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聿怀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调研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汕头市聿怀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调研考试(高三总复习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汕头市聿怀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及答题纸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
试题预览
  汕头市聿怀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及答题纸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疏浚    竣工    逡巡    怙恶不悛    岁月如梭
B.城隅    手谕    娱乐    尔虞我诈    瑕不掩瑜 
C.悸动 发髻   伎俩 按图索骥 光霁日月
D.彳亍 伫立   罢黜 相形见绌 触目惊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揣摩        微言大意       美仑美奂      谈笑风生 
B.撕打        味同嚼蜡       焕然一新      心恢意懒
C.噩耗 意气风发 鞭辟入理      多行不义必自毙
D.实足     通宵达旦     力挽狂澜      识时务者为俊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__________;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②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人神化,传说是把神人化,这两者之间的__________很难确切划分。
③美国的这种作法          无助于解决问题,           会引发新的国际争端。
A.泰然  界线  不单  而且             B.释然  界线    不单 反而
C.释然  界限 不但  而且      D.泰然  界限    不但 反而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都无动于衷,稳如泰山,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B.违章作业、无限止地开采等行为明显地存在,可是矿领导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这次大事故。
C.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科学的进步,现在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人生七十古来稀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D.美国政府在对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评头品足的同时,也应正视自己国内的人权问题,不要裁缝师傅的尺——只量别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美两国有分歧与对立,也有共识和合作。从两国关系的发展过程看,分歧与对立在曲折地消除,共识和合作在艰难地形成。
B.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上。
C.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书写好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悦耳动听,最灿烂辉煌的跨世纪乐章,是我们年轻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D.参加第21届冬季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擎旗手是男子单人速滑选手张明。曾参加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这是第二次入选中国冬奥会阵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比原来常说“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度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高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凯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6.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7.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8.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 )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五年进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 
时藩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擢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命兼兵部尚书,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免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逾二年,帝谓士奇曰:“恤民诏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废格者论如法。”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又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举所知,备方面郡守选,皆报可。当时是,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课其驹                         课:征收 
B.今有辞矣                         辞:推辞 
C.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            报:给回信,答复   
D.帝怫然曰                         怫:愤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恐为所伤           海内海为治平 
B.朕向者岂真忘之     废格者论如法 
C.帝许中旨罢之       今首行之 
D.不欲因言罢耳       士奇因请并免逋赋、薪刍钱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杨士奇“正直”品格的一组是 
①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   ②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  
③士奇为白其罔             ④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  
⑤士奇顿首谢               ⑥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士奇为官严谨,在家中从不言公事,公私分明,界限清楚,这是他自我约束的一种表现,也是作为良吏好官的一种修养。 
B.皇上没有当场采纳杨士奇提出的反对地方官养马的建议,后来有人提出同样的建议后,才起草实行,这是为了保护杨士奇不受伤害。 
C.杨士奇为江山社稷着想,对不利于朝廷的事情坚决反对,却遭到了很多人的诬陷中伤,还受到了降一级官职的处罚。  
D.杨士奇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显示了不凡的才能,他提议从多渠道为国家选拔人才,并辅佐皇上使国家长治久安。 
第Ⅱ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朝廷擢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4分) 
  
②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3分) 
  
③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①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4分) 
  
②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 
②不以规矩,            。                                      (《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④此去经年,                        。                  (柳永《雨霖铃》) 
梅须逊雪三分白,                     。        (卢梅坡《雪梅》) 
五、(12分) 
16.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读者披露了两条重要的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       20个字)(4分) 
据介绍,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正在共同拟定有关塑料袋有偿使用的办法,但有偿使用理论上并不会给消费者增加新的费用负担。因为现在商场和超市的塑料袋收费实际上已经计入商品的成本里面去了,如果把它变隐性的为显性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由消费者来付这个费用。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仅塑料袋就需要将近480万吨石油,相当于我国去年石油消费量近1.5%。限制超薄塑料袋生产使用以后,塑料袋使用总量将会大大减少。 
  
  
17.请你为下面的两条新闻之间设计一段承上启下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不超       过40个字) (4分) 
中新社香港10月5日电  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最新全球百所大学榜,亚洲排名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全球排名第十四位,香港大学则排名第三十三,上升了八位。 
                                                                                     
中新网l0月6日电  据《齐鲁晚报》报道,4日15:20,济宁市区正在建设的兴唐金茂大厦建筑工地发生火灾,到当天17时大火被全部扑灭。根据济宁有关部门通报,目前,这起事故已造成1人死亡,35人受伤,其中严重烧伤的有l0人左右。 
18.下面一段文字中部分短语和句子语序不当,请作调整。(字数不得增减)(4分) 
辛弃疾,名弃疾,但从他使枪舞剑的勃勃英姿和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看,是没有什么疾病的。辛弃疾在《摸鱼儿》中写春色,写相思,写美人,但古往今来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借美人反映现实,委婉地将春色化入政治,从而深刻贴近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高原与民歌 
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鸣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 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 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大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衣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 
⑦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颤动起来。 
⑧ 我一下子拔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北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已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子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⑨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9.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浑厚的生命况味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20.文章中的陕北高原和陕北民歌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21.最后一段中,作者感到“幸福”的原因有哪些?(4分) 
  
  
22.近年来许多人呼吁抢救传统民间艺术并付诸行动,本文作者就曾抢救过陕北民歌。你认为这种行动有必要吗?请简述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状况调查 
2006年12月,我国正式注册的民间组织接近32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到今年10月31日,民间组织专职人员已达425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国家行政或事业编制,经费由政府下发。1991 年后,才开始逐步使用社会团体编制。现在有的基金会尽管使用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  下一个『常熟市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