛骇浪(hài)湔雪(qián)矫健(jiǎo)
试题预览
  一、 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憎恨(  zèng  ) 寥寥无几( lіáo )   颓圮(  pǐ  )   雨巷(  xinàg  )
B.负荷(  hè  )   相濡以沫(  rú )   呵欠( hē)      匹敌( pǐ)
C.水瓮(  wèng )  坚如磐石( pán )   发酵( jiào )    宛转( wán )
D.和煦( xù   )   惊涛骇浪( hài  )  湔雪( qián )    矫健(jiǎo )
2.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①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        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
②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在      下降,外面是……
③彼此的眼神      在一起,充满了默契。
④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        ,其此之谓欤!
A.审查     急速      交会      天理昭彰
B.审视     疾速      交汇      天理昭彰
C.审查     疾速      交会      天理难容
D.审视     急速      交汇      天理难容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二百多名犯人和看守人员、警卫战士,几乎全被压在断壁残垣之间。
B.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份的囚犯们奄奄一息地立着,一步也不敢挪动。
C.那死去的妻子怀孕已六个月,她被砸死的情景令人惨不忍睹。
D.人们相濡以沫,甘苦同尝。一锅饭匀着吃,一壶水匀着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民工的劳动,克扣民工工资,甚至殴打民工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一个民族可以用刀剑,或者用弓矢打败另一个民族;但是要征服一个民族的灵魂,却绝非单凭刀枪剑矢就能做到的。
C.虽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交流、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质疑。
D.在对“建始人”古人类化石进行考证研究后,我国考古专家认为:“建始人”化石,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是一个挑战。
5.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天天阴,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A.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
B.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灰云四罩,海风轻拂。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
C.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D.灰云四罩,海风轻拂。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6.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C  ) 
A.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B.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C.待到近来时,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D.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回旋运动。
二.填空题(15分)
7.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 人物形象 ,完整的 故事情节 和人物活动的 环境 。其中, 人物形象 又是主要要素。
8.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 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 语言 和 行动 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 侧面 描写。
9.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四个部分。
10.鲁迅一共有三部小说集,即《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
三.现代诗歌鉴赏(10分)
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回答问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1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音乐美、    建筑美    、  绘画美   的“三美” 主张。其中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节奏   和   押韵   上。(2分)
12、第二到第四节,诗人从哪些感觉角度各用什么手法刻划死水的特点呢?(6分)
答: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正面描写)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动态描写)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以动衬静)
13、第五节中“绝望”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那“不如”、“爽性”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2分)
答:彻底绝望,深恶痛绝。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⑴在布热津卡,不知怎地,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⑵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⑶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真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⑷……
⑸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⑹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⑺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⑻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⑼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4、如何理解“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把和平、祥和说成“最令人毛孔悚然”似乎不合情理,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对忘却历史的担忧。
15、在⑹段中作者在写所见到的成千上万张照片时,为什么特别强调那个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4分)
答:①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的无端被杀,更反衬了法西斯分子的残忍。
②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在面的概括后的点的强化。
16、在⑺段中:“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刻画一个参观者的表现?(4分)
答: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有力地衬托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参观者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17、“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基本相同。欢乐、祥和的景象与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认为眼前的景象虽然是令人惬意的,但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或:作用不同。开头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反衬集中营的阴森恐怖,强调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然难以清除;而结尾的景物描写仿佛告诉人们“阳光终将驱散乌云”,和平回到了人间,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和乐的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
天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着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像是我身上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到家,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趴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8.“我”是有胡须“定居”的十八岁的人了,此次远行的目的是什么?有目的地吗?从文中找出依据。(4分)
答:远行的目的是: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没有目的地,因为“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19.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起来写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内心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
20.文中划线两句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21.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最后父亲打发“我”出远门这一情节是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1)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2)补叙。(3)                                                                                                                                               
22.理解句子的含义。(4分)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答:(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 
(2)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答:(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意对即可)
(三)阅读小说《病人》,回答问题。 (13分)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异常耐心。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了“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④下一趟人照样很多,大概也有十多个,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了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⑤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⑥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着下电梯的姑娘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⑦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还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真烦人,早就应该把她甩下去了。”另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接着说。 
⑧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都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22.这篇小小说的标题是“病人”,综观全文,你认为小说中真正的“病人”是谁?(2分) 
答:真正的“病人”是那些自私自利,把别人的善良和乐于助人当作是有病的人。
23.小说一般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这篇小小说围绕“她”写了4个细节片断。下面概括出了第一处,请你概括出其它二处细节片断。(3分) 
答:(1)电梯超载,最后上来的人不下去,她主动从中间挤了出去,等下一趟。 
(2)农民大伯要去7楼却上错了双层停的电梯,她主动把他送到了单层停的电梯 
(3)主动告诉不清楚口腔病房在哪的小伙子楼层和方向。 
(4)一个姑娘下电梯的时候丢掉了一支玫瑰,她捡起了玫瑰并追出电梯送还给她。
24.小说的结尾说“大家都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文中对此还有一处铺垫。请摘录文中的语句回答出铺垫之处。(2分) 
答: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25.小小说中的“她”与其他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呢?(2分) 
答:通过反差表现现代社会人心的扭曲,正常人把乐于助人当成精神病的表现,而精神病人却保持善良平和的心态。
26.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手法,这篇小说也给我们设置了许多处悬念。你认为这篇小小说的悬念是什么?(任写一处)(2分) 
示例:“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悬念是她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说气质典雅。
27.第8段中”刚刚””及时”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分)
答:说明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对于抛弃和远离“病人”的急不可耐的心情,愈发凸显他们的冷漠和自私。
五、语言运用(10分)
28.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词语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4分)
上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以足矣。
下联内容:①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②俯不怍于人     ③放怀一笑     ④吾其归乎  
⑤浩浩荡荡     ⑥仰不愧于天
下联:(只填序号)             ⑥②⑤①③④                 
2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答。(6分)
澄蓝碧亮的海水,象玻璃般在阳光下闪耀。鼓满风的帆船倾斜着,有如一支飞梭,沿着水面犁开滚滚白色浪涛,仿佛给蓝色的绸锻缀上花边似的。在这群山环抱着的宁静海湾中,酷似一座座画屏,散布着一个又一个的岛屿,峰峦叠翠,青石嶙峋,有的俊挺雄健,有的秀丽ē娜。(选自张炯《忆三都澳》,有改动)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ē(  婀    )       峦(  luán      )
(2)上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以改正。(2分)
           锻     改为      缎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下面的原名上加以改正(2分)

在这群山环抱着的宁静海湾中,酷似一座座画屏,散布着一个又一个的岛屿。 (59.60.95.23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一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职业高中语文测试卷』  下一个『2007-200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必修一《陈情表》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