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四川绵阳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附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9届四川绵阳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附答案(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07年1月27日上午8:00—9:40】高中2009级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6页;答题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22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试题预览
  保密 ★ 启用前 【考试时间:2007年1月27日上午8:00—9:40】

高中2009级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6页;答题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22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写法、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jí)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B.秦腔、皮影戏总是有人演、有人看,演和看都渲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C.我的脚踏上了新鲜(xuān)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D.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fēi)紧掩。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以振兴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对今日的国事置身事外,简直不大可能。
B.不法商人昧着良心,制造大量的“红心鸭蛋”来坑害消费者。他们真是不名一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C.校长对我们十分关心,经常深入食堂和教室,了解我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真是无所不至。 
D.刘翔在全球田坛刮起了“黄色旋风”,我们希望这位年轻的运动员在巨大荣誉面前安之若素,不断进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卫生部上周六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与30年前相比,中国儿童的平均身高增长了近6厘米左右。
B.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条件十分艰苦的形势下,经过自身刻苦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C.藏红花适于生长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20℃,夏季最高气温不高于35℃且气候干燥的地区。
D.2007年元旦前夜,在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新年新诗会上,都受到数以万计的电视观众称赞。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穆旦的《赞美》,陈敬容的《窗》,食指《相信未来》等等。
B.《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录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狂人日记》等作品。
C.《我的呼吁》的作者史怀哲、《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马丁•路德•金都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D.先秦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灵魂   ②我们应当努力开发中华传统文化资源 ③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盛会  ④2004年雅典奥运会就向全世界展示了希腊文化,引起传统热潮   ⑤特别要介绍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和体现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神韵
A.③②①④⑥⑤    B.③④①②⑥⑤    C. ①⑤③④⑥②    D. ①④⑤⑥③②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②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③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④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⑤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节选自川端康成《花未眠》
6.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朵花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我们用毕生的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作者认为活下去的目的是为了看到花的美。  
D.只有我们坚韧地活着,才能不断发现美。
7.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美的原因是
A.能够真实再现出美。 B.作品出自名家之手。
C.比自然界的颜色还美。 D.二者都是著名艺术品。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的“微不足道的问题”,也是触动作者情感的原因,都指花未眠这件事。
B.作者发现花未眠,引出美与审美,认为“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C.通过“海棠花”“晚霞”,可以看到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不相融合,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D.通过文段可以看出,真正能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请
B. 何坐 坐:坐下
C. 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到……去
D. 叶徒相似 徒:只是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以晏子短                       为其来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寡人反取病焉
太后盛气而揖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三辱”晏子——羞辱他长得矮,嘲笑他不配为使,诬蔑齐人为盗;晏子都能机智、巧妙地回应,体现他善于周旋的外交才干。
B.文中“齐无人耶”“然则子何为使乎”“齐人固善盗乎”等句子,表现了楚王的狂妄自大、傲慢无礼。
C.楚王诬蔑齐人“善盗”, 晏子用化橘为枳的故事类比,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是楚国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D.在两段话中,晏子“针尖对麦芒”,以巧妙的言辞击败了楚王的挑衅,楚王感慨说不能同圣人开玩笑,否则就会生病。

第II卷(共78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答题卷的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长相思①
纳兰性德②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③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词牌名。词谱规定,上下阙头两句都要叠用后两字。 
②清代著名词人。
③即山海关。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词的上下阙头两句对表达这种感情起什么作用。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9分)
(1)__,__,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_。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3)那河畔的金柳,__;波光里的艳影,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4)__,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 (朱自清《荷塘月色》)
(6)群臣吏民,__,受上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 (《荀子•劝学》)
(8)三军可夺帅也,__。 (《论语•子罕》)
(9)防民之口,__。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15.下面是刘华同学给绵阳科技博物馆王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三处语言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3分)
王馆长:
因为学校要召开学生大会,本来约定明天下午去你的寒舍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一事择期通知。
刘华
2007年1月14日
16.仿照下面的句子,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写一组句子。(3分)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五、(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牡丹的拒绝(节选)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7.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含义。(3分) 
18.结合全文,概括牡丹“美”在何处。(3分) 
19.文章开头写人们“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去洛阳有什么作用。(3分)
20.为什么说“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4分)


六、(40分)
21.  请以“歌声与微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①不少于700字。②书写工整。③不得抄袭。       
 
高中2009级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第Ⅱ卷)答题卷

题号 四 五 六 卷Ⅱ总分 总分人 总  分
复查人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四、(25分)

12.(6分)(1)                                                                                                             
                                                                                                                                         
                                                                                                                                         
(2)                                                                                                            
                                                                                                                                         
13.(4分)                                                                                                                    
                                                                                                                                         
                                                                                                                                         
14.(9分)(1)                                                                                     
(2)                                         
(3)                                                                                    
(4)                                         
(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下一个『2009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