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半期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第三册半期测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第三册半期检测试题(总分150分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垝垣(wēi)纶巾(guān)饯别(jiàn)长歌当哭(dāng)B袍泽(zé)桀骜(jié)浸渍(jìn)惟妙惟肖(xiào)C玉簟(tán)踯蹰(zhèng)菲薄(fēi)自惭形秽(huì)D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第三册半期检测试题
(总分150分  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垝垣(wēi)  纶巾(guān) 饯别(jiàn)      长歌当哭(dāng)
  B袍泽(zé)    桀骜(jié)   浸渍(jìn)      惟妙惟肖(xiào)
  C玉簟(tán)   踯蹰(zhèng) 菲薄(fēi)      自惭形秽(huì)
  D幽咽(yē )  按捺(nài)   惩创(chuāng)   夙兴夜寐(s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绯红      屠戮      陨身不恤     高风亮节     信誓旦旦
  B自栩      恬淡      冥顽不化     吹毛求疵     呕哑嘲哳
  C罪孽      豆蔻      名列前茅     怏怏不乐     踌躇满志
  D喋血      暮蔼      根深蒂固     怨天尤人     莫明其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泰山的庙宇、曲阜的孔庙,都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他们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B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C重视环境保护,使七十二泉和“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大明湖重现原貌,潇洒泉城真是秀色可餐。
D一外地游客在本市乘的士遭抢,载他的“的哥”坐山观虎斗。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位“的哥”告上法庭。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橄榄树》这首歌十几年前便风靡大陆,它的正式出处是一部著名的台湾电影《欢颜》的主题歌。
B我们兄弟手足情深,怎能丢下生病的哥哥和弟弟去看演出呢?
C春天来了,长江大桥边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最引人注目的是桃花、杏花和菊花。
D美国代表团的一个官员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说:“我们不打算在今年的会议上再提反华议案。多年来我们一直要求中国进行改革,改善其人权状况,去年他们取得了一些我们所乐见的进展。”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              ;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                ,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 ②才有兴趣去喝它 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 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国风”在《诗经》中文学成就最高,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乐府”原指汉代设置的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C骈文起源于汉魏,兴盛于南北朝,延及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因其追求词藻华美,堆砌典故而流于形式的美,影响了内容的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渐衰落。 
  D干支最初多用于纪日,后常用于纪年。中国的农历就是用的干支纪年法,如公元2008年就是中国农历的戊子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注意到一些评论在概括《大长今》时用的一个概念:“韩国宫廷历史小说”。这种从题材出发的把握存在这样的缺陷: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革命,还是写烧饭,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背叛,都可以写出艺术魅力,也都可以写得很乏味。所以,无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还是今天又有评论家提出“应该多写底层人民”,在我看来,均没有触及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也没有揭示中国的文学和影视市场那么容易被“西流”、“韩流”侵袭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写得“不怎么样”,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都是没有多少用的。
所以我以为,《大长今》的魅力来自编导将“美丽”、“感人”、“启迪”融汇在一起的完整美——按照我的文学观,再好看和打动人的作品后面,一定要有启迪人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完整的好作品。因为“启迪”是对“好看”的穿越,那就是“不仅仅好看”、“不仅仅感人”,审美的张力和深度就出来了。而这要靠小说作者、乃至电视剧编导在作品整体立意上的“原创性努力”。
所谓 “原创性立意”,在《大长今》中,是指材料可以来自其它国家的文化,但结构和性质已经独有。它可以有儒家“温良”的材料,但性质并不将这种“温良”依附于群体规范和要求,而是做“最好的努力”的创造性自我实现,始终坚持自己的这一信念;它可以有日本式的“内敛”,但并不让这种“内敛”爆发导致对他人的伤害,相反,而是将崔尚宫这样的“罪人”引向面对“最好的人”的自我忏悔;它可以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但这种“含蓄”不是中国女性王琦瑶(《长恨歌》)、林黛玉(《红楼梦》)那样的“忍受”和“软弱”,也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它可以有现代时尚青年喜欢的“漂亮”和“美丽”,但她既不刻意让他人注意自己的这种美丽,也不在意他人赞美和贬损这种美丽,更让年青的俊男俊女们思考“美丽不是化装的,而是从信念和心灵生长出来的”这个启示性问题,所以流放着的疲惫的长今又怎能不美丽?她可以有中国、日本、台湾电视剧中都有的母子、父子、男女之情,并用母爱打动人,但把最深刻的爱理解为“成全对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却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可能把爱理解为“占有”和“结合”的观众的心灵。这种创造,来自编导对笼罩全剧的韩国民族精神内涵,有了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性理解。即,一种默默的、含蓄的、温爱的、坚执的创造性自我努力,是如何在一种不可能的环境中绽放成从根到叶均美丽不败的花朵的。这种“理解”不仅游荡在《大长今》的所有情节和场景中,而且也就是韩国文化精神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并由此展开和穿透作品内的人物、故事、细节和意境。我想,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所谓“文学性”和“艺术性”高,原因也就在这里。 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大长今的整体美》,有改动) 
7.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均没有触及到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一句中“工具化”是指过去曾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
B.“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一句中的“写什么”指的
是选择写作的题材,“怎么写”指的是作品的结构安排。
C.“所谓‘原创性立意’”中的“原创性立意”指的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在汲取别国民族文化精华时有独立的理解,注重体现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D.“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一句中的“怎么样”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吸引人,感动人,能否给人启迪。
8.本文对《大长今》的完整美进行了鉴赏,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作品的魅力在于同时具备了好看、感动人、启迪人的特点。
B.作品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因而就具有了审美的张力与深度。
C.作品的完整美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创性努力”,即选材的新颖与构思上的巧妙。
D.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高, 与作品体现和宣扬了一种含蓄、温爱、坚执的韩国文化精神及其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是分不开的。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优秀文学创作只要考虑“写得怎么样”,而无须考虑“写什么”或者“怎么写”。
B.信念与心灵是艺术形象的灵魂,是艺术形象美丽的源泉,例如流放的疲惫的大长今、丑陋的撞钟人都因美好的心灵而让读者深爱。
C.韩国文化是对其他诸如中国、日本东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多方面有令人感动的创造性诠释。
D.中华民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曾是大韩民族的老师,如今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更需要再树民族精神。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管  仲  论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②,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嘉祐集》)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因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②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用:用事,当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终其身齐国富强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不出,火且尽
C. 与威公处几年矣    夫六国与秦皆诸候
D.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否定管仲的一组是(     )
     ①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②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③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 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⑤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⑥ 仲可谓不知本矣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生前帮助齐桓公“霸诸候,攘夷狄”,使齐国经济富裕,兵力强盛,诸候不敢反反叛,只可惜死之前却因为荐人不当,致使齐国内乱不断,民无宁日。可见管仲对齐国是既有功,又有过。
   B作者认为,即使齐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掉竖刁等三人,但只要管仲没有举荐天下的贤人来取代自己,那么齐国仍有可能发生内乱,因为天下并不缺乏竖刁等三人一样的人物。
   C公是个“声色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的人,可是管仲尽管和齐桓公相处多年,对齐桓公这个人却并不了解,错误地认为凭死前的一句话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从而让齐桓公不亲近竖刁等三人。
   D《过秦论》中,苏洵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管仲论》中,他又一次反管仲是贤相的传统观点,对管仲进行了批评。苏洵这种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创作态度值得后人借鉴。
第II卷(非选择题 114分)
四、(23分)
13、阅读并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而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译文: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译文: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社  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 社日:古代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称春社、秋社。届时,四邻居聚集一起,先祭神,后饮酒。是古代农民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1)这首诗是唐代近体诗中的      (体裁),一般要求    两句押韵。(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第四句中的“扶”字极有表现力,可以称得上“一字千文”。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扶”字的表现了哪些内容。(6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一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分)
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            。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2分
借古讽今是很多作家的常用手法,比如,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苏洵在《六国论》中说:“              ,               ,               。”(2分)
2)陆游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2分)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游褒禅山记》中与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无限风光在险峰”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18分)
洞  庭  一  角
余秋雨
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洞庭一角》,有删改)
16.第四段中加点的“两层波浪”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                                                       
17.第三段中“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8.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4分)
答:                                                                  
(2)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4分)
答:                                                  
19.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6分)
答: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西安市第一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下一个『2008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语病题集锦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