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余江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余江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省余江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高三年级语文命题小组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裨ài官烟霭ǎi甫fǔ定草菅jiān人命B、慰藉jiè篡cuà
试题预览
  江西省余江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三年级语文命题小组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裨bài官       烟霭ǎi         甫fǔ定      草菅jiān  人命
B、慰藉jiè       篡cuàn位      饿殍piǎo     风光霁qí月
C、福祉zhǐ       谲jué诈       挑剔tī       落日斜晖huī
D、追溯shuò      妍媸yán chī      伉kànɡ俪      溘kè然长逝
2、下列句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       暖冬的明确标准。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只是一个       的标准,而究竟高出多少,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尽管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       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       要严格质量管理,       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①制定  定量    ②因此  既/又       B.①制订  定性     ②所以   不仅/还
C.①制定  定性    ②因此 不仅/还      D.①制订  定量     ②所以   既/又
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B.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C.在学习先进学校经验的过程中,一大批薄弱学校办学成绩脱颖而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D.假如每一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正当途径赶上强者,社会形成不断前进的激励机制,你追我赶,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那么我们就真的可以进入和谐社会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阿Q”、“WTO”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仅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
B.李安宁在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时,教室突然摇晃起来。李安宁获救后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没超过20秒钟左右吧,楼就塌了,三、四、五三层楼砸在了一起。
C.在震中汶川县映秀小学倒塌的废墟中,有两位老师在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在他们的臂弯之下,四名小学生却活了下来。这两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砖石,保护了自己的学生。
D.鉴于当前恐怖分子十分猖獗,国际反恐怖主义力量要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才能避免“贝•布托悲剧”的不再上演。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爱因斯坦,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
B、在我们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不妨赋予“生无所息。”这句格言以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
C、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
D、庄子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6、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7、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8、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送薛存义序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赏:赏赐 
B、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假:代理
C、今我受其直                            直: 通”值” 价值,钱
D、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      十一: 十分之一
10、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追而送之江之浒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B、    非以役民而已也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C、    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1、以下句子与”凡吏于土者”有相同语法特点的一项是(     )
A、 饮食之               B、 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C 、凡民之食于土者       D、 崇酒于觞 
12、对本文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赠序不是文前的序言或序文,这种文体多半对主人公予以赞扬、勉励,同时又可自由抒发作者的观点。
B 本文在说理时采用类比、对比手法,使得观点更加鲜明、深刻。
C 文章以酒肉饯行开篇,又以酒肉饯别结束,反映作者与薛存义的深厚感情和惜别之情。
D、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薛存义政绩的颂扬,表明自己“贱且辱”的牢骚。
第Ⅱ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5分)
译文:                                                                     
(2)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5分)
译文:                                                                     

14、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答: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6题限选4题   8分)
(1)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与              、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2)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一段中描写湖光山色的句子“                   ,
                           。”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                  ?总是离人泪。
(4)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地。(苏轼《赤壁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
陈染
①2006年最后一天的早晨,忽然间大雪茫茫,浑然一片。我隔窗向外跳望,柔软的白雪作为这一年的终结,拉上了静悄悄的帷幕。大雪的后面,是一片阔大无际的空无。
②我站立窗前良久,转了转疼痛的脖颈,颈椎立刻发出轻微的咔咔声。这疼痛已经维持绵延多日了,我无法写作,无法长时间坐着注视书本和电脑。这莽天阔地之间的帷幕,使我忽然感到该给自己一个段落,也该和自己谈一谈了。
③一直以来,我心里总像有什么急事要赶,但它是什么,我似乎并不清楚。在家里时,我急着出去,出去了又急着回来。长久以来,我被那模糊不清的什么事物剥夺了,心不在焉,神不守舍,即使在轻松的聚会上也好像有什么事在脑子里抹也抹不掉,即使到了我喜爱的商城,琳琅满目的物品在我的顾盼间,也分明有一种讲不清楚的什么在我的视线后边隐藏着。
④特别是,为了生活,我常常费尽力气地给自己设定理由,说服自己,遵循某种人际规则,即使我是如此地厌恶某些事物,但我总是做得恍恍惚惚、磕磕绊绊,费了很大力气却依然没有别人做得好。从现实生活某种实惠的角度而言,我不能算是成功的。
⑤那个经常占据我的是什么呢?难道我真的有什么急事吗?我为何要被它左右?
⑥现在想来,在生活中,我经常会冒出一些想法,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常常使我神游事外,目光游离,显现出一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样子。糟糕的是,我急于把它们写出来,落在纸页上,好像那些字本身才是生活。可是,很多时候,我却不能把它们付诸文字。
⑦从窗口望出去,一个年轻的红衣女人从对面白雪覆盖的童话般的楼洞里走出来,她抬头看看天空大片的雪花,有点束手无策、踟蹰犹疑的样子,雪花立刻吞没了她帽子的红色或者粉色,她仰着头,往她刚刚走出来的那幢楼的一个窗口眺望。一会儿,一个高大的男人匆匆从楼里奔出,过来牵住她的手,两个人相倚着往外边白皑皑的街道走去……
⑧又一个老妇人披着深色的披肩,提着菜篮,蹒跚着从我的视线中走过去,她面朝着被雪片切碎的斑驳的阳光,脸上镶嵌着金色的皱纹。她的篮子里装满红红绿绿鲜翠欲滴的瓜果蔬菜、装满她结结实实的日子以及她沉甸甸的辛苦……
⑨也许,她们这一生,什么也不曾书写过。
⑩写下来有那么重要吗?追问探究有那么重要吗?
○11问题正是缘于此吧。很多时候,我把思考生活当作了生活,清理生活的时间剥夺了生活本身的时间。
○12我在想,那些若隐若现躲在我的目光后面的文字是什么呢?从外表上看,它们是一本本书,是追问和探究;可实际上,那些清晰的墨迹,那些零乱的片断,它们算不上什么,他们永远抵不过生活本身的强大。而且,真实的事物写不写出来都存在于那里,意义本身也存在于那里。
○13在这新年雪幕拉开的一瞬间,伴随着颈椎发出的疼痛的咔咔声,我忽然决定,不要再让那些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般的文字捆缚在身上吧!有一件事我必须立刻让自己明确下来,那就是:我要和正在写作中的《僻室笔记》长久地、心平气和地相处下去——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任何意义的捷径,可以囫囵而就,急切成章。
○14我伫立在岁末的窗前,漫舞的雪花使我失神滑落一个一闪之念:让我把它当做一个珍爱的人,耐心地、长久地想出下去,彼此守候。
○15只是因为,生活本身的意义,比探究生活意义的意义,更为重要。
16、文章第三段说“一直以来,我心里总像有什么急事要赶”,这“急事”指的是什么?(3分)
答:                                                                          
17、文中刻画的“年轻的红衣女人”和“老妇人”两个形象具有什么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18、文章结尾部分,作者明确了自己的写作“没有时间的捷径,没有身体本钱的捷径,更没有什么意义的捷径,可以囫囵而就,急切成章”。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  下一个『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