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试题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初中八年级语文试题二(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 文言诗文1. 按原文填空①我寄愁心与明月,。②,江入大荒流。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江山代有人才出,。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①《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句子是;,。②《三峡》结尾处引用的渔歌是:,。③杜甫《春望》一诗中颔联的诗句是:,。3.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良多趣味(很)
试题预览
  一、 文言诗文
1. 按原文填空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
②                          ,江入大荒流。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
④江山代有人才出,                         。
2.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句子是;
                            ,                         。
  ②《三峡》结尾处引用的渔歌是:
                            ,                         。
     ③杜甫《春望》一诗中颔联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
A.良多趣味(很)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仍怜故乡水(可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是)
C.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打)
D.明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潇潇暮雨子规啼(蜀帝杜宇)
   4.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   )
A.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C.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D.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5.文言文语段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无寺,寻张怀民。怀民就未寝,相与步于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①本文选自《             》,作者               
   ②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无寺,寻张怀民  念:        遂: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吾:
   ③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作者被贬黄州,仍有进取之心,这种旷达的胸怀给你哪些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
                           ㈠
    ①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胸怀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②亲爱的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下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1、 一段中运用的两种表达方式是什么?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一段中除了运用比喻这种修辞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作用是什么?
3.“请你意识到这一点吧”句中“这一点”指:
4.议论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对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5.简要说明这两段与前面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
6.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
7.指出第二段首句排比描写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描绘了祖国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图景。
B.和志愿军战士的艰苦生活形成对比。
C.指出漠视战士奉献的人思想狭隘。
D.提示了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流血牺牲的目的。
                                   ㈢
    ⑴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有几次我竖着耳朵啼听,只有车辆超标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车辆和工地是目前中国城市的两只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靠两只脚走出来的。我知道。
⑵我还知道是谁驱赶了鸟类。
⑶去年春季的某一天,晨跑后我照例由那条林荫小路散步回家,正是留鸟和
侯鸟大会师的时候。希望能在浓阴处听声鸟的演唱会。
     ⑷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⑸终于听到鸟鸣,是只引吭高歌的麻雀。可仅仅是试了嗓子,歌声便戛然而止。正疑惑着,我看到一个举着汽枪的兴高采烈的男人。
     ⑹我的愤怒忽地涌到了脸上,也只是涌到脸上而已,我想喊却没有喊一声,想吼也没有吼一下,想骂当然也没有骂一句。我A连盯着他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若无其事地从那个男人身边走过去,像见了猫的小老鼠,B他是枪杀无    的    子手,我是目击者,是证人。
      ⑺真该感谢多年训练出来的“冷静”。“冷静”告诉我:别理他,他会骂你神经病、疯子。再做一次于事无补神经病、疯子有什么好处?
⑻“冷静”还安慰我:再说骂他一个人有什么用?回头你可以写文章骂,告诉更多的人爱护鸟类。
⑼不久,我在家里还接待了丈夫的朋友,那家伙在饭桌上大谈他捕鸟的本事,最高纪录三天打死了二百二十只,而我虽然心里难过愤怒,居然没有把他赶出去。
      ⑽我们的大众可以容忍凶残者胡作非为,却容忍不了年轻人的“异常举动”。我就是人们矫枉过正的典范,几年前还热血沸腾,几年后就如此“冷静”了。
      ⑾我会写文章吗?或许。在所有的人中,文人最会自我安慰发现自己软弱卑微但又不愿承认,总会写些慷慨激昂的文字痛骂那些想痛骂的人。虽然他想痛骂的人根本从不留意任何书和报纸,自己却很可以在自己的文字中坚强勇敢伟大一会儿。
      ⑿我早已是“好人”了。大家都说我是个“好人”,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朋友好同志,但我却蜕化成了罪犯最可耻的同谋。驱赶鸟类的不仅是枪手和伐木者,更多的是像我这样视而不见和冷眼旁观的“好人”
      ⒀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怀念鸟声,像怀念因为我疏忽而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
      ⒁一处浓阴,三五只鸟,曾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那清丽的歌声沁人心脾,一洗心上尘埃和身上       ,任何人类的语言无法代替。
      ⒂没有了自由的鸟的鸣唱,便无处可逃,拥拥挤挤跌跌撞撞的世界的喧闹包围了我,无处不在。
      ⒃在喧闹的世界中,我重新寻找我们口口声声的“人类朋友”——鸟类。
      ⒄“我们的朋友”在鸟市上被明码标价。
      ⒅“我们的朋友”被搬上各式各样的餐桌,塞进各式各样的嘴里。
      ⒆我们这样待“朋友”太久了。不用多久,我们这些“好人”的后代只能到鸟市上去认识“我们的朋友”了。
      ⒇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无法不担心我和我的同类。鸟是人类的长喉,向上帝传达着人的声音,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21)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戛然而止(        )     麻雀(        )
      露宿(        )         引吭高歌(        )
2.按拼音填上恰当的汉字
      无        (gū)   (guì)        子手     (pí bèi)          
3.文章“谁赶走了鸟类”阅读全文之后,你认为这里的“谁”是那些?
4.第⑴段中加点的“竖”着耳朵和“谛听”强调的是什么?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再说说那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青枝嫩杈,那是些理直气壮的人信手折下又信手扔下的,它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②小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青枝嫩杈,那是有些人折下又扔下的,他们露宿一夜后绝望地挺着身子。
    
6.文中写了作者没有阻止举着汽枪打鸟的男人的行为。写这件事时作者详写
 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7.根据文章依次填到第⑹段A.B.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甚至   虽然     B.甚至    何况
C.但是   虽然     D.但是    何况
8.第15段中,作者说:“无处可逃”“无处不在”作者说谁无处可逃?无处不在?
9.文章结尾说“鸟声渐远。渐远的又何止是鸟声呢?”从全文看,“渐远的”除了“鸟声”还有什么?
 ㈣乡村老师
⑴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在城里有份好的工作忙开了,惟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一般。
⑵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⑶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中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⑷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⑸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草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⑹然而,就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⑺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⑻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叫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个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⑼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呀,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⑽烧是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咂下,将老师咂了一个踉呛,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⑾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倒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⑿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⒀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⒁“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⒂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⒃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⒄我们的眼圈都红了。
       ⒅最后,我们的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奔走,为什么娟子却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娟子的家乡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强调:“村里人住的全是茅屋?”
3.娟子为什么要“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4.“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草搭成的教室,也只有一个老师。”说明了什么?
      5.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看了两女生一眼为什么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6.我听了故事后根据什么猜出来最后被救出来的女同学就是娟子?

    7.最后交待那个和 (117.78.94.21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试题一』  下一个『初中八年级语文试题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