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模拟卷五----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8年高考模拟卷五----语文(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年高考模拟卷五----语文第Ⅰ卷(36分)一、(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佣工/佣金扒车/扒窃撇开/撇嘴看跌/看守内阁B.头晕/月晕孱头/孱弱 斗胆/斗智间杂/间不容发C.押解/解数露天/露富关卡/卡壳贝壳/金蝉脱壳D.喷薄/喷香菲薄/芳菲悄寂/悄然 呕吐/扬眉吐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
试题预览
  2008年高考模拟卷五----语文
第Ⅰ卷(36分)
一、 ( 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佣工/佣金  扒车/扒窃  撇开/撇嘴  看跌/看守内阁
B.头晕/月晕  孱头/孱弱 斗胆/斗智  间杂/间不容发 
C.押解/解数  露天/露富  关卡/卡壳  贝壳/金蝉脱壳
D.喷薄/喷香  菲薄/芳菲  悄寂/悄然 呕吐/扬眉吐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一曲曲古老的音乐带着古文明的气息在大厅里回荡,满座的听众如痴如醉,如蚁附膻。
B.富裕起来的苗家姑娘,衣服穿得色彩艳丽,鹑衣百结,谁见了谁称赞。
C.那些酷爱平等自由的人们,能怎么愿意去过那种俯仰由人的生活呢?
D.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悬壶济世的企业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日渐严重。
B.创作科普作品,不仅需要科学家能够很好地驾驭语言,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通俗地讲给读者,还要他们深入了解本领域的科学知识。
C.在当今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D.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绝不允许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
二、(18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道”何以要“法”“自然”
古今中外对《老子》的注释,不计其数,但仍免不了有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老子》第二十五章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所“法”对象递进上升的这段话中,最后一句的“道法自然”,就令今人困惑难解。 
  “自然”在《老子》一书中,所指称的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和“方式”,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物理对象或自然世界。它所指称的这种状态和方式,可以是属于宇宙间的,也可以是属于人世间的。一种有影响的解释,说它是指“自己如此”。根据老子的用法,这个解释原则上是可以成立的。相比而言,“道”是老子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词,它的扑朔迷离,让许多思想家费尽心思。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人们的见解相左不已。难得后人一致肯定的是,老子确实把“道”“形而上”化了,老子使“道”玄之又玄;“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是指宇宙和万物的根本。按照对自然和道的这种理解,“道法自然”,就是位格最高的“道”,要去“法”位格低的“自然”。这不仅使人在理智上有不圆满感,在情感上也难以接受。为了克服和解决情理的双重不安,“道法自然”就很安逸地被解释为“道自己如此”。这种解释保证了“道”的尊严,但在语言文字上不一贯。因为用法同样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法”被解释为“效法”,而连接“道”与“自然”关系的“法”却被忽略不计了。此外,义理上也有问题,因为“道法自然”决不是指“道自己如此,它“法”的正是“自然”。它包含着老子宇宙秩序观的奥秘,也包含着老子深刻的政治智慧奥秘。 
  王弼注对《老子》中的这段话注释得很清楚:“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法”是“法则”,也就是“效法”,更恰当地说是“遵循”或“遵从”,“不违”与此同义。“道不违自然”,即“道遵循自然”。 “万物”为“道”所生,“道”何以还要遵循万物之“自然”,回答是“道”生成万物而又“无为”于“万物”。对“万物”无为,就是让万物按其本性“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自然而然”。宇宙秩序的奥妙,就是道不干预万物,万物各得其宜,万物自然造化。在人类政治秩序中,圣王遵循“道”的“无为”,在政治上“为无为”、“事无事”。百姓为万物之一,也以“自然”而存在。老子还使用了与“自”合成的“自化”、“自正”、“自均”、“自富”等词,其意义与“自然”接近,都是强调“百姓”能够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以此形成一种自发的政治秩序。如果圣王横加干涉,就会破坏百姓的“自然”。圣王不干涉百姓,就是遵循百姓之自然。圣王如果推行万能的统治,百姓就一事无成;圣王如果到处干涉,百姓就无所适从。 
  由此可见,“道”遵循“万物”之“自然”,并没有降低“道”,反而因此得“道”之“尊”,就像江海之所以成“百谷王”,是因为它能够容纳百川那样;“圣王”遵循“百姓”之“自然”,也不会使圣王威风扫地,因为稳如泰山的“高”和“贵”,也必须是“以下为基”、“以贱为本”的。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奥妙。 
4.下列不属于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自己如此”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种有影响的解释,它保证了“道”的尊严。
B.“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位格高于“自然”的位格。
C.“道”是老子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词,是宇宙和万物的根本, 
D.如果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自然”,会使人产生情理上的双重不妥。
5.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人对《老子》一书仍存在不少困惑难解的地方,例如老子所说的“自然”及“道”就让许多思想家费尽心思,见解相左不已。
B.后人一致肯定“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这是因为老子确实把“道”“形而上”化了,使“道”变得玄之又玄。
C.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于人类政治秩序,其表现就是在政治上“为无为”、“事无事”,不过分干涉百姓,让百姓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D.本文作者指出了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自己如此”这一见解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新见解。
6.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奥妙。”请根据文意说明“智慧和奥妙”的具体含义。(6分)
7.作者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遵循自然”,这会不会使人产生情理上的双重不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 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      过:探访
B. 一日,大雪向夜      向:将近
C. 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微:地位低
D. 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  识:认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表示赵普的“谋略胆识”的一项是(3分)
①因与普计下太原   ②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将安逃乎?  ③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④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⑤太祖素恶其人……普坚以为请  ⑥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赵普在陈桥驿和太宗(晋王)及诸将一起拥戴宋太祖做了皇帝,因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B. 赵普为臣十分谨慎,退朝后在家时,也不敢穿便服,害怕皇上一旦到自己家来而失礼,而宋太祖对他们夫妇也很亲近随便。
C. 在是否先攻打太原一事上,显示了赵普的思虑深远,但从多次谈论太祖做皇帝前二人交往的一些不足之事来看,又显得不够豁达。
D.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说爱嫉妒别人,但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从他关门读《论语》、临朝断案、抗颜迁官等事中就可以看出。

第Ⅱ卷(114分)
四、(25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太祖尝与语,奇之。(3分) 
(2)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3分)
(3)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⑤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⑥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⑦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7年第5期)
14.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5分)
15.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5分)
16.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5分)
17.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六、(9分)
18.拟写公益广告。要求: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内容贴切,每条不超过20字。(4分)
(1)为中国奥运写一个公益广告。
(2)为拒绝网吧写一个公益广告。
19. 今年两会期间,一项关于在孔孟的故乡——山东济宁投资300亿元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发言,在会场之内引起热议。其中有支持的声音,有69个院士的签名支持,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也有激烈反对的声音,108个政协委员签名反对。你作为一位公民,请对此表明你的看法,适当阐述支持或反对的理由。(5分)  
七、(60分)
20.以“心中那份坚守”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A.yōng/yòng bā/pá piē/piě kān ;B. yūn/yùn càn/chán dǒu/dòu jiàn/jiān;C. jiè/xiè lù/lòu qiǎ ké/qiào;D.pēn/pèn fěi/fēi qiǎo tù/tǔ)
2.C(俯仰由人:比喻一切受人支配。A如蚁附蟺: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B鹑衣百结:形容衣服非常破烂。D悬壶济世:赞颂医生给人治病。)
3.C (A项赘余,“经常性的、频频”去掉其一;搭配不当,“环保日渐严重”就改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B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颠倒。D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发生”)
4. A(“有影响的解释”只是对“自然”的解释,见第二段开头。)
5. C(A.对“自然”的理解并无困惑或相左意见;B.强拉因果;D.“独到的新见解”错误,作者的见解与王弼的注解是一致的。)
6. “智慧和奥妙”在文中有二层含义:第一是指老子宇宙秩序观的奥秘,即道不干预万物,万物各得其宜,万物自然造化。第二是指老子深刻的政治智慧奥秘,即圣王遵循百姓之自然,在政治上“为无为”、“事无事”,不推行万能的统治,不到处干涉百姓,让百姓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从而形成一种自发的政治秩序。
7.不会。老子哲学中,“道”是最高概念,是宇宙和万物的根本,其位格很高;而“自然”指的是宇宙或人世间某种最好的状态或方式,其位格低于“道”。位格高的“道”生成位万物而又遵从位格低的“万物之自然”,使万物能按其本性成就自己,显示了“道”既能生成又能包容万物的境界,这不仅不会降低“道”的位格,反而更显示出“道”的尊贵。所以这样解释不会使人产生情理上的不安。(意思对即可)
8. D(辨识,辨认出)
9. C
10. D(“临朝断案”不在前面所说的内容之内,且原文也无“断案”的说法)
11.(1)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2)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 (3) 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12.(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13.①恐美人之迟暮。②枯松倒挂倚绝壁。③唯见江心秋月白。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⑤抱明月而长终。⑥朝菌不知晦朔。⑦术业有专攻。⑧操千曲而后晓声。
14.①晨露滴落的轻柔凝重的声音;
②森林茁壮生长的蓬勃的声音;
③松涛咆哮的悲壮和磅礴的声音;
④阳光变化下的森林的恬淡而平和的声音。
15.受尘嚣侵扰的心灵回归大自然的宁静之中,心中像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一样惬意和愉悦。
16.作者在用心感受大森林中各种染绿的声音时,满心的尘垢被荡涤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只觉得惬意和激动。(意思对即可)
17.第一次写松涛声,以声响来反衬森林的宁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绿意;第二次写松涛之声,表达了作者对尘世喧嚣的厌弃(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意思对即可)
18.(1)奥运给中国一个舞台,中国还奥运一个精彩。(2)莫上网,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参考答案:
支持。理由:①中华文化的主流是汉文化,汉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济宁,因此将中华文化标志城建在济宁是合适的。②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有利于中华文化建设,集中展示丰富多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
反对。理由:①现在国家还有很多缺钱的项目,没必要耗资300亿元造这么一个城出来。②山东属于齐鲁文化,虽然出了孔子孟子,但并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言之成理即可)
20.作文(略)
[参考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恁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121.230.183.2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8年资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适应性训练(二)』  下一个『2008福建高考模拟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