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100分,时量120分钟。一、语言知识及运用(共18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间或(jiàn)砧板(zhān)苍颉(xié) 垂涎三尺(xián)B.憎恶(zēnɡ) 谄媚(chǎn)窥伺(sì) 睥睨人世(pì)C.湮没(
试题预览
  2007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100分,时量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共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间或(jiàn)      砧板(zhān)     苍颉(xié)       垂涎三尺(xián)
B.憎恶(zēnɡ)    谄媚(chǎn)     窥伺(sì)         睥睨人世(pì)
C.湮没(yān)    蛊惑(ɡǔ)     骨髓(suí)        模棱两可(lénɡ)
D.埋怨(mán)       龟裂(ɡuī)   佝偻(ɡōu)        戛然而止(ɡǎ)  
2、下列语句中,书写全都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 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我就不是王了。
B.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型,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
C.所谓得体不是娇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言不由衷的话,那样根本谈不到具体与不具体。
D.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莹光屏,激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象。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感同身受的感受。
D.这里他虽然曾来旅游,可是这一回心情不同,鱼的乐趣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因此,我们关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B.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的母亲。
C. “神舟”六号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对飞船发射、飞行、返回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精心设计,准备了应对预案。
D. 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和希望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却常常迷失了自己。
5、下面对各句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家族)
B.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致,尽)
C.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以,连词,表修饰关系)
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往,到)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
第1页  共8页  高一语文期考题
B.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趁着时局动荡归隐吧,乐天安命,还犹疑什么呢?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D.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又何必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我们都被拖累病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6分,7~9题每题3分)
百丈山记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bēi bì ,低洼、矮小的意思)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fèn,喷射而出)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7、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循,沿着)              
B. 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隘,狭窄)             
C. 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烛,蜡烛)              
D.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殚,尽)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曲折而上/谁得而族灭也
C.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独夜卧其上/其可怪也欤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节以“涧”为中心,贯串着对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节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②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11、本文记述了六处胜景,请你依据上文把剩下的几处补全。(3分)
石磴、        、         、          、石台、瀑布。
三、古诗鉴赏及古文默写(共1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第2页  共8页  高一语文期考题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分)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3分)
答:                                                              
                                                                  
13、按要求默写(共6分)
①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③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                   。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5分)
    沙之聚      张抗抗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是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是尽头。
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种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是没有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着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疑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沙山,如海上飘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加仙山琼阁,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以从山坡上逆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出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时间就滑到了山下。
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裹下一层沙子。
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
第3页  共8页  高一语文期考题
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身体自是滑板,双手代桨,一个个挂在陡峭的沙坡上,前前后后只见憧憧的人影晃动,像一座座移动的沙丘。
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沙子藏在鞋里衣里头发里,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为什么这鸣沙山竟然未被络绎不绝的游人踩塌?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
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一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鸣沙山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舒缓而坦然,没有一丝波纹和皱褶。
是月牙泉的女神,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
是沙漠的精灵,不厌其烦的一个游戏吗?
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是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赶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
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
人们难以察觉风的工作。人们不会知道,沙子也是可以塑造的。不是用强力粘合剂,不是用万能胶,更不是用强于“沙”的水泥,而就是用这无形无状无色无味的风。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临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须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变的演进之途。想必是,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声声驼铃,在大漠上叮咚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4、文章三次提到“读不懂鸣沙山”,试分析每一次读不懂的原因。(6分)
15、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3分)
“当风渗透了沙子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16、本文的作者借“沙之聚”的景象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3分)
17、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先写             ,再写             ,最后写                。(3分)

五、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直到由中国设计的上海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由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有那么多的细节被我们轻易忽略了。譬如,德国设计师在靠近站台约50厘米内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会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恰恰是诸如此类的细节,决定了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一号线近乎完美的设计,正是基于德国设计人员细心的观察,科学的计算,周密的推理,尤其是对于细节与全局关系准确把握的一种理性和自觉,最终才能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
生活中,你注意过一些细节吗?有过对各种细节的感悟吗?有没有思考过诸如“细节与全局的关系”等问题呢?
请以 “细节” 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4页  共8页  高一语文期考题

2007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A C D A C C B C





10、①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译:然而百丈山值得一看的地方,到这里也就穷尽了。(2分) 
②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译:于是分别写小诗来记述所到的地方,呈现给同游的各位。(2分)
11、石磴、 小涧 、 山门 、 西阁 、石台、瀑布。(3分)

12、(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1分)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铿锵有力、宏亮)(1分)
(2)① 写曲终时的景色。(1分)
② 写出了作者于琴声之中的沉醉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2分)
13、按要求默写(共6分)
① 廊腰缦回 ,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
③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 , 而倔起阡陌之中 。

14、答案:第一次:因为“我”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因为“我”不明白“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2分)
第二次:因为作者在登山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它的坚实它的刚硬它的有棱有角,又感受到沙的柔软,女性般的温柔,因而弄不懂它的性别。(2分)
第三次:因为“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但鸣沙山没有低矮下去。(2分)

15、答案:这里的风显然是代表了一种精神,而沙子则代表了人,当一种精神为众人所拥有时,它就会形成一种凝聚力,把人心凝聚起来。(3分)

16、答案:即借沙之聚写人心之聚,沙之聚需要风,人心之聚则需要一种精神力量。(3分)

17、答案:先写读不懂鸣沙山,再写理解“风聚沙”,最后写由此而产生的感悟。(3分) (61.187.94.8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下一个『茂名市2008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