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泰州市四校联谊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8年泰州市四校联谊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年泰州市四校联谊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0分)将下列选择题的答案填在下列方框内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惬意(qiè)告禀(ǐn) 嗤笑(chī)谦逊(xùn)B.挑衅(tiǎo)酝酿(niàng)妖娆(ráo)粗犷(kuàng)C.取缔(dì) 驯良(xùn) 殷红(yā
试题预览
  2008年泰州市四校联谊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0分)
将下列选择题的答案填在下列方框内     
1.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惬意(qiè)    告禀(bǐn)      嗤笑(chī)    谦逊(xùn)
   B. 挑衅(tiǎo)   酝酿(niàng)     妖娆(ráo)      粗犷(kuàng)
   C. 取缔(dì)      驯良(xùn)       殷红(yān)      繁衍(yǎn)
   D. 深谙(ān )    绸缪(móu)     提防(dī)      发酵(xiào)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变色龙》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B.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C.5月5日,北京奥运圣火开始了五指山、万宁、琼海三地的传递。
D.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在低头报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脊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灾区人民,政府急需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组织他们搞生产自救。
B. 在新居,我把你赠送的电子台历摆在了天天面面相觑的写字台上。
C. 2008年,我国南部遭遇了历史上一场罕见的雪灾,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D. 旁边的那匹野马微微昂着头,表现出一种轻捷的神情,这种神情又与它颈部的美相得益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在生活和工作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B. 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C. 从这些小事,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D. 互联网凭借顶尖的技术,全面呈现圣火传递的盛况十分精彩。
5.下列各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益习其声(更加)
B.可以调素琴(弹奏)      欣然规往(计划)              其人视端容寂(正) 
C.楚人怜之(爱怜)        小大之狱 (监狱)      固以怪之矣(认为……怪异)  
D.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时而献焉(语气助词)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6.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春雨滋润着田野。       。麦子伫立成军阵,如威武雄壮得秦俑,马踏黄土,浩荡而来。
①阳光下的麦田如碧绿的地毯,微风吹送,丝绒般的华丽。
② 眼见得麦子抽穗,麦田由绿而黄,金黄遍野,麦浪滚滚。
③田野里都是沸腾的声响和成熟的味道。
④ 麦子拔节、分蘖,开始变得稠密。
A.④ ① ② ③       B.③ ② ④ ①        C.② ① ③ ④     D.④ ① ③ ②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40分)
二、语言积累和运用(38分)
7.下列各组词语中各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打上“×”,然后订正在题后方格内。(4分)
(1)驾驭       (2)深恶痛极       (3)融会贯通       (4)因地制宜
(5)奇倔       (6)俯仰生姿       (7)再接再厉       (8)清山绿水
(9)同僚       (10)黯然失色      (11)相辅相承      (12)离经叛道
改正                
               
8.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或补写名句。(10分,①~⑥每题1分,⑦~⑧每题2分)
(1)                  ,各领风骚数百年。 (2)                    ,疏而不漏。        
(3)                   ,秋水共长天一色。(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
(5)                   ,吟鞭东指即天涯。6)更喜岷山千里雪,                   。
(7)《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忍受酷热、辛勤劳动的句子是                ,               。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了“春和景明”的景色,其中写“鸟欢鱼跃”的句子是                    ,                      。 
9.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完成下列题目(5分)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2)说说第二句中的“凉”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2分)
                                                                               
(3)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简要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2分)
                                                                                
10.(1)请仔细观察这幅题为《扼杀》的漫画,你能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这样的现象你准备给学校哪些建议?(不少
于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著阅读。(5分)
《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及你读后的感想。(1分)
篇目名称:                          (1分)
主要内容:                                                              。(1分)
我的感想:                                                                     
                                                                        。(2分)
12.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9分)
(1)古汉字“囧”(Jiong)成了网络流行语。该字是象形字,本来指窗口,意在野外、郊外,很宽阔的地方,郊外为林,越走越开阔;又指光明。现在网民把它衍生成各种表情。“八”——眉眼,“口”——嘴 ,表示郁闷、悲伤、无奈等。人们对这个字该不该流行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流行,有人认为不应该流行,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3分)
                                                                                
                                                                                
(2)在上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形成前后连贯的一段话。(2分)
2008年5月8日北京时间9时17分,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顶。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高高举起,这一刻,世界的目光向这里聚焦,亿万颗心脏在激烈跳动;这一刻,                                                  ;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
(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灾区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也牵动着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心。为此,班级准备组织“赈灾募捐”班会活动。
①请你为班会拟个宣传标语,要求简洁明了,不超过2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为班会设计一段富有鼓动性的开场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42分)
(一)吴宫遗事① (罗隐)(12分)
越心未平②,而夫差有忧色。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俾③参政事者以听
百姓之疾苦焉,以察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④,视之以伍员⑤。未三、四级⑥,且奏曰:“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夫差不悦,俾喜否⑦以代焉。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⑧:“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员曰:“彼徒欲其身之亟高⑨,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
    王赐员死,而喜否用事⑩。明年,越入吴。
注释:①吴宫: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宫室。  ②越心未平: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和其臣民常怀报仇复国之心。  ③俾:使。  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个月,即十一月。  ⑤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  ⑥未三、四级:没等建好第三、第四层。  ⑦喜否:伯喜否,吴国太宰。  ⑧倡:宣扬。  ⑨这句意思是说喜否只想自己的官职赶快升得高些。亟:急,赶快。  ⑩用事:专权,当权。
1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音节停顿。(标两处)(2分)
   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兵:_________  ②毕:_________  ③固:_________  ④明年: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①夫差不悦,俾喜否以代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岂臣之欺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一条深刻的历史教训?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习惯成自然(12分)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再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7.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8.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0.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
(三)我们都是幸存者(周国平)(18分)
    ①2008年中国的大事件不是奥运,而是地震。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国人投入举国的震惊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围绕奥运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变得轻若鸿毛。
②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灾面前,人类是多么无助,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美丽富饶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刹那之间,祸从天降,天崩地裂,无数的生灵被吞噬。有多少个家庭,曾经和我的家庭一样,在天伦之乐中过着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多少个孩子,曾经和我的孩子一样,在无忧无虑中唱着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③最让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区中不知还有没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们整校整校地被掩埋,为什么牺牲最惨重的偏偏是“祖国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儿的孩子几乎算是幸运的了,虽然他们那天真又惊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边始终响着一个从废墟中救出的一岁半孩子的声音,刚咿呀学语的他反复说着同一句话:“找爸爸!找妈妈!”
    ④五天来,我天天注视着来自灾区的报道。在大悲悯、大勇敢的温家宝总理指挥下,营救一直在全力进行。然而,谁都明白,废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许只是一小部分。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废墟下,由于营救的困难,或者干脆由于未被营救者发现,正在绝望地死去。现在所能统计的只有已经获救的人数和确见尸体的人数,而真正可怕的是这两者之间的数字,虽然生死不明,其实凶多吉少。
    ⑤五天来,我写不出任何文字。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惟一能够原谅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个幸存者。是的,我,你,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区,这不过是碰巧罢了。我只是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已。灾难完全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倘若那样,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养我,一旦降灾于我,我必须承受,这原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斯多噶派的主张是对的:人只能顺应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着说什么了。现在,既然仍侥幸地活着,就好好地活,不必为此感到负疚。况且对于任何活着的人来说,死是迟早的事,幸存只是暂时的。然而,正是在这暂时的幸存中,我们一边怀念死者,一边唱响了生命的凯歌。
    ⑥我这样说,既是对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对这次震灾中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劝慰。我当然知道,我们身受的苦难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越是面对大苦难,就越要用大尺度来衡量人生的得失。在岁月的流转中,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过眼烟云。在历史的长河中,灾难和重建乃是寻常经历。
    ⑦造化播弄人类的命运,我们都是幸存者。用这个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灾者都是我的亲人。用这个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间纷争的狭隘和渺小。最后我忍不住要加上一句:对于那些把今年奥运和这次地震的意义都归结为爱国主义的家伙,我完全无话可说,只有彻底的蔑视。
21.结合全文,理解“此时此刻,一切文字的表达都是虚伪”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2分)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南通市六县(市)重点中学联考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2007~2008学年度淮北市九年级“五校”联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