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07—2008学年度上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调研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成都市2007—2008学年度上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调研考试题(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成都市2007—2008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考试第I卷(选择题,共16分)一、(共10分,每小题2分)1.给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然而我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suī)而生活。B.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zhàn)动。C.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chà)那间
试题预览
  成都市 2007—2008 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考试
第 I 卷 ( 选择题 , 共 16 分 )

一、(共 10 分 , 每小题 2 分)
1. 给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然而我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suī) 而生活。 
B.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zhàn)动。  
C.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chà)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D.水藻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睛,水藻越绿。
2. 下列句子中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饶。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致致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都是大自然精巧绝纶的艺术品。
     D.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_______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②七年级五班班长将同学们希望在教室开辟图书角的意见_______给了班主任。
③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_______云的变化。
A. 展示   反映      观看     B. 显示   反映      观察 
C. 显示   反应      观看     D. 展示   反应      观察
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 我们要恪尽职守。
B.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C.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自为政,终不愿意。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5. 下面诗句诵读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B.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C.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D.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6~8 题。(共 6 分, 每小题 2 分〉
    秦王佛然怒, 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侵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6.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布衣:平民
B.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
C. 今日是也                     是:相当于判断动词“是”
D. 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7. 下列句中的“以”与“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杀之以应陈涉
B.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极力描绘“天子之怒”所引起的可怕场景,是想进一步用战争来恫吓唐雎。 
B. 唐雎借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达了自己面对秦王威胁毫不示弱,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C. 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表面表示屈服,刻画了他阴险的一面,一旦有机会肯定会报复。
D. 文章在写秦王与唐雎的斗争中,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第Ⅱ卷  (共84分)
三、(共12分)
9.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布衣之怒,亦兔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 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四句填写 )(4 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诸葛壳《出师表》)
(2)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4)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5)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6)___________________   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1. 根据下面的语境或提示填空。(任选其中的两个小题完成)(4 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 以“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     _____”
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
(3) 从你所积累的诗句中,写出一句(含上下句)与长江有关的诗句。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5 题。 ( 共 12 分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我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2.“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一句中“总”字能否删去 ? 为什么 ?(3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章第③~⑤段扣住“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进行分析,这是针对论敌哪一方面进行批驳的? 这样批驳意在阐明一个什么问题?(3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结合上下文,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如果不同 , 请分别指出来 )(2 分 )
①于是有人感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本文作者树立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 7~8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从全文看,这样阐述带来了怎样的效果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60 分 )

16. 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意选做一题。 (60 分 )
(l) 题目: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写诗歌不少于20行。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青年时期的大仲马穷困潦倒,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份谋生差事。父亲的朋友问他有何优点,大仲马只摇头,似乎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就在大仲马羞愧地写下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时,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他:“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把字写好也是一种优点!从此,大仲马以这为起点,勤奋写作,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作家行列。想不到,放大一个小小的优点竞会产生如此的影响!
要求: 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少于600字;④写诗歌不少于 20 行。

                             B   卷 ( 共 50 分 )


一、诗歌鉴赏 (共 4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词的上片“千骑卷平冈”中“卷”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2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 衡乃与其傭作②,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而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③,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匡说《诗》, 解人颐④。 ”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⑤,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注释]①逮:及,达到。② 傭作:替人劳动,出卖劳力。③《诗》:指《诗经》。④解……颐:大笑不止。颐,腮、面颊。⑤挫服:折服、屈服。
3.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映:照,此处可解释为“对着”
    B.而不求偿         偿:抵偿,这里指报酬
    C.时人畏服如是     是:这样
    D.遂去不反         反:反驳
4.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 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2 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包含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从文中看,匡衡是怎样一个人?你对他的行为怎样评价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 共 22 分 )

( 一 ) 名著阅读 (4分)
7.下面是从古今中外名著中选出的人物,请从中选出一个你喜欢的人物,简要说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武松     王熙凤    猪八戒    骆驼祥子     保尔•柯察金     鲁滨孙
(1)喜欢的人物:___________
(2)人物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 )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8~12 题。 (18分 )

父亲, 你是座耸立的山

胡章平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一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 ……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且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边,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着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 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 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 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着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 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8. 从全文看,作者围绕“我”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请概括回答。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4 分 )
(1) 第①段写“父亲”送“我”到车站只说了“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一句话;等车来了后,又写了“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 这一言一行,写出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2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⑤段写“我”就报考研究生征求“父亲”意见时,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停止了纳鞋”“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⑤段结尾说:“我的心悲哀起来, 父亲也为自己。”“我”为什么要“悲哀”?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章标题把“父亲”比喻为“山”,结合全文内容看,“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应该怎样理解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母亲和父亲都是伟大的,然而写母爱的文章很多,写父爱的文章较少。读了本文,你从中感受到的父爱是什么?并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 共 12 分 )

13.某校准备开展以“多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来参加会的有语文老师,有爱好读书的同学。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根据会议的主题和情景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内容符合主题,语言得体,富有感染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调研试题(成都市2007-2008学年)』  下一个『2008年广西崇左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