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08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08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高三下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北省黄冈市2008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1—12题为选择题,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
试题预览
  湖北省黄冈市2008年3月份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l.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1—12题为选择题,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13—23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铺位     哺乳     铺天盖地     捕风捉影
B.歼灭     纤夫     阡陌纵横     纤尘不染
C.偈语     拜谒     竭泽而渔     残碑断碣
D.奴婢     裨益     纵横捭阖     稗官野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荒谬大巧若绌眼花缭乱无所不用其极
B.服贴嘘寒问暖再拔头筹口慧而实不至
C.拷问感同身受珠联璧合万变不离其宗
D.囤积精美绝纶哄抬物价迅雷不及掩耳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风雪严寒挡不住回家的路。中国人对回家过年是如此地执着,如此地一往无前,他 们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真正坚守者和履行者。
B.在NBA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大染缸里,麦蒂因还没有率队杀出季后赛第一轮,所以在专家和球迷心中的印象就大打折扣,但是他并非失败者,人们应该把他和科比、詹姆斯相提并论,因为他的技术与他们别无二致,同样全面和优秀。
C.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有的可以适当 过渡,有的还可以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不毕其功于一役。
D.在中国的中、东、南部地区遭遇到五十年不遇的雪灾之际,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心 系祖国,居安思危,踊跃捐款,为灾区人民献上了一片爱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保障市场供给,规范价格秩序,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 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近几年,划根群体中崛起了一股出自平凡之举却又摧枯拉朽的道德力量,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树立了正气,凝聚了人心,而且感动着每一个善良的人。
C.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顺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
D.春运遇大雪,对交通部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应该形成一套有效的公共应急机制,确保在任何突发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应对自如。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有一句古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把这本书看作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学说。其实《论语》的思想用两个字来说就是“做人”。
B.“嫦娥1号”探月工程有三位专家——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卫星变轨发动机技术不负责人刘昌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贺祖明,都是从黄冈走出骈的优秀学子。
C.他(阿里•布托)给女儿贝•布托讲的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拿破仑、华盛顿、毛泽东、纳赛尔……外出开会或访问时,常常把贝•布托带在身边,让她增长见识,接受政治和外交熏陶。
D.春节临近,居民集中采购,这本身加大了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客观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分析师普遍认为今年1月份CPI会达到6.5%(消费者物价指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神奇的海底世界
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海底山系。大洋中脊的脊部通常高出两侧洋底1—3公里,脊顶水深大多为2—3公里,少数山峰露出海面形成岛屿,著名的冰岛就是其中之一。大洋中脊是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和地震;大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熔融的岩浆沿着脊轴不断上升,凝固成新的洋壳,并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大洋中脊也是多少亿年来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的通道,是地球深部通向表层系统的窗口。众所周知,海洋中越到深处海水的密度越大,因此,海水的温度也总是越往下越低。但是,1977年,美国的一艘深潜器在东太平洋下潜时,却吃惊地发现水温越来越高!原来,这里的大洋中脊在温度高于300℃且富含硫化物的热液如“黑烟”般地在喷出。这些高温热液冷却后形成一个个“黑烟囱”耸立在海底。这些“黑烟囱”一天可以长30厘米;但长得快、倒得也快。这可真使人大开了眼界:原来海底是“漏”的!
科学家发现,当海水“漏”到海底以下2000—3000米,并和那里的岩浆相互作用,形成富含硫化物的黑色热液,再从海底喷出时便成了“黑烟囱”。更为有趣的是,在如此“暗无天日”的“水深火热”之中,竟然存在着以热液区中的硫细菌为基础,以管状蠕虫为代表的生物群,构成了深海中的“黑暗食物链”。与我们司空见惯的依靠植物光合作用生存的陆地生物不同,它们依靠地热的支持,通过化学合成生产有机质,而且生长神速;一无口腔、二无肛门,全靠一肚子共生硫细菌提供营养的管状蠕虫可长达3米。科学家还发现,海底分布着一种叫“可燃冰”的奇怪的矿物,它是将甲烷分子锁在冰的品格里形成的。当温度低于7℃压力大天50个大气压时,它能保持稳定;但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它就会融化并释出164倍体积的甲烷。专家估计,全球“可燃冰”中的碳,可能相当于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在内的所有矿物燃料所含碳的总和。它无疑是21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当“可燃冰”中的甲烧缓慢释出时,这出口就成为海底的“冷泉”,并在其周围圆形成碳酸盐结壳;产生又一不依靠光合作用的“冷泉生物群”,形成了和热液口一样的“黑暗食物链”。
其实,不论是热液还是冷泉,不论是海底矿物还是海底生物群的形成,其基础都是微生物的活动。处在“黑暗食物链”底层的,是利用地热进行化学合成的硫细菌。然而,更多的微生物实际上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岩层中,构成所谓的“深部生物圈”。这些原核生物个体极为细小,数量却极其庞大。专家估计,它们约占全球微生物总量的2/3。它们早已埋在地下,有的已是“高寿数百万岁”的“老寿星”。面对“水深火热”的环境,它们在暗无天日的岩石缝隙中长期“休眠”。但只要一有岩浆活动给它们带来热量与挥发物,它们就立刻充满活力,甚至从热液口喷出,形成“雪花”奇观。
6.下列各项有关“大洋中脊”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海底山系,它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 世界大洋。
B.大洋中脊的脊部比两侧洋底高1—3公里,大洋中的岛屿就是大洋中脊的脊顶露出海面形成的。
C.大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也一直是地球内部能量向外释放 的通道和地球深部通向表层系统的窗口。
D.地壳深处熔融的岩浆就是沿着大洋中脊的脊轴不断上升,在上升的过程冷却凝固成 新的洋壳,并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中脊的两侧扩张。
7.下列各项对“可燃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一种将甲烷分子锁在冰的品格里形成的奇怪的矿物,它广泛分布于世 界各大洋洋底。
B.当温度低于7℃、压力大于50个大气压时,“可燃冰”能保持稳定;但一旦温度降 低,压力减小,它就会释放出164倍体积的甲烷。
C.专家估计,全球“可燃冰”中的碳,可能相当于人类正在开采利用的石油、天然气 和煤这些燃料所含碳的总和。
D.“可燃冰”是21世纪潜在的新能源,给日益面临着能源危机的人类留下了巨大的想 象空间。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渗透到海底以下2000—3000米的海水同那里的炽热的岩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个耸立的“黑烟囱”,喷出温度高于300℃且富含硫化物的黑色热液。
B.在“暗无天日”又“水深火热”的大洋深处,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两种生物一直很活跃,即以热液区中的硫细菌和管状蠕虫构成的“黑暗食物链”。
C.“深部生物圈”是由生活在海底之下的岩层中的个体极为细小,数量却极其庞大的原核生物构成的。它们约占全球微生物总量的2/3。
D.当“可燃冰”中的甲烷缓慢释出时,出口就成为海底的“冷泉”,在其周周也形成了不依靠光合作用的“冷泉生物群”,但因为不是在热液区,所以形成这一生物群的基础不是微生物的活动。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未来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很可能存在对海底资源开发的激烈竞争。
B.陆地生物是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海底生物都不依靠光合作用,仅是依靠地热进行化学合成生产有机质生存。
C.原核生物个体在海底之下的岩层中“休眠”主要是与岩浆活动有关,一有岩浆活动,它们就充满活力。
D.作为21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展示出美好的前景,但我们还是应该节约与开发并举,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O—12题。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乃问于太师、少师[注],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太师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著,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日《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艾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遂行。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秦,箕子伤之,乃作《麦黍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史记•宋微子世家》)
[注]太师、少师都是官职。太师就是箕子,少师就是比干。
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天笃下灾殷国                    笃:忠实。
B.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恨:遗憾。.
C.为人臣谏不听而去                而:却
D.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      信:相信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纣王在位时朝政黑暗的一组是
①微子数谏,纣不听
②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
③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④隐而鼓琴以自悲
⑤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⑥宫室毁坏,生禾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子对纣王昏庸、政治黑暗的状况十分担忧,而纣王自以为帝王之命是上天赐予的,对微子的多次劝谏置若罔闻。太师劝微子选择离开。
B.王子比干认为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应以死谏争,否则百姓将受害,而百姓是没有罪过的。他直言劝谏纣王,竟被纣王残忍地杀害。
C.箕子认为“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所以他不赞成微子离开。当他进谏纣王不听时,他选择的是装疯为奴。
D.微子离去,箕子成了奴隶,比干直谏而死。在孔子看来,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是仁者。司马迁实际上认同了孔子的这个评价。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4分)
答:                                                                  
(2)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3分)
答:                                                                  
(3)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3分)
答: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 本诗以“落日帐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 请从表达技巧方面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                                                                  
15.填写(6分)
(1)《苟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对于问题的认识,所处位置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有相似的两句,它是“              ,                  。”
(2)             是法国著名作家,他获得了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是             。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和伟人们并行   朱寅健
读传记有何目的?为了寻找乐趣。
翻开一页,读到:查•达尔文急急忙忙用右拳心捏住一只罕见的甲虫,左手捏着另一只,突然又发现了第三只,也属于非要不可的标本.怎么办!刹那间,他把手中一只甲虫塞进 嘴里,伸手去捉那第三只。关在口中的甲虫不喜欢挨禁闭,喷出一股酸波直灌查理斯的咽喉。他一阵猛咳,三只小生命全部放行。可笑吗?
翻到另一页,见到了年轻的迈克尔•蒲萍①。但站在移民局官员面前,宣称他有三个美国朋友。官员问:“谁?”小伙子坚定地回答:“本杰明•富兰克林、亚伯拉罕•林肯、哈里特•比彻•斯陀夫人②。”可笑吗? 
还有: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③和儿子竭力想把一头牛犊牵进牲口栅栏。父拉子推,但不听话的牛犊僵直双腿硬不动弹。父子交换位置继续拉拽,仍然无济于事。这时走来一 个爱尔兰女仆,看到他俩这副窘态咯咯发笑。她把指头伸进牛犊嘴里,它顺从地进了栅栏。 当晚。爱默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喜欢能干的人。”可笑吗?
这仅仅是读传记的一个快乐。另一快乐是——结识新友。你可能不会与你隔壁的人交朋
友,他也许不值得获得你的友情;在你生活的熙熙攘攘的整个城市里,你可能找不到可以交往的人。但是,到书店或公共图书馆去!要一本弗•赫斯特写的《托马斯•杰斐逊传》④,几夜以后,你就会感到走路显得高昂了些,尽力想跟上这位巨人的脚步。
还有一大快乐:可以读到别人如何对待我们也面临的困难。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大家都是公正的:出生、爱情、冒险、沮丧、失败、成功、死亡。然而每个人对这些共同经历却做出并非一致的反应。看着他人,尤其是伟人们,怎样面对这些经历,如何驾驭它们或者向它们妥协退让,有助于我们效仿或扬弃。
生活里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屏障和难关。耳聋、失明、瘫痪、贫困、口吃,怎么办?阅读传记,你会得到慰籍。是的,自我怜悯是羞见于人的。耳聋?贝多芬30岁便失去了听觉,耳朵聋到听不见一个音节的程度。但他仍为世界谱写了宏伟壮丽的《第九交响乐》。托马斯•爱 迪生是聋子,他要听到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唱片的声音,只能靠用牙齿咬住留声机盒子的边缘, 通过头盖骨骨头受到震动才得到声响感觉。
失明?不屈不挠的弗罗斯特⑤教授苦斗25年。硬是用数学方法推算出太空星群以及银河系的活动、变化。他是个盲人,一点看不见他热爱了终生的天空。英国大诗人密尔顿最 完美的杰作诞生于他双目失明之后。视力衰弱?塞缪尔•约翰生⑥就是一个。但他顽强地编纂了全世界第一本真正堪称伟大的《英语词典》。
身体病弱?达尔文被病魔缠身40年,可是他从未间断过从事改变了整个世界观念的科学预想的探索。爱默生一身多病,包括患有眼疾,但是他留下了美国文学第一流的诗文集。查理斯•狄更斯病不离体,却正是他在小说中为世界创造了许多最健康的人物。米开朗琪罗 肠功能紊乱,莫里哀有肺结核,易卜生有糖尿病……难怪一想起这些最受人敬爱的艺术大师,纳珍⑦就幽默地宣称:“艺术是病体的孩儿。”道出你的难处吧——无论那是什么,只要打 开传记之门,你就能找到别人也有的相同遭遇。
阅读传记最大之快乐,莫过于找到了勇气——行动的勇气。勇气,鼓舞我们面对困难;勇气,力助我们抗拒阻力;勇气,陪伴我们和哥伦布一起横渡未知其名的广袤海洋。
请看看南极探险家、英国船长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吧!他,双脚冻僵了,食物吃完了躺在寒冷的帐篷里奄奄一息,颤抖着的手在给朋友写信,希望能听到顽强的伙伴们的歌声和愉快的交谈,然后在日记的结尾处,向人们发出了震撼心灵的呼吁:“为了上帝,爱护我 们的人民吧!”——啊,勇气,忘掉了自己,为别人而着想!
[注释]①迈克尔•蒲平(1858—1935),美国发明家,出生于南斯拉夫。
②斯陀夫人(1811—l896),美国早期著名女作家,著《汤姆叔叔的小屋》。
③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
④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第三任总统(180l—1809)。
⑤弗罗斯特(生卒年不清),美国科学家,芝加哥大学大约克斯天文台台长。
⑥塞•约翰生(1709—1784),英国辞典编纂家。
⑦乔治•珍妮•纳珍(1882—1895)美国戏剧批评家、作家。
16.本文标题是“和伟人们并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寓意的理解。(4分)
答:                                                                      
17.本文在选择和组织材料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8.作者认为,应该带着怎样的目的读传记?请结合全文予以归纳。(4分)
答:                                                                      
                                                                      
19.有人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看他”;本文作者则认为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对这些共同经历却做出并非一致的反应”。如何理解这两个观点?作者看来,面对人人可能遇到的困难,伟人与常人的反应有何不同?(6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鄂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8年南平市中考语文奥运试题专项练』  下一个『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