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答案(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序号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文科)(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只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A.差遣差劲参差差旅费差强人意B.累赘连累累计别累着连篇累牍C.和诗和睦和面和稀泥和盘托
试题预览
  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序号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高三年级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文科)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只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A.差遣   差劲   参差   差旅费    差强人意
B.累赘   连累   累计   别累着    连篇累牍
C.和诗   和睦   和面   和稀泥    和盘托出
D.着落   着迷   着陆   着火点    着手成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生活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同学们备受鼓舞。
B.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C.在很短的时间,张明老师就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D.你毕业时送我的那支钢笔,样子虽然不太好看,但我却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它。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和感冒等诱发的。
B.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C.我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
D.当前,我国的儿童博客主要是由儿童父母的育儿日志和孩子自己的生活日志为主,这是一种崭新的交流平台,具有功能丰富、互动性强的特点,深受年轻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4.将下面这些语句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段流畅清晰的话,顺序最恰当的是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些日子,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通之后人。
⑥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⑦地因人转,人因地转,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A.⑥①③②⑤④⑦     B.⑦⑥①②③⑤④    C. ⑥①②③④⑤⑦     D.⑦②①③④⑤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在白居易的《忆江南》中,诗人不提杭州的西湖风月,连灵隐寺中的桂子也是似有实无之物,杭州之于白居易,最可追忆的,是钱塘潮水汹涌奔波的场面。只是白居易所忆的“潮头”,唐时并未冠以钱塘之名。钱塘江因其河道曲折如“之”字,而名“之江”,后又将“之”字演化,取名“浙江”,白居易所观的大潮,正是浙江潮,而现在的“钱塘”之名,是在五代十国之际才开始流传的。
“浙江”一词如今已是一省之名,漫步于杭州市南,比邻钱塘江畔,抬头看看路标,显眼的几个大字“之江区”,依旧保留着古名。而古名标牌之下,钱塘江边的旅游景点,除了兜售竹伞丝巾、玲珑宝塔之外,时时可见名信片与照片,描绘大潮袭来的波澜壮阔:江面潮水翻滚,观潮人群鼎沸。更有一些照片里,潮水跃袭两岸看客,卷走车辆!伫立江边掐指一算,此时正好是阴历六月十六日,而眼中江水却是波澜不惊,丝毫没有奔涌的迹象,将此疑惑询问本地居民方知,“大潮要到阴历八月十八才能看到,平常的月份,看不见”。
钱塘潮受大海潮汐影响,在阴历八月十八前后,会出现海啸般的大浪翻卷奔腾,腾起数米,名曰“齐头潮”,成为世界最壮观的河流潮水。
八月十八的“观潮节”自唐宋始,今人不过是遵循旧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描述弄潮的最佳词句出自北宋的文人潘阆。在为祭奠“潮神生日”而举行的庆典上,弄潮是庆典项目之一。此项目流传到南宋,就从民间庆典变成为皇家阅兵仪式。
话说仓皇逃窜的南宋第一任皇帝高宗赵构,在杭州钱塘江边居住之时,忽闻耳畔隐隐似有兵马万千,奔袭而至。赵构被金人追得怕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闻此声,魂魄飞散。后来方知兵马之声,乃钱塘大潮是也。
后来赵构退位,当了太上皇,约摸对被钱塘潮水惊吓一事耿耿于怀,竟而变为观潮的狂热爱好分子,不但定下规矩,于八月十八在钱塘江面检阅水师,还勒令挑选精壮汉子,披发文身,手持红旗,踏浪临风,迎潮而上,唤作“弄潮儿”,以供观赏。“弄潮”二字,或许显现了赵构因遭潮水戏弄而生的报复之心。
但是钱塘江终于给了南宋当头棒喝及至元军攻打杭州,曾在钱塘江滩扎营,南宋朝廷暗自窃喜,以为大潮将至,必使元军为鱼鳖之属,然而“江潮三日不至”,以为天意将亡宋。如此大潮应至而未到,名为“潮不至”,被看作旧朝气数将尽之征兆;元军并不明就理,照例攻打杭州,最终灭了南宋。钱塘潮以委婉的手段,收敛杀气,终于回报了赵构,连同他那风雨飘摇的南宋皇朝。
为什么那年大潮没有按时到?其实在钱塘江历史上,“大潮”如期不至并不少见。实际上,潮总是有的,只是有潮水大小、是否能形成“齐头潮”之分。形成气势汹涌的大潮除了河口为“喇叭口”形等地理条件,还与很多看不见的因素紧密相关,比如大海的潮汐、洋流,当时河流的水量流速,以及水下河床的地形等等,变数很大,即使科学发展至今,仍然不能保证对潮水预测完全准确。
5、下列各项中对于“钱塘潮”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追忆的是汹涌的钱塘湖水,但当时并未冠以“钱塘”之名。
B.白居易所观大潮,乃浙江潮,钱塘江因其河道曲折如“之”字,而名“之江”,将“之”字演化,取名“浙江”,“钱塘”“浙江”流行于五代十国,杭州有“之江区”就是佐证。
C.钱塘潮是受大海潮汐影响,从而在阴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出现的海啸般的大浪翻卷奔腾的景象,其腾起数米,名曰“齐头潮”,为世界最壮观的河流潮水。
D.“观潮节”自唐宋始,“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北宋潘阆这首描述弄潮的词句最为著名。“弄潮”在南宋时期就从民间庆典变成为皇家阅兵仪式。
6、下列各项与原文信息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南宋时仓皇逃窜的宋高宗赵构,在杭州钱塘江边居住之时,曾被似有千军万马奔袭而来的钱塘大潮吓的魂魄飞散。
B.南宋时,赵构于八月十八日在钱塘江面检阅水师,令精壮汉子披发文身,手持红旗,踏浪临风,迎潮而上,唤作“弄潮儿”,以供观赏。
C.钱塘潮分为“大潮”和“小潮”,但只要有潮,就不管潮水大小,都能形成“齐头潮”。
D.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也曾使南宋王朝陷入迷信之中,以为元军攻打杭州时恰逢大潮将至,必使元军为鱼鳖之属,“江潮三日不至”,又使南宋以为天意将亡宋,丧失了斗志。
7、联系全文,下列各项推断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忆江南》所咏“钱塘潮”,可见“钱塘潮”自唐宋以来就闻名天下,到南宋更深受赵构追捧与喜爱。
B.钱塘潮特别是钱塘大潮的形成,其汹涌的气势取决于河口为“喇叭口”形的地理条件以及其他一些偶然因素。
C.钱塘大潮来临之际,江面潮水翻滚,波澜壮阔,观潮人群鼎沸,都意在观看披发文身,手持红旗,踏浪临风,迎潮而上的“弄潮儿”的风采。
D.钱塘江潮成因极为复杂,受大海潮汐、洋流,河流水量流速,水下河床的地形等影响,变数很大,所以不能保证对潮水的预测完全准确。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祚,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於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注:①骨鲠:刚直的意思。②燠休:抚慰辛劳。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具以答,於是帝意解        解:消除
   B.可遣人劝蹑其后              蹑:追踪,袭击
   C.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        轻改:稍微改动
   D.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风教:风俗教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始终没有接受齐王的封赏。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太祖、文帝、明帝、和齐王手下都任过职,既是人主所依仗的大臣,又深受人主的器重和恩赏。
第II卷(共120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可遣人劝蹑其后,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译文                                                                        
(2)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夏侯审①校书东归
钱 起
楚乡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
破镜催归客,  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  梦尽落花间。
傥寄相思字,  愁人定解颜。
【注】①夏侯审:唐德宗建中元年中进士,曾任校书郎。②楚乡: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В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故称。
(1)次诗首联与李白《独坐敬亭山》首联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2)前人评此诗时,认为颈联“最妙”。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13.补写出下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①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杜甫《兵车行》)
     ②故劳苦倦极,                  ;                 ,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
(王勃《腾王阁序》)
(2)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③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
                                    马缨花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③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⑤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⑥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⑦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我看了许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⑧ 然而,今天摆在我眼前的这些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它能告诉我很多事情,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送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进。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4、请结合全文,概括出马缨花的特点。(6分)
答:                                                     
15、解释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
答:                                                                            
16、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自己对马缨花态度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17、文章题目为“马缨花”,从全文看,马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想要借马缨花表达什么感情?(6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上一个『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下一个『2009届盐城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试题.rar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