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初三语文练习卷(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学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8初三语文练习卷(三)(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三语文练习卷(三) 第一部分(25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①(áo)游②摇(yè)③温(xīn)④(xùan)丽2、下面的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①如今,鳞次枳比的高楼和变换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②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
试题预览
  初三语文练习卷(三)

第一部分(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áo)    游    ②摇(yè)        ③温(xīn)        ④(xùan)    丽
2、下面的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如今,鳞次枳比的高楼和变换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②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踹,一面故弄悬虚地说……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
③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⑤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               )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           《己亥杂诗》)
⑦五岭逶迤腾细浪,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⑧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
4、有人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说明如何炼钢的说明文,你能对他介绍此书并告诉他书名的含义吗?(3分)
[答]                                                                           
                                                                         
5、下面是对不同学段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的调查。阅读下表,你得出什么结论?
(4分)    
参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活动结束做整理
做了 无所谓 不需要 做了 无所谓 没有
小学 37.3 33.6 29.1 30.7 27.3 42
初中 38.1 33.4 28.5 35.2 32.7 32.1
高中 50.3 24.4 25.3 45.8 15.4 38.8
结论:                                                                         
                                                                               
第二部分(45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三段文字,完成6—10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①欣然起行 (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相与步于中庭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答]                                                                          
8、对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选择一处作简要的分析。(2分)
[答]                                                                         
                                                                           
9、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分)
 [答]                                                                           
                                                                            
10、同样是被贬职,本文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表达的感情相同吗?(3分)   
[答]                                                                          
                                                                           
                                                                           
阅读《幽径悲剧》中的三段文字,完成11—12题。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的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1、古藤在我印象中原是最美最留恋的,为什么在选段中作者却反复用“吊死鬼”一词加以称呼?(2分)
[答]                                                                            
                                                                            
12、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阅读《最后一课》中的文字,完成13-15题。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13、下列诗句中,与文段蕴含大思想感情不相同第一项是  (2分)            (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4、文中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请结合下边的一段文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直到1943年,整个东北的大学均以日语授课。在大学里,我感到最别扭的是,学校把日语叫“国语”,学中文成了“汉语”。还规定:在走廊可以说中国话,但在教室里就只能说日语。有的中国学生觉得憋气,就把门打开,把头伸出门框,用中文喊“老张,你给我捎一个煎饼啊”,然后头缩回来说日本话了要是还说中文,教官就会揍你。
[答]                                                                            
                                                                            
15、“最后一课”让小弗郎士明白了语言文字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意义。可是,反观现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如“美眉、巴士、默默无蚊”之类的语言使用现象。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3分)      
[答]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6-18题。
海啸是由强烈的地震引起的。虽然海啸的威力很大,人们在海上却很难察觉到它们。
  如果你在海洋深处航行,甚至可能都感觉不到海啸经过。只有当它到达浅水域时,才会变得汹涌。这时波浪的高度可能是平常的十倍。
  2004年年末印度尼西亚的强烈地震引起的海啸没有任何征兆,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袭击了印度洋周围地势偏低的地区。这就是为什么死亡人数众多,而且每小时都在增加的原因。只要海底发生断层位移,就会造成海水运动,海浪会从那里以每小时约500公里的速度传递。尽管海啸的运动速度非常快,但是如果建立一个尖端的警报系统的话,就来得及发出警告。
这些波浪在海中可能只有几米高,但是它们到达浅水域时会迅速升高,这些波浪能达到50米高。据遭受巨浪袭击的一些地区的目击者说,他们看见高达10米的海浪拍向海岸。虽然山崩和火山爆发也可能导致海啸,但是发生海啸最普遍的原因是海底地震,尤其是像太平洋这样的地壳板块运动剧烈的区域。
海啸从地震震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它可能会严重袭击海岸线。它可以轻松地将人卷入海中,它还会引起洪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6、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从成因、发展变化、后果三个方面简单解释“海啸”这一地理现象。(3分)   
[答]                                                                            
                                                                            
17、2004年年末发生在印度洋上的海啸导致死亡人数众多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    )
A、太平洋上发生的海啸大都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B、衡量海浪大小的根据不是它的高度而是它的速度。
C、印度洋上还没有建立起预防海啸的尖端报警系统。
D、只有当海啸到达浅水域时人们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绣上的苏州
①非常幸运,刚到苏州就赶上一场雪。在纷纷细雪中,漫步苏州观前街上,一家丝绸商店让我驻足流连。这家店铺的一个角落里,还有一部窄窄的旋梯,信步上去,豁然开朗又是另外一个世界。
②满屋子的苏州绣品!挂在墙上一幅幅绣作让我唏嘘不已,其中最小一幅绣的竟然是《清明上河图》,长虽不足一米,绣得却精致雅极,画面上繁华热闹的场景,全以一针一线“精描细绘”而出,密而不乱,层次分明,清晰而具立体感。其他尺幅较大的绣品,粗看似简单,然而细观之,则又不得不又改变看法了,那幅 “猎狗奔跑”图,同样也完全是靠密密针刺表现出来的:
③那深藏在茸毛中的眼睛光亮有神,那翘起的尾巴顽皮逗人,还有猎狗脚边丛生的绿色植物,无一处不觉逼真生动……站在这一幅幅绣品前,我再也不去考虑什么“中国四大名绣”的排名之类,而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苏绣的世界”里了。就我而言,即使面对一幅简单的单面绣,心底也会涌起一份感动,哪怕有“疵点”也毫不犹豫地宽宥了。
④出于震撼也出于好奇,我指着其中的一幅双面绣,问店堂内那位友善的老板娘:“绣这么一幅需要多长时间?”“半年吧。”天呵,半年时间天天面对绷架一方,反复审视,细细斟酌,千针万线……融进的心血将艺术定格为永恒。曾听说在深圳请人画一张工程“效果图”至多三天时间,付出的酬金恐怕是一幅双面绣价格的数倍以上。
⑤苏绣,那针线的活儿被称为“民间艺术”,似乎是因为产在民间才让它有了“艺术”的美名,也似乎是因为产在民间而终究让它难登“艺术”的大雅之堂。然而,当你凝神定目于一幅幅苏绣前,你无法挡住它给你带来的美的享受。即使不是“民间”,却也真是“艺术”。
⑥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学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8初三语文练习卷(二)』  下一个『2008初三语文练习卷(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