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2008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上海市卢湾区2008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沪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8年卢湾区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等填写清楚。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3. 本试卷共7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8
试题预览
  2008年卢湾区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等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 本试卷共7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9分)
雪灾之年,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与平常的年份不同,我们在欢乐、喜庆、团聚的时候,深深地感到这种欢乐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假如节前、节中没有各级领导的运筹帷幄,没有无数的抗灾勇士的英勇奋斗,没有无数的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劳作,打通冰封的道路,让众多的民众回到久别的家乡,给千千万万的百姓在大雪冰封的日子里送来了光明和暖和,我们何以可能安坐在暖和的家中,享受阖家团聚的欢乐。 
雪灾之年的春节,不仅难忘,也发人深省,教给了我们许多平时未必想到或者未必深刻领会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体力劳动,更加尊重体力劳动者。
在自然灾难肆虐,造成无数的电网结冰倒塌、无数的道路冰封的时候,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最惊心动魄的画面是,崇山峻岭中电力工人在数十米高的铁塔上,手持木棒、铁扳手或橡胶棒敲击结冰的电网。最常见的画面是人们手持铁镐、铁铲或是木制的推雪板在铲除积雪。而最感人的画面是破冰的解放军战士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这些触动心灵的画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技术装备,但是人的双手、人的体力还是最基础的。在诡谲多变的大自然面前,现代化也有其脆弱的一面,而克服这种脆弱性的法宝,就是人的体力、人的双手、人的聪明和勇气。正像电力部门的技术专家所说,手工除冰,看似原始落后,但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却是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办法。人类碰到各种非常事件,往往会把本来是常识的东西突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离开了许许多多平凡的依靠体力和双手的劳作,社会的正常生活是无法进行的。劳动创造世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连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都把体力劳动视为高贵而有益的事情,身体力行,手艺高超。 
可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一些同志在强调智力和脑力劳动的重要性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漠视了体力劳动的意义。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人把“劳动创造世界”这个平凡而重要的真理忘却了。君不见,有的理论家振振有词地声称,要发展就要依靠资本而不是依靠劳动。有的经济学家还大谈,只要有了货币,还有什么东西不能买到?不要害怕粮食不够,石油不够,电力不够,只要有了货币,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至于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极低的价值,甚至只有负价值。这些高头讲章,反映出的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心态,似乎在当今时代,体力劳动已经失去重要意义,已经不再是高贵的事业,至多是“低层次的”事情。无怪乎,不少青少年说起未来追求,不是做富商、大腕,就是当大官,罕见想当体力劳动者的,不少人平时连家务劳动也不屑去做,“四体不勤”成了一件洋洋自得的事情。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这种片面性,正是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现在雪灾来教育我们了,该改变一下这种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了。 
如何改变?如何让“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让尊重劳动,尤其是尊重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风尚,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艰苦持久的努力。以笔者之见,至少需要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我们的公众舆论要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多多弘扬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业绩以及他们对发展经济、保障百姓的生活所作出的不可或缺的贡献,表彰劳动者的高贵的品格和感人事迹;同时还要敢于批评那些鄙视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不要再去张扬那些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 
第二,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把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纳入教育计划,尽可能让青少年从小习惯于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劳作,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家长也要把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一件使子女获得健全人格的必修课目。 
第三,各级政府要真心实意地把落实“体面劳动”的要求落到实处,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让尊重体力劳动体现在制度上。同时,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时候,要切切实实地维护好体力劳动者的权益,不仅如此,还要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维护他们的尊严。 

1.文章认为今年的春节“与平常的年份不同”的原因是______。(2分)
2.第三自然段中所描述的一个个“画面”在文中的作用是⑴     ⑵     ⑶      (3分)
3.文中说“现在雪灾来教育我们了”,这句话的具体意思是      。(2分)
4.文中所批评的“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具体表现为⑴      ⑵      。(2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以雪灾之年的春节的“难忘”引出发人深省的道理,由表及里地展开阐述。
B.文中提出“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主要从体力劳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加以论述。
C.文中以托尔斯泰为例,赞美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D.“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这种片面性”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学生轻视贬低体力劳动的愚蠢观念。
E.第四自然段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中“劳动创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F.本文通过正反说理,以提出社会各界应做好的事情结束全文,表达了鲜明的观点。
6.有人说,同体力劳动相比,脑力劳动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使生活质量更高。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19分)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的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湛蓝的天,碧绿的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红色的渔夫帽。“咔嚓”再来一张,“咔嚓”好事成三嘛,当然,那就来个第三张。这清脆的、几乎怀着敌意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一包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虽说没有把烟塞进他嘴里,但却放在了他的手里,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打火机打着了,真是客气之至,殷勤之极。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有点儿莫名其妙,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于是便试着通过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
    “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渔夫摇摇头。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点点头。
    “您不出海捕鱼?”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郁了。
    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觉得不太舒服?”
    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来,伸展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他的体格多么像运动员。“我的身体捧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问题了:“那么您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
    “打得多吗?”
    “收获大极了,所以用不着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青花鱼……”
    渔夫这时完全醒了,变得随和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点儿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我甚至连明天和后天的鱼都打够了。”他用这句话来宽慰这位外国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烟吗?”
    “好,谢谢。”
    两人嘴里都叼着烟卷,随即响起了第五次“咔嚓”声。外国人摇着头,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里的照相机,因为他现在要腾出两只手来强调他说的话。
“当然,我并不想干预您的私事,”他说,“但请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三十几条,四十多条,五六十条,甚至一百多条青花鱼……请您想一想。”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二三次,或许四次——您知道,那情况将会是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您当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会拥有两条渔轮,您就可以……”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库,也许可以盖一座熏鱼厂,随后再开一个生产各种渍汁鱼罐头厂,您可以坐着直升飞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您可以取得大马哈鱼的捕捞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须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然后……”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他凝视着滚滚而来的排浪,浪里鱼儿在欢快地蹦跳。“然后,”他说,但是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然后怎么样?”他轻声地问。
    “然后嘛,”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
    “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正悠悠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曾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伧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德国]伯尔《懒惰哲学趣话》)

7.从构思上看,本文开头描述的多次“咔嚓”声在文中的作用是⑴     ⑵     。(2分)
8.划线句中旅游者“兴奋”的原因是       ,“忧虑”的原因是______。(2分)
9.渔夫和旅游者两人对话中所说的“坐在港口打盹儿”实际象征了______。(3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夫的衣衫寒伧和旅游者的穿着入时对比,显示了两人生活处境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B.作者从两人的身份、个性和思想意识出发展开对话,配以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文章结构曲折,场景生动。
C.文中两个人物,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同,同样对人生目的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D.文章写得轻松随意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活泼的形式和凝重的主题相映成趣。
11.简要分析本文末尾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4分)
12.文中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请简要概括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五空)。(5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13.⑴鸢飞戾天者,_______;经纶世务者,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⑶_______,猛气冲长缨。(陶渊明《咏荆轲 》)
⑷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⑸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⑹是故       ,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⑺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16题。(8分)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阁夜》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战乱连年不息,而好友去世,知交零落。感时忆旧,写下了这首诗。②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

14.作品开首两句显示时间地点的的词语有      、      。(2分)
15.诗人在作品中把多重感慨集于笔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B.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野哭千家闻战伐”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C.“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公孙述等英雄豪杰功业未就的惋惜和悲哀。
D.“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16.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阁夜”悲壮雄浑的意境,请就其中的两点加以具体说明。(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⑤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邵长衡《八大山人传》)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延之官舍(       )                  ⑵能自成家(       )
⑶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  ⑷烛见跋不倦(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 争藏弆以为重            B. 亦不甚爱惜
C. 隐约玩世                D. 而或者目之曰狂士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冒雨行相见/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
B. 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乃忽狂忽喑
C. 忽痛哭竟日/然竟无知山人者
D. 自是对人不交一言/别有不能自解之故
20.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 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⑵ 浅之乎知山人也!
21.作者在文末慨叹“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综观全文,世人所“知”的是     
     ;“无知”的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有诗人之诗,有学人之诗,有才人之诗。
    才人之诗,崇论宏议,驰骋纵横,富赡标鲜,得之顷刻。然角胜于当场,则惊奇仰异;咀含于闲暇,则时过境非。譬之佛家,吞针咒水①,怪变万端,终属小乘,不证如来大道。
    学人之诗,博闻强识,好学深思,功力虽深,天分有限,未尝不声应律而舞合节。究之其胜人处,即其逊人处。譬之佛家,律门戒子,守死威仪,终是钝根长老,安能一性圆明!
诗人之诗,心地空明,有绝人之智慧,意度高远,无物类之牵缠。诗书名物,别有领会;山川花鸟,关我性情。信手拈来,言近旨远,笔短意长,聆之声希,咀之味永。此禅宗之心印,《风》《雅》之正传也。
故作诗未辨善恶,当先辨是非。有出入经史,上下古今,不可谓之诗者;有寻常数语,了无深意,不可不谓之诗者。会乎此,可与入诗人之域矣。    
(方贞观•《辍锻录》)
[注]①吞针咒水:旧时僧尼道士用以驱邪镇妖的法术。

22.文中的“《风》《雅》”即指《      》中的国风、大雅、小雅。(1分)
23.“究之其胜人处,即其逊人处”,作者认为学人之诗的“胜人处”是      ,“逊人处”是      。(2分)
2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写诗终究只是邪门小道,不能验证如来佛祖的大道。
B.本文结构清晰,善用譬喻,形象地阐明了诗人之诗才是真正的诗的观点。
C.“聆之声希,咀之味永”化用老子“大音希声”一说,认为好诗是不能从声音感知的。
D.上下古今、渊博深奥的诗反而不如平常而了无深意的诗更有诗味。
2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人之诗”的特点。(3分)
26.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结合本文观点及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的认识。(3分)
   
   

二  70分
27.请以“思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卢湾区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答 题 卷
一 二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注意: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 80分
(一)(19分)
1.                                                                       
                                                                           
2.⑴                                                
  ⑵                                              
⑶                                               
3.                                                                       
4.⑴                                                                
⑵                                                       
5.(     )(     )
6.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沪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合肥市168中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下一个『湛江市2008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