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睢不辱使命》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唐睢不辱使命》练习(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唐睢不辱使命》练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
试题预览
  《唐睢不辱使命》练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文学常识:《唐睢不辱使命》选自《       》,这部书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内容提要:课文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安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睢和秦王嬴政。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精到,情节紧凑曲折,人物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
写作特色:1、运用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2、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
 映衬 来刻画人物。
练习设计:
解释加点的词语:
不辱使命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大王加惠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布衣之怒             
以头抢地                            庸夫之怒              
非士之怒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寡人谕矣               
徒以有先生也                        亦免冠徒跣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        
二、翻译句子: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非若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为天下唱。
四、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E )(2)“安陵君其许寡人。”(D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B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C   )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A  )
五、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C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
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    连词,表原因,因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介词,用                  
简答与填空:
⑴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霸道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抵抗行为。
⑵“先王”是指__已故的国王_;“布衣”是指_平民 ,是_借代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帝王的谦称 _。
⑶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⑸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⑹唐雎面对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他以布衣之士之怒作答,列举专诸 、聂政、 要离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有胆有识,正义凛然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
⑺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⑻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⑼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⑽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⑾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⑿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⒀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八、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论学》)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炳,点燃。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
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析;内容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动晋平公。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
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炳烛之明”“举烛之明”。。
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或“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用于自谦。
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呀,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⑴美国记者: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⑵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人只不过是中国人民的手下败将。 (116.209.97.17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课外名著题中考早接触』  下一个『2007—200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学习质量验收试卷(八年级语文、含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