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文字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文字版)(高三下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2008.5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砥砺谛听诋毁嫡传弟子B.信笺蒹葭缄默草菅人命C.内讧哄劝轰响烘云托月D.荫凉氤氲殷鉴万马齐喑2.下面各句中加点
试题预览
  200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08.5
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砥砺    谛听    诋毁     嫡传弟子
B.信笺    蒹葭    缄默     草菅人命
C.内讧    哄劝    轰响     烘云托月
D.荫凉    氤氲    殷鉴     万马齐喑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不久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公开呼吁干涉市场。刘明康是中国金融业监管层第一个表态呼吁“救市”的高官,因此吹响了政府“救市”的“集结号”。
B.最令人错愕和震惊的是,和正常的反映相反,西方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竭力迎合“藏独”分子的行为。
C.漫长的许霆案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对许霆案的社会意义窥一斑而知全豹:有人借此看见人性中德性的薄弱,有人欢呼公众舆论的强大,还有人试图用它来警醒法律的疲惫。
D.当下,整个神州大地正在掀起一股公祭大潮,炎帝、黄帝、大禹、孔子、老子……纷纷被抬出来供顶礼膜拜。老祖宗们不再是躺在博物馆里睡大觉的老古董,而是成了人们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7年全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其中,即将竣工的北京奥运场馆“鸟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项目的桂冠。
B.马英九的施政方针深受台湾广大民众欢迎,因为它符合台湾民众希望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族群和平、不要内斗、不要撕裂、不要战争的要求。
C.自从1957年5月和平解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西藏人民就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天翻地覆。
D.刚刚过去的特大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里特殊的温暖。
4.下面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本人比较认同这样的国学定义:国学分为狭义上的国学和广义上的国学,狭义上的国学就是指经史子集,而广义上的国学则包括民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学术与文化之总和
② 对国学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可能会像对文化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一样,看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③ 但是,如果对研究讨论的对象没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标准,对对象的讨论和认识往往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研究和讨论往往就深入不下去
④ 尤其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就是当年的国学大师们,如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对国学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分歧
⑤ 因为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很难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A.①②③⑤④ B.⑤①③②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⑤④③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拙 效 传
(明)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5.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      过:经过
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            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        坐:因为
D.主者谅其无他                  谅:原谅
6.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而四拙以无过
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唯恐其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
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与诸门隶嬉游半载
7.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3分)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 B.②⑥        C.①②④ D.①⑤⑥
8.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9.翻译和断句。(9分)
(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译文:                                                                               
②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译文:                                                                                 
(2)请用斜线为下面文段断句。    (3分)
柳 贵 乎 垂 不 垂 则 可 无 柳 柳 条 贵 长 不 长 则 无 袅 娜 之 致 徒 垂 无 益 也 此 树 为 纳 蝉 之 所 诸 鸟 亦 集 长 夏 不 寂 寞 得 时 闻 鼓 吹 者 是 树 皆 有 功 而 高 柳 为 最。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晓  步
王国维
兴来随意步南阡,夹道垂杨相带妍。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注】
【注】该句意为:我不惜日日冒着春寒,与鸥鸟同游于野烟之中。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是王国维的名句。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说该句的妙处。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纵一苇之所如,               。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4)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女子小人疑议探析
卞  权
读书贵质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若有疑不质,就成了书本奴隶,一旦留下误解与妄解,难免产生一谬留千载的憾事。拜读白子超先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文后(原文载《新民晚报》),拟对该文所引的六种解译作一补充,权作第七种解译,能否判为正解,不才未敢遑论,谨移樽就教于子超先生。
历来,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三句语录的译解,诚如白文所引的译证,不但把“唯女子……”中的“女子”(古文合成词组)译为“女人”(现代单纯词),而且几乎一律将“女子”译同于“小人”。当代儒学大家南怀瑾先生也说:“有一次一个妇女团体要我去讲中国文化,就有一位提出《论语•阳货》中这两句话来问我,我说我不敢说,我说了你们要上来打我的。她们说不打。我说你们不打,我就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护的。”(语出南怀瑾《论语别裁》)犹见“只有女子与小人一样难以教养”的译解,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译”。我查阅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其他多种名家译本,基本上大同小异,“唯女子”两千多年来竟牢牢地与“小人”绑在一起。唯因持此“定译”的多为名家学者,令人持疑而难质……然而,学古不泥古,疑义相与析,又不甘存疑善罢,乃因从古文今译的“信”、“达”、“雅”三个互相依存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定译”,总是感到疑云难消。倡行“克己复礼”的孔子,自然心怀敬母爱妻的仁德,岂能违背伦理道德,一杆子将慈母与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况且一部《论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莘莘学子,并非是当时的闺中女子。从来论文强调“文品”与“人品”的融通辨析,倘若孤立地就文译文,断章释义,乃至望文生义,表面上看也似忠于原文,如顾及全文整段,就会发现牵强附会,使人难以信服。
存疑数十年,终于在去年春天从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论语新解》中寻到了解疑答案,我欣喜不已。原来,疑问的症结出在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名词+词缀),去套用孔子(春秋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代词+名词)。《论语》中所涉的“女”字,在词义和语法功能上有多种分工,其中有18个“女”的音义训诂无一例外都同于“汝”(rǔ),都是人称代词,译为“你”或“你们”;而“子”是古文名词,译为“学生或弟子”。系因《阳货》篇中的“女子”并非现代文中的单纯词,而是由两个单音实词构成的词组。
辨别了古今词语在虚、实、音、义,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演变的误差,《论语•阳货》篇载的原文即可作如下解译:
“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难以教养的,教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而自满),教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埋怨(因不懂而怨天尤人)。” 
上文新译并非主观猜测,系按古文今译的规范诠释的。古文中“女”作“汝”通用已屡见不鲜,“子”作学子、弟子解译,诚为正解。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拿现代文中的‘女子’,套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文言文中的‘女子’,失之偏颇”(金池:《论语新译》)。“有时真理只要跨进一小步,就会成为荒谬”。循此,倘若这一最新解译能予认同的话,传统翻译无疑是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怎不令人浩叹千古!
译文之道千变万化,唯此,朱自清先生对古文翻译曾有提示:“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文场学林多诤谏,毕竟随人说短长者多,深思独疑者少,稍有疏忽很容易闹出“以今淆古”的笑话,甚至滑入谬误,尤在古文翻译与古文教学中,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选自2008年1月2日《中华读书报》)

12.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都将《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
B.作者认为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不符合孔子克己复礼的道德行为规范。
C.将“女子”翻译成“女人”,符合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古文翻译“任何词句和语汇都是可以分析的”的观点。
D.用后代通用的单纯词“女子”,去套用孔子时代文言实词的合成词组“女子”,就是所谓的“以今淆古”。
E.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因此文言翻译要注意古今的差异。
F.其他著作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翻译成“女人”,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论语新解》的解释也只是一家之言。
13.不属于作者对《论语•阳货》中“女子”的翻译存疑数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翻译有断章释义、望文生义之嫌。
B.传统翻译没有注意到《论语》的教育对象。
C.传统翻译割裂了“文品”与“人品”的关系。
D.传统翻译用后代的单纯词套用古代的合成词。
14.将“女子”翻译成“女人”,本来只是一个词语的翻译问题,为什么作者却说这“让孔老夫子蒙冤受屈了两千多年”?请用原文回答。(4分)
答:                                                                            
                                                                                
15.人们习惯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翻译为“女人”,本文认为形成这种思维定势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童道明
北京有家基辅餐厅,墙上贴着“基辅罗斯”的金字招牌。这可是俄罗斯的源头和根苗!俄罗斯大地上出现的第一座城市是基辅,“基辅罗斯”乃是俄罗斯历史实体的最早称谓。 
在一千多年前,如今称为俄罗斯的广漠土地上,生活着一个最大的族群——斯拉夫人。俄罗斯大地的先民们相信世上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光明的上帝,一个是黑暗的上帝。光明的上帝善良,主宰着白天;黑暗的上帝凶恶,主宰着黑夜。这样,天长日久,俄罗斯的先民这种对于太阳的信仰,也积淀在世世代代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之中。 
俄罗斯的第一部文学经典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伊戈尔远征失败之后他妻子雅罗斯拉芙娣的一段哭诉,便是全诗的华彩乐章。雅罗斯拉芙娣恳求太阳帮助她丈夫得救回家,因为她相信:“光辉的太阳,能给每个人带来温暖。”
俄罗斯的第一诗人普希金(1799-1837)也是俄罗斯的一位太阳歌手。他在一首题名《饮酒歌》(1825)的诗里,把太阳与诗神与理智放到一起来歌颂,同时他诅咒黑暗—— 
缪斯万岁!理智万岁!…… 
太阳万岁!黑暗万死! 
我们在普希金的诗句里听到了俄罗斯灵魂的呐喊。 
我用俄语读到的第一首普希金诗作是《冬天的早晨》(1829)。这首诗的开头一句明白如话:“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初学俄文的外国人都爱读普希金的“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就像初通汉语的外国人都爱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我真正领悟“严寒和太阳”的美妙,是1957年在俄罗斯度过了头一个冬天之后。那年寒假我到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名叫“旅行家”的疗养院休假,遇到一个阳光璀璨的冬日,一早走出户外,只见周遭的白雪都在闪闪发光,便情不自禁地朗读了“严寒和太阳,多么美妙的日子!……” 
俄罗斯的冬天常常飘雪,天灰蒙蒙的,人在阴霾中耽久了心里自然会渴望见到太阳。当有一位诗人用一句动人的诗说出俄罗斯人的这一自然渴望,他便注定会成为一个在俄罗斯诗歌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诗人。
这个诗人叫巴尔蒙特(1867-1942),是个现代派诗人。他有两首歌唱太阳的诗。一首叫《我们像太阳》(1902),一首叫《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到太阳》(1903)。这第二首是最有名的,它这样开头——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蓝天。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
和高山。
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专章写到巴尔蒙特,说他自己当年开始学着写诗的时候,“曾希望见到那个写下了‘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的人。”
20世纪初,巴尔蒙特在俄国头顶天才诗人的桂冠。10年之后,一场空前的革命风暴向他逼近,原本以为仅仅是一阵和风吹来的诗人乱了方寸,1920年巴尔蒙特流亡国外,1942年12月24日,诗人在孤独中客死巴黎。(2007年10月10日《中华读书报》)
16.文中画线文字揭示了一个诗人成为一个民族杰出诗人的重要条件。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条件是什么。(4分)
答:                                                                            
                                                                                
17.“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这句诗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触动人心的内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体验。你认为这个名句包含哪些层面的意思?(5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渔关镇中九年级第六单元测试卷』  下一个『2008年莆田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