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4.24)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炎陵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4.24)
(高三下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A.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B.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C.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D.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
试题预览
A.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
B.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
C.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
D.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
二、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子中庸思想刍议
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中”和“庸”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基本范畴则始于孔子。考诸历代经学家注疏及时贤诠释,“中”,指合宜、适度、合理、正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对“庸”的理解稍显复杂一些,但多训为“常”“用”。孔子对上古生民朴素的“尚中”思想进行了延展,将“中”与“庸”(即“用”)连在一起使用,使“尚中”的认识论进一步上升为指导人们实践的方法论。“中庸”的实践也就是“用中”。“用中”之方,就在于通过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连接点来确定,以求得双方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万变不离其中,无论客观条件如何转换,都要以“中”、“正”和“宜”为准,在重“时变”的同时,更要遵循、认同于一个最高标准——“中”。
毋庸置疑,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孔子为“救世”而苦心孤诣觅得的方法和准则。他所生活的春秋末世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一切礼乐制度、等级秩序都被破坏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产生悖乱失德社会现象的原因,孔子归结为人们对中庸的乖离所导致的对周代礼乐制度的践踏。因此,孔子认为“救世”的关键在于救人。一方面,他力图从精神上为人们重新确立一个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孔子倡导彼此“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时,劝导为政者施仁政,“胜残去杀” ,“使民以时”。另一方面,要达到仁恕,必须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遵循礼,对个性加以限制,使人们规矩于礼的约束,“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的功效主要在于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而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而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具体操作方法则正是“民鲜能久矣”的中庸原则。
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以“天道尚中”为圭臬,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差的社会秩序。
6.下列不属于影响孔子中庸思想产生的因素的一项是( )
A.“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B.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有其内在规律。
C.孔子以前“中”和“庸”的观念、在上古生民朴素的“尚中”思想。
D.春秋末世“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7.下列有关孔子中庸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中庸的思想是一种讲求“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B.“中庸”的实践追求事物对立双方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折中、一团和气。
C.中庸思想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D.中庸原则就是为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具体操作方法。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将其天道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所衍生的方法和准则。
B.中庸思想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春秋末世产生悖乱失德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中庸的乖离所导致的对周代礼乐制度的践踏。
D.中庸原则要求彼此“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的启示。
B.孔子对于作为“至德”的“中庸”,不仅仅是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更强调实际言行的践履。
C.中庸思想要求为人做事,不要过分,不要不及,而要适当、合理、正确。这对我们仍有现实意义。
D.孔子中庸思想如果在当时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践行,就能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差的社会秩序。
三、 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书博鸡者事 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袁州)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嗛(xián,怀恨)守,即诬守纳己赇(qiú,贿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zuó,揪)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chǐ,剥夺)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chǔ,纸)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雠一言之撼,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贵,将按郡至袁 按:巡视
B.众知有为,因让之曰 让:谦让
C.否则阖门善俟 俟:等候
D.台臣惭,追受其牒 牒:状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博鸡者遨于市 遮豪民于道
B.胁服夺其官 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
C.第为上者不能察 若为民不自谨
D.欲要篡以归 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博鸡者见义勇为、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 ②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 ④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⑤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 ⑥乃与其徒日张 “屈”字游金陵市中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译文:
(2)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译文:
(3)臧使者枉用三尺,以雠一言之撼,固贼戾之士哉!
译文:
14.好的文章讲究章法,尤其注重写好开头、结尾,试分析材料,简要回答问题(3分)
(1)本文的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为故事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和反衬?
答: (2分)
(2)本文先叙后议,篇末点评的写法受到谁的影响?答: (1分)
四、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宋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 词中的“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2分)
答: 。
(2) 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3分)
答: 。
16.古诗文默写。(6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古诗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
①A. ,翠峰如簇。 ,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B.庄生晓梦迷蝴蝶, 。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②A. 别有幽愁暗恨生, 。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B.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7—20题。
云南看云(有删节) 沈从文
①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
②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③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④论色彩丰富,青岛海面的云应当首屈一指。有时五色相渲,千变万化,天空如展开一张张图案新奇的锦毯。有时素净纯洁,天空只见一片绿玉,别无它物,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嘘息,煽起人狂想和梦想,海市蜃楼即在这种天空下显现。海市蜃楼虽并不常在人眼底,却永远在人心中。
⑤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
⑥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⑦可是我们若在黄昏前后,到城郊外一个小丘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这种云彩时,低下头来一定会轻轻的叹一口气。具体一点将发生“大好河山”感想,抽象一点将发生“逝者如斯”感想。心中可能会觉得有些痛苦,为一片悬在天空中的沉静黑云而痛苦。
⑧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这些人其所以热中于习经济、学会计,可说对于生命无任何高尚理想,目的只在毕业后能入银行作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大部分优秀脑子,都给真正的法币和抽象的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以及对于“生命”较深一层的认识。
⑨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10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卢先生摄影作品中对于云物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是什么)。
○11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12月,于昆明)
17.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5分)
(1)第⑧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2分)
○1真正的法币: ②抽象的法币:
(2)第②段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3分)
18.从全文看,云南的云有什么特点?(4分)
19.文中第⑦段“可是我们若在黄昏前后,到城郊外一个小丘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这种云彩时,……心中可能会觉得有些痛苦”,作者为什么“痛苦”? (4分)
20.文章用“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结尾,有什么作用?(4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云南看云》的主旨(2)《云南看云》的艺术手法赏析(3)谈谈《云南看云》的语言特点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两只小狗)
看了这幅漫画,你有何思考或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或记叙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附录1 炎陵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题(4.24)参考答案
1、B (A 仆pú,C祓fú,D靡mǐ)
2、B(防犯)
3、C(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A项感情色彩错,“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B项适用对象错或望文生义,“风云变幻”比喻局势动荡;D项的“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
4、D(A“技术”后加“难关”,B“了”改“的”,C“保障”和“尊重”对调)
5、C(整个后语境来看,举曹雪芹、钱钟书的例子和乾隆对比,说明不爱张扬的却是真正的大作家,爱张扬的却不是真正的大作家。A、B项说“大人物、大名声”,本题说的是“大作家”而非“大人物”,更没说“大名声”,可排除。从后语境看,前一部分谈“大作家、大作品”,最后的落脚点应落在“大作家”上,D项的落脚点落在“大作品”上,又可排除,故选C。)
6、A(此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7、B(“折中、一团和气”错误。)
8、A(B“中庸思想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错;C项“是”改为“孔子归结为”;D项讲的是“仁”的要求)
9、D(只是孔子的设想,不能得出必然结果。)
10、 B(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文中应为“责备”)
11、 D(D 项前“以”,表承接,可不译;后“以”,介词,由于,因为。A项的“于”均作介词,在; B项的“其”均作代词,他的;C项的“为”均作动词,做)
12、 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①的“任气好斗”与 “义”无关;④陈述的对象是“豪民子”,且与“义”无关;⑤“惭”涉及“义”“谋”,但非“直接”表现。采用排除法,选C)
13.参考译文:(1)(他)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意气用事好打架,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扣分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呼少年博市中”,省略句,应补“在”;“下”活用为动词,服从)
(2)总管府里的佐管对他做的事感到痛快,暗地放纵不去过问。(“快”意动用法,可活译为“感到痛快”;“所为”,所字结构,做的事;“阴”,暗地)
(3)姓臧的官滥用法律,来报复一句话的私愤,真是险恶的人啊!(“三尺”代指法 律;“撼”,私愤;“贼戾之士”,险恶的人)
14 、 (1)欲扬先抑 (2)司马迁史传笔法
15、(1)“花态度”指一般的花那种讨人欢心的颜色、姿态;“雪精神”指梅花具有雪一样纯洁、高尚的品格。(2分,各1分)
(2)不同意。(1分)此“醉”并非酒醉,而是观梅时的心醉。诗人为梅花的“精神”、“秀色”所陶醉,在梅花前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浓。(2分)
16、(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①A千里澄江似练 /征帆去棹残阳里 B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②A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7、(1)①金钱,财物 ②有关经济的理论知识
(2)意谓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会重新有诗的感兴和热情,能忘掉世俗,欣赏云南的云的美丽。
18、①素朴、色调单纯、黑而秀、给人轻而秀美的感觉;②健美、飘逸、温柔、崇高,可以使人们从骨子里生出可贵的感情(诗的感兴和热情)。
19、要点:①社会现实使人痛苦;②多数人对云南美丽的云毫无感觉。
20、要点:(1)与前文照应。(2)点明主旨,引人深思。
21、要点参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鄂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高三语文周末测试(4)
』  下一个『
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