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成都石室中学高2008级2006——2007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是选择题,共42分,答在机读卡上。第Ⅱ卷108分,答在答题卷上。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忖度(duó)谄(chǎn)媚
试题预览
  成都石室中学高2008级2006——2007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是选择题,共42分,答在机读卡上。
第Ⅱ卷108分,答在答题卷上。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  题  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度(duó)    谄(chǎn)媚     偏裨(pí)      笑容可掬(jū)
B.纨绔(kù)     埋(mái)怨        掰(bāi)开     自惭形秽(huì)
C.寒伧(chen)   汲(jí)取       癖(pì)好      忐忑(tè)不安
D.笑靥(yè)     盥(huàn)洗     朔(shuò)风    面面相觑(q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烦躁     焕然一新     萍水相逢     悬梁刺骨
B.厮守     柳岸花明     手足无措     委曲求全
C.誊写     犄角之势     老态龙钟     无精打采
D.冠冕     罄竹难书     稗官野史     融会贯通
3.下列词语或词语中的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两讫:商业上指买方和卖方的交易手续已经完成。     毫发无爽  爽:爽快。
B.竦然:害怕的样子。                 以手加额:把手举到额上,表示沉思。
C.弥留:重病将死。                   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
D.原委:事情原来的样子。             放诞无礼  放诞: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B.27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其间沧海桑田,世事无常,但他从未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的方向。
C.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的灵感。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B.反思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和母语及母语文化边缘化现状,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风暴的旋风下正面临传承危机,令人担忧。
C.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提高国民素质。
D.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侵权、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6.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小说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唐代产生了传奇小说,宋代兴起了话本小说,明代出现了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清代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B.《赤壁赋》是一篇“赋”,“赋”讲究辞采、体物铺陈。《陈情表》的“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讲究对偶,对偶句往往由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C.《逍遥游》节选自《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失街亭》节选自《三国志》,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促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项链》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作家,其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是巴尔扎克,他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用总标题为《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三星堆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定位
三星堆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起步时期最早发现的大遗址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三星堆遗址被发现,到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掘,三星堆就以历史久远、文物精美、文化独特、神秘莫测而引起世人的瞩目。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它距今约有4000—5000年的历史。据专家推测,三星堆应是成都平原历史最久的古蜀国的中心,而且它处于与之相连续的系列古文化遗址的中心位置,从科学角度来判断,在其周边还会有一系列与之相呼应的遗址群。因此三星堆的发现对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三星堆的发现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的发现与长期以来人们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地方是完全不同的。其次,它的发现也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传统上认为在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等观念。而三星堆遗址的发展证明,它应是我国商周时期前后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它的文化虽然具有独特性,但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三星堆遗址是我们了解四川地区,甚至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评价三星堆的发现?专家们认为,三星堆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能够改变人们对古代历史或文化的认识。三星堆的发现毫无疑问可称之为重大发现,它完全可与当今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相提并论,如德国谢里曼发现的特洛伊古城等。
世界考古学界公认,对于古文字的解读与破译,属于重大的科学难题。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完全没有被解读破译出来的古文字没有几种了,也就是玛雅文字等两三种。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古蜀文字属于未被破译的古文字之一。而且,不仅仅是文字我们目前无法破译,就是一些出土的文物本身,考古学界以前也根本没有见过,甚至都叫不出名字来。因此,对于三星堆文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进行。
7.下列不属于“三星堆的发现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原因是
A.三星堆的发现与长期以来人们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地方是完全不同的。
B.三星堆的发现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C.三星堆在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
D.三星堆文化虽然具有独特性,但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举世瞩目,其产生的轰动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谢里曼对特洛亚城址的发掘。
B.三星堆是我国考古学发现的最大遗址,对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C.三星堆所出土的某些文物,在世界考古学界以前也根本没有见过,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D.三星堆的发现将改变人们对古代历史或文化的认识,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古蜀文字是未被破译的古文字之一,即使世界考古学界也无法破译。
B.三星堆是我国商周时期前后一个重要的诸侯国,由于在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所以其文化具有独特性。
C.三星堆处于古文化遗址的中心位置,所以它是成都平原历史最久的古蜀国的中心。
D.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属于重大的科学难题,还需要世界考古学界对它进行破译与解读。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置杯焉则胶     ②得佳者笼养之    ③昂其值    ④试使斗而才  ⑤成以其小,劣之   ⑥日与子弟角     ⑦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⑧夫子不远千里   ⑨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⑩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⑾侣鱼虾而友麋鹿     ⑿舞幽壑之潜蛟
A.①⑦⑩/②④⑥⑨/③⑿/⑤⑧⑾        B.①④⑦⑩/②⑥⑨/③⑿/⑤⑧⑾
C.①④⑦/②⑥⑨⑩/③⑿/⑤⑧⑾        D.①④⑩/②⑥⑨/③⑿/⑤⑦⑧⑾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②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③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下册)
【注】①陂陁(pō tuó):山势倾斜不平。    ②褰(qiān)裳:提起下摆衣襟。
    ③洒然,吃惊的样子。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足以席众客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
13.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苏轼“适意为悦”的一组是
①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
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③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④遂相与营之
⑤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⑥
14.下列是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通过对苏轼谪居黄州后,或与二三朋友畅游西山,或乐建九曲亭,或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等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苏轼的忧乐观。
B.文章首先总写武昌附近的水光山色,自然景物,随即由景及人,引出修建九曲亭的苏子瞻。作者写景采取了由近而远、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的手法,动静结合,浓淡相融。
C.本文写苏轼虽然遭受政治了打击,却并不悲观失意、怨天尤人。表现了作者“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以适意为悦”,不以物伤情的主旨,这既是宽慰兄弟,也是劝慰自己的话。
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纡徐畅达,平淡悠远,令人读之余味不尽。作者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层层进逼,耐人寻味。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文言句子翻译(8分)
(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                                            
(2)把下面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从描写的角度看,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动”与“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
(1)关于赤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过其雄壮的景色:              ,
               ,                  。在《前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表达人生如寄的惆怅:寄蜉蝣于天地,                  。                ,                 。
(2)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②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③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④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8.第①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
19.第③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
20.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8分)
答:                                                                    
                                                                              
                                                                        。
21.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B.作者认为尽管无数的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但浮华的现世已经不可能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
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08届四川绵阳高二语文上期期末考试附答案』  下一个『2009届四川绵阳高一语文上期期末考试附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