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六单元测评卷(Ⅱ)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初二语文第六单元测评卷(Ⅱ)(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二语文第六单元测评卷(Ⅱ)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3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5分)钦()佩跻()身胡髭()承诺()自诩()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4分)洗耳恭听下车伊始炉火纯青离精叛道叹为观止血气方刚片言只语无卸可击趁热打铁交头结耳哄堂大笑不知所措桂冠加冕群英汇萃闭门造车乘风破浪错别字 改正 3.
试题预览
  初二语文第六单元 测评卷(Ⅱ)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3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5分)
    钦(    )佩   跻(    )身   胡髭(    )   承诺(    )   自诩(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4分)     
    洗耳恭听     下车伊始     炉火纯青     离精叛道     叹为观止     血气方刚
    片言只语     无卸可击     趁热打铁     交头结耳     哄堂大笑     不知所措
桂冠加冕     群英汇萃     闭门造车     乘风破浪
错别字
改  正
3.下面有一句话有语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不得改变原意)(3分)
    (1)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千古流传,成为历来读书人的座右铭。
    (2)人们在谈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常引用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活动,人们能更好地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并得到生活的审美享受。
       第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各句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个正直的人,决不会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B.据美国国防部专家透露,美国将在五年内用纳米技术建造一支别具匠心的“微型军队”。
    C.帝国主义列强曾经肆无忌惮地对我国进行掠夺。 
    D.五洲大酒店由两幢建筑组成……新闻中心设计为曲形,康乐宫则是一个棱锥体。
       这些造型独特的建筑从外观上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5.下面一段话,不符合说理顺序,请加以调整。(4分)
        (1)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2)有些人只
    顾做事,不动脑筋。(3)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4)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5)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答题。(4分)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丽气恼地瞪了小映一眼。小映赶忙道歉,见小丽还在气头上,又莞尔一笑,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1)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小丽,你将会对小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神舟”六号安全返回,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对此,班级准备就“神六”话题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写出你的演讲稿的开头。(不得少于5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题红叶                       行宫
[唐]宣宗宫人                  [唐]元  稹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宣宗宫人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___________,与韩愈诗中
    “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_________的手法
     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3分)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67分)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9分)
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
    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将我们推向当前国际格局的一个特殊位置,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两个问题的本质。一个是这一暴行的侵略本质昭然若揭,任什么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标榜都再难掩盖得住;一个是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是硬道理。这使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不讲道义,只讲实力,称王称霸,必将自取灭亡,主持正义,缺少实力,贫穷落后,则只能挨打。只有两个文明相结合,有理有节又有力,才可能成为掌握命运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②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生产力发展对于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早在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成为共产党人的基本常识和理论武器,并因此取得了革命并口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但是,像今天这样,以如此强烈的形式在这两个问题上给中国人民以震撼,以提醒,这在过去并不多见。中国人民似乎一下子清醒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因此也强大了许多。
    ③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全国上下义正辞严的抗议活动中,也体现在群情激昂而不乱、仇恨万丈而不过激地严格依法行事中,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不畏强暴、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意志;展现出一派“国家兴亡,       。”的感人景象和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再不会因反帝爱国出现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也不会因盲目造反出现“文化大革命”时的“红卫兵”运动。这是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一个极大提高,是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极大提高。
    ④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化悲愤为力量,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上,把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教训,也是血的见证。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这样做,保持了稳定,促进了发展,取得了成就,西方敌对势力难以容忍,妄想把我们搞乱,以便乱中伺变,以压促变,这是比导弹袭击更为狠毒的罪恶用心。但在觉悟的中国人民面前,什么力量也难扰乱中国人民的阵脚,扭转前进的方向。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坚守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最有力量的抗议。
    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凌辱,也在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中锻炼了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今天的觉悟和力量,是近百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改革开放20年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必然结果,是10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勇于开拓、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的坚强和成熟。通过对于这起事件的处理,我们看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气魄和能力,看到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坚如磐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无量,不可阻挡!
9.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①段中成语“昭然若揭”: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感情色彩上
   看,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补写第③段中所引名句的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第④段中“悲愤”一词能不能换成“悲痛”?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将第⑤段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文中概括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驳斥了西方敌对势力所谓的人权、人道、民主、自由。
    B.本文紧扣论题,展开论述,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本文用辛辣的语言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霸权主义行径给予无情的嘲讽。
    D.本文具有战斗力和号召力,标题“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6.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4分)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4分)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你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摘录一句名言,以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结合短文内容,以学习实际为例,说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9分)
读书养气
         李建永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柳欧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20.短文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短文第①段作者指出了读书的多种目的,且认为“均无不可”。在这几种读书目的中,
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学生,请简述理由。(3分)
    (1)读书的目的最适合我们中学生的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发”指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第③段列举韩苏柳欧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则?并说说理由。
    (3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
      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          ──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                               ──臧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
    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退为家人讲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________
    (3)同列语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    )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代家人)    B.群儿戏于庭(在)
    C.众皆弃去(全、都)                 D.乃簪一枝(于是、就)
28.翻译句子。(4分)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qīn   jī   zī   nuò  xǔ             2.略     
    3.(1)“成为历来”改为“历来成为”;或将“历来”改为“历代(古往今来)”
    4.B            5.(2) (1) (4) (3) (5)
    6.(1)例如:请别生气;请你用微笑来对待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生气(发火)会损坏你美好的形象;生气(发火)会破坏同学问友好的关系。
       (2)如:谢谢你的提醒,我重写一幅好了;为了人类更好看,我接受你的微笑。 7.略         
8.(1)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委婉、含蓄乐景写哀(反衬)   
(2)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前一首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后一首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二、(一)9.形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被暴露出来   贬义       10.匹夫有责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上一个『八年级(下)语文第二次月考卷』  下一个『新课标语文第1模块试卷(第一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