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末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7年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末试卷(高三总复习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年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每位考生实际作答为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涟漪(yī)蹩进(ié)风靡(mí)命途多舛(chuǎn)B.未遂(suì)纰(pī)漏褶(zhě)皱讷(nè)言敏行C.
试题预览
  2007年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每位考生实际作答为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涟漪(yī)    蹩进(bié)     风靡(mí)      命途多舛(chuǎn)    
B.未遂(suì)     纰(pī)漏    褶(zhě)皱     讷(nè)言敏行    
C.戛(gá)然    睥睨(nì)      颓垣(yuán)    俊秀婀娜(nuó)    
D.攻讦(jié)     趿(jí)拉      愧怍(zuò)     呱(gū)呱而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作为一名公安局长,任长霞并不____她爱动感情的一面。泪为民而流,情感出于至诚,可歌可泣;情为民所系,长霞堪称楷模,精神永存。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____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军队屠杀巴基斯坦平民的罪行。
③据报载,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100多颗____卫星,届时,将形成一“疏而不漏”的信息“天网”,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A.掩盖    受权   通信         B.掩盖   授权   通讯
C.掩饰    受权   通信         D.掩饰   授权   通讯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据报道,友邦保险代理人不得私自设置网页对保险产品进行说明,凡有关保险的说明,必需链接到该公司官方网站。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C.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说,联合国“生病”了,需要对症下药,但秘书长的改革报告,以任何标准判断,既不对症,也不是众所期望的灵丹妙药。
D.春节期间,人们往往比平时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专家提醒大家应多吃蔬菜瓜果来打牙祭,因为清淡饮食有益健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B.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上映仅八天就赢利5000多万元的票房。
C.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D.据报道,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检测,鸭子吃了掺进苏丹红的饲料后产出的“红心”鸭蛋,含有苏丹红Ⅳ号。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清代蒋士铨的《鸣鸡夜课图记》,完成5—9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工,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
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母哀毁骨立,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闾党姻娅,一时咸以孝女称,至今弗衰也。
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赵秦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妇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紝事,一如教儿时。
铨生二十有二年,未尝去母前。以应童子试,归铅山,母略无离别可怜之色,旋补弟子员。明年丁卯,食廪饩;秋,荐于乡,归拜母,母色喜。依膝下廿日,遂北行。每念儿,辄有诗;未一寄也。明年落第,九月归。十二月,先府君即世,母哭而濒死者十余次,自为文祭之,凡百余言,朴婉沉痛,闻者无亲疏老幼,皆呜咽失声。时,行年四十有三也。
5.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母工纂绣组织
B.恨不见女子成立
C.或怒不听,则屏息
D.明年,娶妇张氏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意阿丈乃有此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其善诱之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至今弗衰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铨故不能荒于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补出有误的一项是
A.府君由是计复游(于)燕赵间
B.复力争之,(先府君)听而后止
C.(铨)依膝下廿日,遂北行
D.时,(母)行年四十有三也
8.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母亲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等生活的描述,突出了母亲作为孝女、才女、贤妻、慈母的光彩形象,抒发了对她的挚爱。
B.母亲对我的教育非常严厉而蕴涵着深爱,她含着泪要求我跪着读熟文章,我去应童子试时,母亲没有“丝毫的可怜之色”。
C.每当父亲判决大案时,母亲抱着儿子在旁边,对父亲说“幸以此儿为念”,意思是希望他判案谨慎公正,做个好官。
D.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母亲与父亲、祖父加以对比,以父亲、祖父的严厉突出母亲的慈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1)把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紝事,一如教儿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中秋夜无月
樊增祥
亘古清光彻九州,今夜烟雾锁琼楼。
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
[注释]此诗写于1905年,八国联军人侵中国之后。琼楼:出自苏轼词“又恐琼楼玉宇”。
(1)一、二两句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进行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六则》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萧功秦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2.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的文化系统。
B.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E.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13.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两项是(     )(      )
A.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E.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14.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废除持什么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要标明自己选择什么文本。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15分)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  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有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扉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磷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已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娟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形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6.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倒数第二段划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表述效果如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你对作者的情感有什么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李存葆:永葆激情的吟唱
张永恒
冬日的一个下午,踏着满地的落叶,记者采访了军旅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存葆。 
乡音未改,还是那一口浓浓的山东腔,一身军装带着军人的虎虎生气,虽年过知天命并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但仍饱含激情,笔耕不辍,这就是当年曾以《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而风靡一时的军旅作家李存葆,作家坦言近些年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走上了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用作家自己的话说,这叫“变一种调子歌唱”。他创作的《我为捕虎者说》、《鲸殇》、《祖槐》、《沂蒙匪事》、《飘逝的绝唱》等作品相继获奖,并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问:您是从军人队伍里成长起来的作家,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
答:我刚当兵时学炮兵指挥专业,军里组织考核时,我得过计算兵第一名。一次团里举办通讯报道学习班,训练队决定让一位能写会画的高中生去。开学那天他生病了,队长就让我去。在学习班学了4天,我写了3篇小稿,发表了两篇———那时候发篇文章是很难的。从此团政治处便让我转行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高山下的花环》之前,就有近百万字的作品发表,单是诗歌就有500余首。当初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实在是太偶然了。 
问:从您后来的作品来看,自《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以后,您基本上转向了散文创作,怎么看待这种转变?
答:我在部队文工团当过多年编导,写过两个大话剧,本来我是喜欢编故事的,但现在我不大愿意编造了。有人说现在凡是人类能想到的事情都发生了,人们想不到的也发生了。当今的社会太复杂了,一般的小说很难概括。近距离看生活往往看不透,我就先写点历史方面的散文。这样写作能使我更自由一点,理智一点,过几年回过头来编故事写小说,也许效果会好些。 
其实写散文比写小说付出的精力更大。将没有呼吸没有知觉的汉字小方块,排列成稍大一点的方块,并鼓捣得活蹦乱跳,明智达理实在不易。假如后人选编今人的《古文观止》,如果当今哪位作家有一篇作品入选,那就很值得庆幸,如果能选上几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家了。写小说,每天能写六七千字,写散文每天最多只能写2000字。我的散文都是一句一句“抠”出来的。 
问:读您的散文,感觉有一种特别鲜明的雄迈的军人气质、悲悯的入世情怀及对真的迷恋,塑造您散文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答:影响我作品气质的,我觉得主要是山东尚武、强悍的民风和我从军的经历,在《鲸殇》、《大河遗梦》、《祖槐》、《飘逝的绝唱》里,我都是饱含激情,用自己的良知和心灵的高度去写我的散文。因为散文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奢侈品,也不仅仅是一种花瓶式的点缀。散文贵在真诚,散文必须与小农经济生发出的乌托邦意识绝缘,散文应避开无病呻吟的痛苦状,也应远离那种甜得令人发腻的小布尔乔亚的矫情———我们的散文应该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也应该更关注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散文里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应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知。
问:作家的成名同时带来风格的定式,很多作家为着作品笔法更新、风格求变而感到苦恼,您是如何做到不断地在“毁我塑我”中求新求变的?
答:多读一些书,多寻找一些创作范本进行研究;多感受一些生活,让现实生活激活自己的思绪。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然“重说历史”就失去了意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的真理,一直为中国真正的文人所奉行,散文对作家的文字功力要求极高,一个作家要力求能操几种笔墨,不能只用一种调子唱歌。要求新求变,先练好基本功。但万变不离其宗,贯穿作品的,还应是创作的激情。
告别时,李存葆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算是对自己多年创作心得的总结,也是对自己的勉励:“历史对文章的筛选极为苛刻。这种筛选愈是严酷,对真正的文学家则更具吸引力。也许我们倾毕生心力也难留下一篇为后人称道的文章,但我们仍会像苦行僧那样去跋涉,去探求,因为探求的过程也是美丽的。”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1月28日第8版〕,有删改)
19.第一段和第二段在文章中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作者在访谈中的提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李存葆如何做到在“毁我塑我”中求新求变的?这一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近日,北京市修订高中语文课本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阿Q正传》没有入选,某校高三年级(1)班同学就“《阿Q正传》是否应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话题举行辩论会。正方观点是“《阿Q正传》应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反方观点是“《阿Q正传》不应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双方针锋相对,辩论十分激烈。
要求:先选择一方观点作为自己的立场,然后以其正方或反方的身份简要陈述理由;80—120字(6分)
答_____方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下面材料,写出启事的正文。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6分) 
6月10日,维丰中学普通高中的最后一届学生毕业了。校长找来干事:“我们学校以前挂两个牌子,维丰中学和维丰外事职高,实际上却由三部分组成:初中、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现在根据上级的调整指示,外事职高并入明湖旅游学校,统一用明湖旅游学校作校名,那里的初中合到我们学校来,更名为维丰初级中学。可是还有人到我们这儿联系职高的事,你写个启事,让他们到那边联系,那边的地址是:明湖北大街5号,电话10495236。注意,要写得简洁明白,不要再让误找的事情发生。”(注意:如有数字,两个数字占一格)
迁址、更名启事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归去来兮辞》练习』  下一个『《敬业和乐业》语段精读(原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