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
(九年级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七单元质量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20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部分注音。(3分) 三省吾身( ) 蹴而与之( ) 庖丁( ) 骈死( ) 风乎舞雩( ) 一箪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2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 ) B.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试题预览
第七单元质量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给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部分注音。(3分)
三省吾身( ) 蹴而与之( ) 庖 丁( )
骈 死( ) 风乎舞雩( ) 一箪食(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2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 )
B.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 通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
D.才美不外见( 通 )
3.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成人之恶(坏的,不好的)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以) D.漫卷诗书喜欲狂(随便)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成人之美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吾与点也 蹴而与之
D.故不为苟得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5.下列诗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日/放歌/须纵酒 B.试问/卷/帘人
C.应是/绿肥/红廋 D.万钟/于我/何加焉
6.诗歌默写。(4分)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想象着与家人一块回乡的句子是: , 。
(2)《滁州西涧》中最富有盛名的两句话是:
, 。
(3)《约客》中将作者等客不至的心境刻画地生动形象的句子是:
, 。
(4)《如梦令》中,在两句话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反复五种修辞的句子是:
, 。
7.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回答问题。(5分)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对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词人站在造口怀古,一开头就提到“郁孤台”,极表怀恋旧日京师以及中原之意。
B.“西北望长安”中的“望”字,深刻地表达了词人急切盼望北定中原的思想感情。
C.“青山遮不住”是说这里的山都不太高,挡不住我北望长安的视线。
D.“正愁余”是“余正愁”的倒文,意思是我站在江畔,正为国家前途发愁。
(2)词中表达诗人怎样的心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说一说。(2分)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第8—15题。(13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②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的句子。 (1分)
9.解释句中词语的含义。(2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于: )(苟得: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 )(避: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填空。(3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 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例如: 。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一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乙)
韩陀胄为相,赵师邑媚之。陀胄造南园,作竹篱茅舍,顾谓师邑曰:“此真田野风景,但少犬吠鸡鸣耳。”少顷,闻篱边草间有犬吠声,视之,乃师邑也,陀胄大笑,人皆耻之。
注释:①韩陀胄:南宋大臣,主张北伐抗金,因用人不当,失败被杀。②赵师邑:南宋进士,四次担任都城临安的知府。
1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①赵师邑媚之( ) ②人皆耻之( )
③顾谓师邑( ) ④少顷( )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
此真田野风景,但少犬吠鸡鸣耳。
14.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1分)
闻 篱 边 草 间 有 犬 吠 声。
15.你认为赵师邑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
(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6-18题。(6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捕鼠》
[注释] 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垣墉:墙壁。
16.找出文中写老鼠祸害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写出它的意思。(2分)
句子是:
意思是:
17.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各自的主张是什么?(2分)
18.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三)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9-23题。(11分)
乡 音
(1)1985年,台湾人到大陆仍旧是违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个被落在火车站、长我四岁的哥哥。
(2)清晨,还在半睡半醒中,宾馆窗外流进此起彼落的人语声,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里去呀?”“早啊!”人来人往。
(3)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像野狼一样竖起来。这窗外的人,怎么回事,竟然全说着我父亲的话;那声音、腔调,熟悉面亲切,像条睡暖了的旧被,像厨房里带点油腻的老钟。我冲动得想趴上窗子看看这些人的面貌——他们和父亲可长得也相似?
(4)在台湾,父亲的乡音总惹人发笑,“听莫啦!’人们摇摇头。他得费好大的力气才能让人弄清楚他要的是锄头、芋头,还是猪头。
(5)而在这扇窗外,每一个人——厨师、公安、服务员、书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说着父亲的话,说得那么流利顺畅,说得那么不假思索,那么理直气壮,好像天下再大也只有这么一种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语言。
(6)窗外人声不断,我起床洗漱。满嘴牙膏泡沫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埃及,我海子掉了!”
(7)“海子”,是鞋子,我从小听熟了。“埃及”,父亲当年也这样喊他的母亲吧?是哪两个字呢?“埃己”?“爱姐?蜀人谓母曰姐”,楚蜀不远吧?
(8)“有一次,我从学校里回来,跑了两三里的路,下着雪喽,进到屋里来,眼睛都花了。你奶奶给我一碗饭,我接过来,想放桌子上去,没有想到哗啦一声饭碗跌在地上,破了。
(9)“你奶奶以为我嫌只有米饭没有菜,把饭给甩了。她伤心地哭了,她把自己的饭省给我吃……
(10)父亲讲这个他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然后叹息:“我对不起你奶奶。”然后要沉默很久。
(11)我们则各做各的事情;这个打破碗的故事不如司马光砸破水缸来得惊险,实在不怎么样。倒是在我满嘴牙膏泡沫倾听窗外的这一刻,突然想到:奇怪,这许多年来父女一场,怎么倒从来不曾问过父亲是否想家。
(12)于是我让哥就着录音机坐下,“给爸妈说说话吧!’哥哥两眼望着自己的脚,困难地思索着。我在一旁呆坐,是啊,他该说什么呢?问父母这四十年究竟是怎么回事?问老天那一列火车为什么走得那么不留余地?
(13)回到台湾的家,行囊尚未解开,就赶忙将录音带从口袋中掏出——我从不可预测的历史学得,有些东西必须贴身携带,譬如兵荒马乱中自己的孩子,譬如一张仅存的情人的照片,譬如一卷无可复制的带着乡音的录音带。
(14)外面黑夜覆盖着田野,我们坐在温暖的灯下。
(15)母亲捧着杯热茶,父亲盘腿坐在录音机前,没有人说话。
(16)极慎重地,我按下键盘。
(17)哥哥的声音起先犹疑,一会儿之后速度开始加快。
(18)父亲沉着脸,异常地严肃。我偷觑着——他会哭吗?父亲是个感情冲动的人。
(19)母亲呢?为了四十年前在衡山火车站的一念之差,她一直在自责。
(20)此刻,她在回想那一幕吗?
(21)我用眼角余光窥看着两个老人,有点儿等待又有点儿害怕那眼泪夺眶而出的一刻。
(22)“不对不对,”一言不发的父亲突然伸手关了录音机,转脸向我,“你拿错带子了?”
(23)“没有呀!”我觉得莫名其妙,那分明是哥哥的声音。
(24)“一定拿错了,”父亲斩钉截铁地,而且显然觉得懊恼,“不然我怎么不懂?像俄国话嘛!”
(25)我张口结舌地看着他,只是看着他。
(26)他没有泪下,他没有大哭,他不曾崩溃,他他他——少小离家老大不回,四十年浪迹他乡,他已经听不懂自己儿子的乡音。
(27)我看着父亲霜白的两鬓,觉得眼睛一阵热——唉呀,流泪的竟然是我。
19.选文以“乡音”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分)
20.选文第三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1.选文第(8)(9)(10)段在文中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22.选文第(26)段是对人物的行为描写,造成“他已经听不懂自己儿子的乡音”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文章写的是1985年的海峡两岸之间的事情,如今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2008年二十多年过去了,台海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岸统一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然而陈水扁公然实行“台独”,对此你怎么看?请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
(四)阅读下列选文,完成24-28题。(10分)
①多年来研究人员已经知道,虽然动物自身的强大的免疫系统足以抗御疾病,但是它们并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防病抗病和保持健康。免疫只是一种被动的方法,此外动物还要采取主动的方法来治病。动物生存除了足够的食物外,还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维护健康上,这就是寻找自然界中的保健医疗药物。
②动物的自我保健和医疗是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能力,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生存。
③那么动物是怎样发现对它们身体有利和保健的药物和饮食的呢?由于这些情况目前还研究得比较少,一些例子只能说明表面现象。实际上正如人类早期发现药物和食物一样,神农尝百草是一种最简单但又是最有效的方法,只不过这种方式有一点危险,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险。但是动物的做法好像比人类祖先神农尝百草的方法更科学也更安全。
④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的一种红疣猴长期观察,发现它们有一种独特的鉴别其所吃食物是否有毒的方法。红疣猴总是吃木炭来检验其所吃的植物是否有毒。而且年轻的红疣猴看它们的母亲这么做时也学会了这种方法。相似地,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会折叠毛茸茸的树叶,并吞下叶子。原来它们是用这种方法清除肠道中的寄生虫。但黑猩猩这种吞食树叶驱虫的行为也是从经验中学到的。
⑤较早以前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动物能准确地知道哪种草药可以治疗它们的何种疾病,就像人患病并被确诊后可以对症用药一样。但是研究发现,动物利用草药治病并非很精确地用某种药治某种特定的病,它们用药有高度的灵活性。比如,类人猿似乎可以吞食任何它们所能找到的表面粗糙的叶子来驱除体内的寄生虫。经观察,这样的树叶大约有30多种。
⑥这种行为不仅仅是类人猿所特有的,熊和鹅也用这种方法来驱除体内的寄生虫。同样,宠物饲养者也发现,狗和猫有时并不吃它们喜欢的食物,而是像牛和羊一样吃草。对此,研究人员的解释也是,狗和猫吃草也是为了驱除体内的寄生虫或是因体内缺少它们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纤维素等,其目的也在于防病和保健。
24.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5.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分)
26.选文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7.“动物的做法好像比人类祖先神农尝百草的方法更科学也更安全”。请从文中找出根据。(2分)
28.选文第三段加点的“好像”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附加阅读:满分10分,计入总分,但全卷分数不超过100分。
读书是一种德性
①生活条件好了,读书的心思却越来越淡了。书房很宽敞,书橱很漂亮,而在翻开书页的同时也就走了神。记得1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宿舍熄灯之后,读书的心火依然旺盛,便跑到了洗刷间里接着那昏黄的灯我,一直读到天亮,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着自己做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把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也无法弥补。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你会发展自己是何等陌生。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得
面目可憎,更何况是错过了一段读书的岁月呢?
②大学毕业后,我的读书“蜜月”也宣告结束了,迎接我的是没完没了的文牍公务,混到小科长的时候,又是烦人的大会小会、接待应酬,读书成了一件稀罕事。坐下来,读一本让自己感动的热泪盈眶的书,想来是多么奢侈!原来,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在网络、电视、花花绿绿的晚报、都市报的包围下,捧读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尽管我们知道那是一种久违了的幸福,一种用灯红酒绿无法替代的享受,但是,人们还是很难下决心精心投入到读书天地中。好在有许多借口在安慰着自己,毕竟世界太吵、热闹事太多、诱惑性强烈,而读书则是一种隔绝,一种拒斥。唯有读书才能超脱于这个庸俗的生活世界,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话语习惯,不必人云亦云,不必附炎趋世。所以,读书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既然这样,又何必去寻找那些无聊的借口呢?曾国藩有言:“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孰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牡豕(猪) ,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孰不亦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段话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去理解,说白了,之所以不读书,首先是因为你不想读书,而非客观条件不具备。
③可以说,我思故我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无意义的。而读书则是则为“思”提供了载体,也可以说,我读故我思。一本书可以造就一个沉思的人,从表面上看来,思想者与无知者的差别或许就在一本书。一本书所产生的精神距离是无法测量的。思想者的沉默本身就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截止是喋喋不休,越发暴露出其内心的苍白。但是读书并不意味着手不离卷,阅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仪式,它的存在不依赖于外在的表演。一个曾经有过一段疯狂的阅读只的人,一个对过去的读书生活心怀依恋的人,即使不能拥有一个书房,一面书橱,一盏书灯,一个畅游书海的安静夜晚,我们依然相信他那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④读书是一种德性。在理性的引导下,读书人有灿烂的星空与神圣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
』  下一个『
语文版九年级(上)期中考试质量检测题(一)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