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淮安市淮阴区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淮安市淮阴区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3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沼泽(zé)涟漪(yí)褐色(jié)烙印(lào)云蒸霞蔚(wèi)B.瘠薄(áo)湖泊(pō)排筏(fá)骸骨(hé)茕茕孑立(jié)C.馨香(xīn
试题预览
  淮安市淮阴区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沼泽(zé)      涟漪(yí)      褐色(jié)    烙印(lào)    云蒸霞蔚(wèi)
B.瘠薄(báo)       湖泊(pō)      排筏(fá)     骸骨(hé)     茕茕孑立(jié)
C.馨香(xīn)       脸颊(jiá)     罡风(gāng)   孱头(càn)    绿阴蔽天(lǜ)
D.愧怍(zuò)       蹙眉(cù)      趿拉(tā)     沮丧(jǔ)     促膝谈心(qī)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婉转     伶仃      寒喧      衣衫褴褛
B.暴戾     伎俩      尴尬      礼上往来
C.斑斓     骷髅      诽谤      残羹冷灸
D.褶皱     糟蹋      稀薄      和颜悦色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演员黄河很小的时候就崇拜太平天国英雄陈玉成,没想到多年以后,他自己摇身一变, 成了荧屏上的陈玉成了。
B.他雄心勃勃,准备开一家当地最大的电脑超市,可是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的创业计划成为纸上谈兵。
C.未来怎么样?没有谁可以预知。但我们确信,那未来的一切,恰如明日黄花,是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魅力的。
D.青年人就是要亮出自己坦诚的心胸和率真的个性,我们不愿再在有一些人所提倡的一团和气的为人处事方式中丧失自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 通过这件事,使我们明白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B.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的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C. 公共图书馆开放的时间越来越长,馆员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连法定的节假日也不例外。
D. 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建设有贡献的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5——7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

5.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6.对于“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与日本、韩国等有较大差距。
C.整个社会风气较为轻浮,重视物质财富的积聚,轻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D.随着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
击。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
理解与支持。
C.弘扬中秋“和”文化,是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
化。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0.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羁縻不得还
B.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帝高阳之苗裔兮
D.恐年岁之不吾与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邻之厚,君之薄也。”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第II卷(127分)
四、(23分)
12.翻译下面句子。(9分)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2)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吾所以为此者,                   ____。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臣闻求木之长者,        _____;欲流之远者,       ______;思国之安者,        ________________。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温暖的村庄
安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也开始落了。时光真是无情,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妻子和两个孩子站在胡同口,你看见他们了,他们手拉着手看你慢慢地走近。妻子牵着他们的手不让他们跑,你攸然看见孩子们长高了。时光也真是有意思,女儿的辫子撵上妈妈的长了,儿子在用一双狐疑、期盼又调皮的眼神看着你。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象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你长到八十岁,回头一望,你真的会有没有走过的地方,没有去过的人家。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养过多少鸟多少牲畜,建起了多少房子,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抬一抬腿就到头了,村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选自《散文百家》2007年第07期,有删节)
15.文章开头说村庄是“固执”“自信”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固执”“自信”的理解。(6分)
答:                                                                      
                                                                         
16.第③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7.第④段中作者先说“村庄是很大的”,又说“村庄是很小的”,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                                                                      
                                                                         
18.文章的标题是“温暖的村庄”,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                                                                      
                                                                         
六、语言运用(12分)
19.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0.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4)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使语意连贯。(4分)
①这样不断地加工,石头凿完了,玉就完全出来了。
②如还是写不好,再过几个月还是写这个题目,一定有更好的语句出现。
③作文也如此,修改旧的文章,重写旧的题目,才能不断深造。
④这就像加工玉石一样,今天凿去外面的一层石头,就可以看到一点玉;明天又凿去一层石头,玉看得更清楚。
⑤ 如果文章第一次做得不好,过几个月再重写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优美的语句出现。
⑥ 写文章有深造的方法。
六、写作(70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酷”,原指“残酷”“程度深”“极”……可如今,中学生中也流行起“酷”来:长相英俊的“酷”,打扮时髦的“酷”,冷峻阴沉的“酷”,模仿歌星的“酷”,学习优秀的“酷”。看来,“酷”已被赋予了多个意义。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酷”的呢?你周围有哪些“酷”的人或事呢?你有哪些“酷”的经历或感受呢?  
  要求:以“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命题:韩维佳  杜凤凯




淮安市淮阴区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题卷

题号 一—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第Ⅰ卷(33分)
一 ——三选择题(33分,每小题3分)(1——11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第Ⅱ卷(127分)
四、(23分)
12.翻译句子(每句3分)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3.(1)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
(3)                  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五、(22分)
15.文章开头说村庄是“固执”“自信”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固执”“自信”的理解。(6分)
答:                                                                      
                                                                         
16.第③段说到离开村庄的人对村庄的温暖有一种“疼痛的体味”,这种“疼痛的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6分)
答: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四)』  下一个『第一单元,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