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语文试卷及答案(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语文(正题)2008年5月命题单位: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须交答题卷.一、(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积攒/攒动角度/群雄角逐鲜见/鲜为人知B.勉强/强
试题预览
  2008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

                语  文(正题)       2008年5月

命题单位: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为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须交答题卷.
   
 一、(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积攒/攒动    角度/群雄角逐    鲜见/鲜为人知
    B.勉强/强辩    横行/纵横四海    弹道/弹冠相庆
    C.颤抖/颤栗    省心/不省人事    落魄/丢三落四
    D.纤绳/纤维    抹布/转弯抹角    没落/没齿不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2008年贺岁片《集结号》充斥着震耳欲聋的厮杀声,而在镜头之外,金融市场的战争有时同样残酷和充满风险。
    B.徜徉在嘈杂的街市上,穿行在五彩缤纷的人流中,聆听着从红木花窗里飘山的苏州评弹,我感受到了熙熙攘攘中的一份清闲。
    C.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然,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13次。
    D.他们好学,而且常常有奇思妙想,能把毫不相干的两样产品组合在一起使用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让群山披上绿装是整个区域保护建设的基本要求,但青龙山地区开发建设管理滞后,开山采石现象屡禁不止已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B.受场地的限制,吴旭东特别擅长的大幅山水作品展出并不多,但观众们依然可以充分领受到他笔墨开合的深厚功底。
    C.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许多言论并非创新,他提出的东西方对某一品牌的文化含义有不同看法早已为人家所熟悉。
    D.前段时间,部分网民对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于是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华南虎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文意概括卫星拍摄地球图片的过程,不超过40个字。(5分)
    迄今技术最先进,分辨率最高的商业对地成像卫星一一“地球之眼—1”从美国阿拉斯加州、维吉尼亚和挪威、南极洲的4个地面控制站中获得拍摄目标的指令,它的两大星象跟踪仪将校准其照相机的位置和角度,一旦卫星越过地面目标,如鸟巢奥运场馆,反应轮就会转动,给卫星确定方向。当靠近目标的适当位置时,这些轮子就会反向转动,让卫星悬停在空中旋转,使排列好的照相机的镜头对准目标。卫星根据地面站传输的信号,确定拍摄的曝光时间。此照相机能以每2秒20,000 37,500x1像素条的速度扫描目标,可在2分钟内轻易产生一张900亿像素的图片。卫星每天40次通过无线电波向地面站下载加密了的图像数据。一旦把这些下载的数据转换成完整的卫星航片,就可以向买家出售了。

                                                                                                                                                                                     
    5.请以“老师的目光”为重点,仿造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4分)
    老师的目光是那悠悠的小桥,桥的一端连着现实,一端连着希望。

                                                                                           二、(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8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别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6.对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恨子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3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口:“吾得其为人。”
    ⑧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巳③④⑤    D。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十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巧,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3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3分)

    (3)则已有忧天’卜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迪宰相。(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问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1.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④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同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⑤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
    ⑥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⑦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20分)
    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一一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是春天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一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次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一一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权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2.“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乘,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13.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4分)


    14.“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15.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6分)



    四、(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反省过分“世俗化”倾向
陈平原
    北京大学1993年的拆南墙改建商业街,以及2001年的重建南墙,都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前者象征着北大走出象牙塔,从注重政治与学术,转向强调市场与社会。至于后者,当然不仅为了整治大学周边环境,而且意识到此举确实冲击到北大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得原本以学理深厚、思想自由见长的北大,也逐渐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十几年间,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左冲右突,上下求索,努力在精神价值与世俗利益的巨大张力中,寻求尽可能稳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说中国大学之过分“世俗化”,有几个观察角度:第一,强大的资本力量,凭借大笔捐款而影响大学的具体决策乃至办学宗旨,这样的例子,在牛国还很少见。第二,大学为了“生产自救”,主动走向市场,筹办大时公司以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如“董事长国学研修班”等),这方面,各大学各显神通,多少都有斩获。第三,教育行政力量强力介入,使得各大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主。这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摆在面子上,谁都无法回避。第四,隐约存在着的学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交换,比如大学送现任官员博士头衔或教授职称(通过合法手段),敦请有魄力且有资源的退休官员出任院长或校长。后者现在很时髦,不说投桃报李,就算全都出于公心,此举在为大学带来丰厚人脉,使得其日后“好办事”的同时,也带进了某些官场气象。今天中国的大学,变得越来越像官场了。
    美国密歇根大学,因是公立大学,必须接受政府的检查与指导,校长及教授们抱怨“行政权力过度约束”。比起中国的大学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以及大学中人的曲意逢迎,导致今日中国一些大学混同于官场。过于世俗化的,除了办学理念,还有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学中人,本应追求独立人格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但在商业以及行政的双重压力下,这种“声音”已逐渐消失了。
    这就说到人们常常议论的大学是否需要“围墙”。在我看来,围墙分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有形的围墙,欧美各著名大学或根本没有,或不很明显;可不管置身于中小城市(如哈佛大学、海德堡大学),还是大都会(如哥伦比亚大学或巴黎四大),人家的校园都很幽静。我们的校园,有高大完整的围墙,但根本挡不住商业大潮以及世俗口号铺天盖地,以至你想“躲进小楼成一统”,都很难做到。大学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以及高校的过分世俗化,使得围墙里头的教艘与学生,都很难再有一颗平静的心,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己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请允许我套用: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
  16.下列关于北京人学拆、建南墙事什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拆南墙意味着北人开始注重市场与社会,而不再强调政治与学术。
    B.拆南墙是北人忽略教科研水平、急功近利的表现。
    C.重建南墙是为了纠正办学理念的偏差,而不是为了整治周边环境。
    D.拆与建体现了北人在精神价值和世俗利益的巨人张力中寻求平衡的努力。
  1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教育行政力量对人学的介入是必要的,但必须有度。
    B.学术与权力的交换未必全出于公心,但客观上对人学也不是没有益处。
    C.欧美著名人学的校阅很幽静,主要因为没有铺大蔬地的商业人潮和世俗口号。
    D.要办好人学、造就人才,要注重教授、学生的精神面貌。
    18.中国大学过分“世俗化”有哪些突出表现?请分条概括,不超过40字。  (6分)



    19.作者认为人学过分“世俗化”有什么不好影响?  (6分)



    (二)实蝴类文本阅读
    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贝聿铭:创造令人震惊的美
徐梅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老人给年轻设计师的忠告是,“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儿,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所以说,建筑师脸皮要厚一点。”
    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贝聿铭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设计。尽管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奖章,但是人们对这件作品的争论迄今未休。
    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里不止一次拿贝聿铭的设计“开涮’。比如国际刑警组织的侦探驾车请来符号学家兰登,配合调查卢浮宫凶杀案。车子经过卢浮宫,侦探问:“你喜欢我们的金字塔吗?”
    兰登皱了皱眉:“密特朗是个很大胆的人”。
    其后,兰登与法希一同探访卢浮宫。兰登出于客气,敷衍了一句,“你们的金字塔真宏伟。”法希则毫不客气地说,那是“巴黎脸上的一块疤”。
    贝聿铭应法国总统密特朗之邀参与卢浮宫重建时,已经64岁。得知他要在卢浮宫外放上一座玻璃金字塔,法国人气昏了,指责这个建筑已经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它是一个庞大的,破坏性十足的装置。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对贝聿铭的抨击进而演化成一场运动,贝聿铭回忆说,当时翻译都吓坏了,“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的答辩”。
    他们与法国人一起对所有设计方案都进行了论证,结果,“金字塔方案是最简明、最有力的”。 
    年轻时候做过不少商业建筑的贝聿铭,功成名就之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博物馆,音乐厅,名人堂这类文化建筑的设计上。
    苏州博物馆有大隐隐于市的气度。将馆址选在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古建筑群的完整性。
    贝聿铭没理会这些指责,“这是设计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但是我不会改变我的设计初衷”。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建设,他先后8次亲抵苏州,为博物馆制订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通过借景与映衬,使得新旧园景笔断意连,最终赢得了肯定。
    年轻时做过不少先锋设计的他晚年时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复古和传统的风格,他的解释是,“建筑不是服装,不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
    但他也不愿意人们说他保守,“我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我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创新相结合,并且,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    
    为达到最理想的设计风格,他宣布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标:“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你的实力?那么扰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20.下列关于“卢浮宫外的金字塔入口”的叙述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卢浮宫外建筑一座庞人的玻璃金字塔,超出了法国人的心智空间,这一设计成为了一件颇具争议的作品。
    B.入口的结构形式融入了异域文化元素,冈此很长一段时期法国人对此争论不休。
    C.设计方案能够通过,也得益于方案本身的高度简明有力,更离不开密特朗的支持。
    D.本文引用《达芬奇密码》中的片段含蓄地表达了对贝聿铭设计的否定态度。
    21.下列关于“苏州博物馆”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州博物馆的选址,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心和否定,印证了贝聿铭“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的观点。
    B.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是贝聿铭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性的设计,给他带来了设计生涯中最人的挑战。
    C.苏州博物馆那种人隐隐于市的气度,完全得益于贝聿铭制订的“不高不人不突出”的没计原则。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二次模拟考试』  下一个『2008年春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